教育的六个哲学思辨
2017-06-15李升勇口述
李升勇口述
教育的六个哲学思辨
李升勇口述
乐陵实验小学校长李升勇
李升勇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山东省首批齐鲁名校长,全国第二届创新奖优秀校长,全国首届十大最具影响力校长,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校长,著名课改专家 。山东乐陵实验小学整体改革模式缔造者,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几十篇,入选“教育家成长丛书”,出版有《李升勇与大教育》等专著。
1.是办学校还是做教育
当下当校长的人多,而做教育的少;行政官员办学的多,有教育情怀和办学经验的教育家办学的少。
就因为教育部门的管理主体是行政式管理,所以校长、教育主管的选拔必然是任命式的。教育管理者往往不是从基层学校一步步选出来的,而是从其他行政部门调到教育部门的。这些选调的教育行政官员不一定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有的人除了在校读书时接触过学校教育外,几乎再没有教育的经历,这样的人被放到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位置上,如果不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民主决策,那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另一点是,行政的选拔和任命,容易形成对上负责的机制,关注的是上级的工作任务和检查,而忽视研究教育规律、依据教育规律办教育,教育行政化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当然了,可能作为教育之外的人,看问题会更客观全面。但是做教育关键还在于是不是懂得教育规律,懂不懂得尊重规律,能不能摆脱行政化思维和管理方式。
办学校还是做教育,这其实关系到中国未来教育的走向问题。
美术课上学生剪纸
体能课——攀爬天梯
2.学校是改革还是改良
教育改革是中国教育这些年里非常热的一个词汇,实际上,从学校教育走进中国开始,我们的改革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从有学堂开始我们就热衷改革,改到今日结果如何?对当下的各种改革,尤其是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判断?
具体到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我们会发现现在大部分的改革还都是局部碎片化的改良,是不全面的、不系统的。
很多改革名校,全国都在学它们,可是它们的价值取向还是应试教育多、素质教育少。它们的教学依据、教学材料、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性质、技术使用,包括课堂评价,各个方面并不都是和素质教育理念完美融合共生的,更谈不上符合社会和未来发展需要。有的学校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有的学校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所以这些也只能算是个局部改良。
从教学改革的理论层面上看,学院派的专家理论是形而上的,研究杜威、皮亚杰等,研究美国、芬兰的教育界怎么做怎么说。在这个点上拿别人的东西,从那个点上借鉴别人一些做法,但是缺少对本土教育的提升和总结。很多专家理论都是空对空的研究,没有发现我们教育的真正问题,也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理论来。所以说,这么多年中国教育研究并没有真正的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理论者躲在象牙塔里埋头所谓的理论创作,一会儿传统,一会儿国外,找不准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对接点,创建的理论要么不够正确宏观,要么脱离教育实际,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也就微乎其微了。专家理论价值更多都体现在学术刊物与学术报告上,不能真正解决学校教育的切身问题。
这是一代教育理论研究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反观我们校长自身,我们的很多校长理论知识很浅薄,实践研究都不多,更别说理论的研究了。这就带来了一个“盲从”。对专业的盲从,对典型的盲从。由于缺少理论的高度、实践的能力,就只能去跟风。
关于改革的普适性问题,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在改良。改革是什么?不是理论的花样表述,也不是经验做法的机械照搬,而是基于实际问题的探索性研究。尽管我们高举教育改革的旗帜不停地高喊教育改革的口号,学校教育究竟改变了多少?20世纪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今天解决了多少?
我们需要更彻底、更深刻的改革,就是教育要有提前量。按照教育自身规律,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的学科教学、课堂教学。
现在,教育教学改革只在“术”的层面做技术性的改良: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变化教材版本,改变课堂教学顺序……满足于修修补补的局部改良,缺少教育适应时代和引领社会的视野和气魄。
所以说从教学的目标、依据材料、评价的支点等等,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这才是真正的颠覆性改革。“改”是把先进东西拿进来;“革”是指革除旧有的、不正确的东西。“改”是学习探究创新;“革”是除旧。“改革”就是一个革旧布新的过程。
澡盆里出不来游泳健将,任何局部的改良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教育的实质性问题。今天社会在进行一个大的转型,传播方式、社会管理、组织架构等等都会发生彻底的变化,你再改良是不行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彻底、更深刻的改革。
教师进行前置性学习指导
3.是摸石头过河还是做好顶层设计
中国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教育改革现象却空前繁荣。理论满天飞,经验遍地长。理论从哪里来?从国外搬到国内,从书本搬到书本,“作家”式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很少下基层,研究内容很少针对实际问题,所以结果是什么?是百花满园,果实却没有几枚。
全国这么多高校,这么多教授,为什么却培育不出一所符合教育发展趋势让全国教育同仁都认可的改革典型?就是因为理论在改革实际中的缺位,导致了改革的另一种现象——摸着石头过河。
基层学校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改革理论,于是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同方向上都要探索前行。统一规划和典型引领都没有,所以一旦某个学校改革有点起色,在某一方面积累了点创新经验,就会引起大家注意,不问青红皂白,不管他的价值指向哪里,就争相模仿。
教育是科学,不是艺术!任何教育改革必须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符合教育、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学校教育改革要在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所以我认为,要先做好顶层设计,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逐步推进。
感恩系列活动
4.是服务生活还是引领社会
当下教育主要在干吗?一个是服务于学生的需要,一个是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教育的基本价值是回归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最终目的是让教育服务于生活,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快速转化。学生对生活知识进行学习、吸纳和丰富,然后去解决生活的实际的问题,用知识拓展生活及科技视野,最终达到了解生活、把握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
学生的发展有多个需要,但是我们学校教育只满足于学生的生存发展需要,忽略了生命发展成长的需要,尤其是精神、信仰层面的。我们高中大学冲啊跑啊,都是为了孩子的就业。可是,真正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就业吗?
教育当然要服务社会,要为社会提供生产的人才。但提供的人才是当下还是未来的,这就又有了一个提前量的问题。看看我们当下的教育,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具备提前量吗?我们的本科、研究生教育都仍然是为了学生的就业服务的。教了怎么做研究、教了最前沿的东西了吗?但是教育不单单是满足眼前的需要,不只是服务于生活。我们不应该只服务了学生的生存需要,而忽略对学生生命的引领。没有对学生生命的引领,教育又哪里谈得上能引领社会呢?
今天的教育不但没有引领社会,而且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究其原因是学校关起门来搞教育,就教育论教育,教育脱离社会,社会不理解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关注学校发展,更要关注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引领社会……这些都要坚守教育的良知,学校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5.创特色还是制标准
当下绝大多数学校,都还简单停留在要落实好基础、要把基础工作做好的层面。当学校没有生存压力的时候,就开始强调创造学校特色。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是创特色还是制定标准?
这里的制定标准指的是,超越一己学校的模式和特色,在此之上,来为中国未来学校形态制定一个标准,从而代表未来学校的方向。
午练字
标准有概念,标准带有教育规律。特色未必强调规律。所以你看现在这特色、那特色,特色与整体教育目标一致吗?在创特色过程中,有没有影响你的目标?只是特色吗?最基础的、国家规定的、必须做到的你都做了吗 ?你创的特色有标准码?比如说,国学特色,特色就是背经典吗?
包括行为,很多学校都在强调孩子的行为习惯,那到底应该强调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呢?都说习惯重要,这个执行当中有标准吗?没有标准怎么落地呢?搞特色搞得像个无头苍蝇,原因就是没有规划,没有预设,不尊重规律。
这就又涉及学校的发展策略问题或者说路径问题。而且一直到现在来看,不论是校长,还是专家,他们的话语体系里还是很少提标准。你看现在媒体上,这个声音还是不够大的。我近年来就是在呼吁这个事。
6.理论消费者还是理论创造者
教育规律不是人人都能认知和把握的,教育是有一定权威性的。可事实是,现实里的教育已经失去应有的权威性了。任何人都可以对学校教育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什么人随随便便就可以成为教育领域的专家。
相反的是,教育内部的人却没有外行们的自信,反而是把教育研究发展的责任全部推给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完全成为教育理论的消费者,把专家学者奉为神明,当作权威来崇拜。
棋艺课——对弈。
我感觉这就是一个教育觉醒的问题,校长、教师完全可以成为教育理论的创造者。
成为一个理论创造者并不是一定要懂得很深的理论。就是要懂得教育规律,你期待规律怎么落地,你在过程当中发现什么问题,你基于问题的研究是什么,你拿出什么解决办法,你找到什么解决的规律等等,这些本身不也是一种理论吗?
事实上,我们现在对教育家概念解读和教育理论的解读都过于神秘化、神圣化了,企业家一年能够挣几百万可以被称作企业家,但从来没有人敢提教育家。有深刻的教育研究,实践上有规律,你的实践取得了成果,你的理论落地了你就是教育家啊。但是现在我们提教育家的时候,就推崇这样一种标准:走进历史。这与对专家的崇拜是一样的。
当然,真要做一个理论的创造者,你要有几个基本素养:
一个是理论素养。你要对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有一个全面了解,你得了解来龙去脉。包括优缺点,不能走偏。
第二是规律。各种理论都是有规律的,你不用去研究什么理论,而是应该去研究规律!认知规律,教学规律,你把规律落地了,那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了。
最后就是实践的问题。要去发现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哪个地方出现什么问题,你加以总结,实践解决,那么就能相应地产生实践性理论。你看苏霍姆林斯基,他有实践,也产生了自己的理论。
我自己,就是借助这些专家的理论研究来审视自己的实践,但我绝对不会把他们当作真理。对他们的理论我会进行检验、思考、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