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历史考察及价值评述
2017-06-15李悉娴
李悉娴
摘要:在学术界,异化理论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异化理论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从西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起,不管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还是生态马克思主义,都对社会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不仅使马克思异化理论更加丰富,也使得异化理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就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背景、理论渊源、历史演变及价值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 异化理论 历史 价值
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36-02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异化理论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人还没有摆脱以往的异化生存情况。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社会中,其异化程度要远比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异化劳动程度大,因此,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十分重要。西方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是在以往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中的新问题,对异化理论进行新的分析,并提出新的见解,下面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西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背景及理论渊源
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背景
每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源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产生也是如此。在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再信仰神,基督教统治欧洲的局面被推翻,开始倡导人文主义,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欲望,在这一时期,人性得到高度重视。[1]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倡解放个性,发挥人的价值,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观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到了19世纪40年代,欧洲国家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个繁荣时期,但是在这种繁荣的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的潜在矛盾越来越深,经济危机、两大阶级矛盾不断加深。在这一时期的工人,只是生产机器的奴隶,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无产阶级都受到严重的摧残。[2]马克思发现,工人虽然长时间在资本家的压迫下,但是其物质生活并没有得到保障,还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状态,而资本家为了增加自身的利益,经常会雇佣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如童工、女工。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对劳动者的贫困生活进行深入研究,并看出当时社会存在严重的等级分化和阶级对立,马克思虽然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但深切了解贫苦大众的生活,并揭露出其生活贫苦的主要社会根源。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生存状态进行研究,得出异化劳动理论。
2.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论渊源
“异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经济学中,后来逐渐被应用在社会政治、哲学等领域中,马克思创立异化理论之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异化进行了研究,如霍布斯的“人的权利的转让”、黑格尔的“人的绝对精神的异化”等都对马克思异化理论产生指导作用。
霍布斯率先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对异化进行分析,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神权被人权打败,人们对人性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霍布斯以人性论为起点,对人的权利异化进行了阐述。霍布斯认为,人本性是自私的,对于人的欲望,也是无穷无尽的,它能让人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一切手段,同时人们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道路,订立了一种契约,来放弃、转让自己的部分财富、权利,这种财富、权利的转让就是异化的结果。[3]
黑格尔第一个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对异化理论进行分析,他认为“绝对精神”才是人的本质,当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转换为人类社会、自然界等与自身力量相对立的存在,但绝对精神运动主要是为了否定这种对立的产生,让这种对立返回自身,实现对立物与自身的相互统一。霍布斯的“人的权利的转让”和黑格尔的“人的绝对精神的异化”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西方马克思异化理论在西方历史中的演变
1.物化理论
卢卡奇从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出发,对物化理论进行了阐述,卢卡奇认为,在进行商品生产时,人和人的关系会被物与物的关系代替,这就是物化的具体表现。物化是一种非人化,它会让人的存在与本性产生矛盾,让人从主体变成客体,人会被物所奴隶。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产品异化理论有很多相同之处。另外,卢卡奇还认为,当人成为客体后,所创造的物就会形成一个客观世界,并用客观规律对人进行支配,逐渐减弱人的创造性、能动性,最终无法改变现实。[4]从这一点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异化”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2.技术理性异化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社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创造物质的水平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工具理性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人的主体权剥夺,使人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工具理性不仅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进程,还引起了人的异化,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理性异化理论逐渐产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技术理性异化进行了分析,科学技术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又限制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引起阶级冲突。
3.大众文化异化
大众文化通俗地说就是能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大众文化已经丧失了文化的本质,成为一种具有政治统治意义的形式。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操控人们思想的手段,通过大众文化能让人们放弃对生命的深入研究,让人们仅停留在追求感官享受层次上,最终沦为没有意志的机械生活。因此,他们大力批评大众文化,提出追求文化艺术的超越性和自由性。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和工具理性批判理论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是工具理性批判理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在工具理性批评理论的支持下形成的。
4.人与自然关系异化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当前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两种困境。高兹提出,当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已经朝着生态领域转变,高兹在生态学的基础上,将经济学、政治学联系在一起,从历史、自然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分析。高兹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应用、工人生活等进行调查,提出资本主义过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仅压迫了劳动者,还破坏了自然,高兹指出“一切异化都起源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5]。同时高兹还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进行了批判,提出在经济理性下,资本主义过于追求利益,忽略了保护环境,从而引起生态危机,并引起其他一系列危机。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价值
1.对资本主义新异化现象的研究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主要集中在劳动领域,其主要思想是异化劳动使得人类朝着两极化方向发展,工人越来越穷,而资本家却越来越富,这是工人无法接受的,所以工人和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形成了对立,工人阶级需要团结起来,将资产阶级推翻。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还对当今资本主义新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财富也逐渐增多,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缓解,甚至出现了两者同化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对丰富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2.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异化的研究
对于科技异化的研究,最早是由卢卡奇提出的,他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下,资本主义生产经营逐渐合理,工人的劳动过程逐渐被分解开。随后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生产异化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虽然提高了劳动效率,但也让工人更加依靠科学技术,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具有统治作用,科学进步促进了社会财富增长,但也加强了对工人的奴役。[6]通过对科技异化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交往异化,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体系更加多样化。
3.对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异化的研究
在《启蒙的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了“文化工业论”,并对大众文化异化进行了阐述。首先是大众文化本身的异化,即文化本身的创造性、个性逐渐丧失;其次是文化产品消费异化,对于文化消费,人们不再是积极主动、愉悦地进行,而成了被动消费;最后文化工业正通过文化产品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控制,使得人们被整齐划一、没有思想深度的文化产品所奴隶。[7]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对资本主义文化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文化一体化的问题。
4.对日常生活异化及消费异化的研究
列斐伏尔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看作日常生活异化和消费异化。列斐伏尔提出,在对社会进行统治时,资本主义不再看重生产,而将重心转移到消费上面,资本主义不再关注政治、经济等领域,反而加大了对日常生活领域的关注力度。[8]如商品广告通过电视出现在千家万户,使得人们的生活被利益控制。同时在社会中,人们不断被激发消费欲望,成为消费的机器,不停购物、不停消费,在消费中丧失自我。
四、结语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渊源、历史演变及价值中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各个学派的复杂关系,但也能看出各个学派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通。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其均提出了人所处的异化状态,因此,要加大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研究力度,努力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完全解放。
参考文献:
[1]关健,胡海波.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历史考察及价值评述[J].学术交流,2011(8):141-142.
[2]郭丽丽.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在西方的历史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李琼.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考察[J].魅力中国,2014(3):125-126.
[4]刘龚君.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96-97.
[5]王钰.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评述[J].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63-164.
[6]牛鹏云.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思想比较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1):202-204.
[7]张馨艺.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4):22-23.
[8]曹芸.从异化劳动到异化消费——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视角的转变及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9.
責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