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郑州文脉挖掘和人文形象塑造
2017-06-15刘涛李舒薇王星星
刘涛+李舒薇+王星星
摘要: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中华民族、中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大地孕育的精英人物灿若群星,产生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标志中国各时期盛世繁荣的古都、名城星罗棋布。分析、研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郑州文脉挖掘和人文形象塑造问题,有助于向国内外展示郑州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核心地位,强化郑州在中原城市群的人文凝聚和文化引领功能。同时,对贯彻落实《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差异化竞争、培育充满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无论是为了寻找证据以重现中国过去的光辉,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还是为了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型城市建设中实现外树形象、内聚人心、彰显特色,都必须重视中原在中华(华夏)文明起源发展、传承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不能不关注诸多中原古都、名城在当今时代的文脉挖掘与人文形象塑造问题。
一、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短板”问题
2016年下半年,正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年)》将确定一批国家中心城市以引领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消息逐渐被媒体披露。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后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以这两个文件为标志,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议题正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开始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一方面,郑州本地乃至河南省范围内的各级党政领导、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都在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光明前景欢欣鼓舞;另一方面,省外质疑郑州在发展潜力、发展优势和发展前景方面已经得到国家最高层面认可,批评郑州尚不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基础条件的声音也纷纷出现。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省会和地级市,郑州目前在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等方面的表现的确还存在许多不足,还难以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应有的人文凝聚和文化引领功能,需要关注的是,目前,郑州市有关方面虽然正在加快补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短板”,努力巩固和扩大自身在国家中心城市竞争中的差异性优势,但他们最为关注的竞争优势却一直是“区位+交通”,要补的最大短板也是经济实力和创新不足。对于如何依托郑州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核心地位,因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发掘、梳理郑州的历史文脉,塑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形象,以城市人文魅力促进高端要素凝聚等攸关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和人文凝聚、文化引领功能实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则很少被提及。
二、关于郑州城市文脉的几种说法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精神,[1]为了在城市发展中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不仅应该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也需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参照文脉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习惯,可以将城市文脉定义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主流趋势(如文明进步、科技发展、和平共处、开放合作、包容和谐等)在特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反映。
从商代中期算起,今天郑州主城区内的城市沿革历史长达3 600多年。聚焦延续发展华夏历史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助力经济結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等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时代命题,浓缩城市历史的深厚积淀、提炼城市文化的多彩记忆,可以将迄今关于郑州城市文脉的言说大致概括为以下3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类型。
(一)天地之中
在许多人眼中,“天地之中”与郑州的联系应该是始于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之成为中国的第39处世界遗产,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等8处11项历史建筑。追溯历史,“天地之中”的说法其实是早已有之。《(嘉靖)登封新志》卷六中曾说:“登封河南属邑,当天地之中,阴阳所交,风雨所会。”已经在用“天地之中”来描述登封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大禹治水和周公测日的圣地。同书中还强调了天地之中所传递出的“中和”思想。《(嘉靖)河南通志45卷》则是将嵩山天地之中观念的渊源推溯到了《诗经·大雅·嵩高》中的“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四国于蕃,四方于宣”①。[2]接天杵地的嵩山位于世界的中心,四周都是它的屏障和守护,更加突出了嵩山的至尊地位。
在目前郑州的文脉表述和人文形象塑造中,“天地之中”的概念最受推崇。官方发布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旅游宣传片中经常出现“天地之中,中国郑州”、“天地之中,功夫之都”之类的宣传口号。从不同角度展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非比寻常,还引用孔子嫡孙子思所作《中庸》中的观点来解说天地之中的丰富哲学内涵,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设登封天中大观园世界功夫中心、登封天地之中文化旅游专业园区等重点文化项目。[3]创设于2012年的嵩山论坛,其主旨也是邀请来自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代表人物齐聚“天地之中”的郑州,通过对话交流推动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世界文化和谐发展提供有益帮助。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升嵩山论坛影响力,打造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2016年4月19日,作为嵩山论坛永久会址的“嵩山论坛(登封唐庄)生态文化示范区”项目正式启动。
(二)交通枢纽
郑州地处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上的重要码头。作为历代漕运要道的京杭大运河其组成部分通济渠②流经郑州。唐代,郑州的治所设在管城,是洛阳与汴州间的唯一大驿站,被列为全国六雄之一。北宋,郑州处于首都开封和西京洛阳之间,漕运往来、物资中转自然十分繁忙。
1906年4月1日,贯穿郑州的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形成“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③的壮阔景象。1908年,陇海铁路的前身——汴洛铁路通车,与京汉铁路交会于郑州,形成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黄金十字架”。1913年1月,陇海铁路全线通车,两大铁路干线会合于郑州,则直接奠定了郑州作为中国铁路中枢的历史地位。1952年10月底,毛泽东在郑州对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说,要高度重视郑州在中国举足轻重的枢纽地位,指示要把郑州车站“建成远东最大、最完善的客运大站。”[4]实事求是地说,郑州作为国内顶尖的交通枢纽被世人看重的最直接原因却应该归属于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工业文明大潮的结果。
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区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则标志着郑州交通枢纽的地位已经完成从地面向空中的跨越。就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来说,郑州市委、市政府认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大的优势和底气就是郑州的“区位+交通”。[5]2016年底出台的《中原城市群规划》中在明确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同时着重要求“强化郑州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功能”。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在开篇即提到“郑州地处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三)商都/商业都会
近二十余年来,商都/商业都会经常与交通枢纽一起出现用于描述郑州的主要特征。1951年开始发掘的郑州商城遗址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时间在殷墟之前。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郑州商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多位知名学者联名发出《把郑州列入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倡议书》,提出“郑州商代国都的确认,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鉴证,是亿万炎黄子孙的骄傲,是河南省省会郑州的荣誉”。[6]2003年,多位著名学者再次倡议,“(郑州商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是一座不可替代的里程碑,享誉世界的商文明就是从这里起步……郑州以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堪与已列入古都的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南京、安阳交相辉映。”[7]2004年11月5日,“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郑州入列“中国八大古都”。
在汉语表达中,作为古代都城的“商都”与作为商贸中心的商业都会的简称“商都”字面形式完全相同。将商都与郑州相关联既可以突出郑州在中华(华夏)文明起源、发展中的基点地位,又能反映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在郑州的交相辉映,还有利于树立郑州不同于其他商业都会、交通枢纽的独特形象,为郑州建设国家级的商贸物流中心、内陆进出口大市提供某种来自历史的“合法性”依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郑州市政府就将商城遗址的保护、利用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的重点工程,先后编制完成了《郑州商城遗址保护利用规划》《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总体保护规划》《郑州商代都城城墙墙体保护方案》等。《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提出围绕商城遗址建设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商都,发展商都包容文化,提升商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8]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则具体指出在商贸发展方面应该拓展郑州国际航空口岸和国际铁路口岸功能,促进口岸与枢纽、物流、贸易、金融联动发展。
三、风雅正变: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对郑州历史文脉的再发掘
城市有兴亡存废,不同城市乃至同一城市在不同时期的文脉传承状况、延续城市文脉的路径方式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于郑州当下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来说,虽然前述关于郑州城市文脉的几种论说在彰显郑州厚重的人文底蕴,充实国际化现代都市、国际文化大都市内容等方面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它们在指引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应有的人文凝聚和文化引领功能方面所存在的明显缺陷也不容轻视。
客观上,对地理位置和物流枢纽优势的简单强调、反复突出并不足以体现华夏历史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特殊人文魅力,也难以树立郑州“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清晰文化形象。如:同在河南省,洛阳因为与河洛文化的历史关联,也有“根在河洛”、“天地之中”的说法长期流传,“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9]古称汝南的驻马店也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传统,当下依然拥有“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与《天中晚报》《天中学刊》。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郑州只是全国十二个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其地位和昆明等并无显著不同。[10]就商都来说,殷墟所处的安阳出土过数量众多的有字甲骨,其知名度远超出郑州商城,早在十年前就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为有效提升郑州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时的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发挥郑州处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心的特殊文化优势,需要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资源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通过认真发掘、细致整理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在上述几种说法之外,或许还能用“风雅正变”来对郑州的城市文脉加以概括。
(一)“风雅正变”溯源
“风雅正变”本是重要的古典文学理论,最早见于传说为孔门弟子子夏(卜商)所作的《毛诗序》(大序),提出了“正风”、“正雅”和“变风”、“变雅”的诗学观念,其中蘊含的正变并列、崇正主变思想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孔子的权变思想与公羊学派的经权说,表明孔子尊崇的治世之道乃是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达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风、雅、正、变每一字都有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在《说文解字》中,“风”字所表征的自然现象与四季、八方的物候密切关联,有周期性变化、规律性发生的意思,“变”字为“更也”[11]可引申为变化、变动、变迁。《毛诗序》中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超越诗学理论探讨的窠臼,结合孔子的权变思想,将风、雅、正、变联用则是既能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者说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也可以解释为对现实社会中各种制度、标准、准则、规定应该采取通权达变、随机应变、顺势而变、因地制宜的态度。后者的意义与通常说的变法、改革、革新等制度方面的创新十分接近。《诗经·大雅·文王》中“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侯服于周,天命靡常”[12]等语句都表露出常变、常新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自我更新、推陈出新在国家长治久安中的重要意义,与这里所说的“风雅正变”观念高度契合。
中国当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始终确保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寻根究底,这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表述其精神内核恰是延续了“风雅正变”所标示的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
(二)郑州文脉“风雅正变”说的比较优势
相对于在文脉挖掘中对地理位置和物流枢纽优势的突出、强调,选用“风雅正变”概括郑州的历史文脉,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优势。
首先,“风雅正变”之说可以将郑州文脉的源流清晰准确地上溯到有明确历史记载、文献佐证的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脉络清晰明了。郑州城市建制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源头是郑伯迁都。《诗经》中的“风”,共分十五组,以郑风诗篇保存最多,流传最广。选用“风雅正变”来概括郑州的城市文脉,一方面可以突出“郑”作为地名的厚重历史底蕴,有助于彰顯郑州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代表、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其文脉的光芒在“轴心时代”[13]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显现。另一方面,《诗经》的商颂篇,如《那》《列祖》《玄鸟》等诗歌都是宋国王室为纪念先祖所做,宋国疆界与今天郑州辖境相接,风雅正变既可以将诗经中关于商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描述与郑州相联系,也有利于用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激发公众对商代的合理想象,弥补郑州商城缺少出土文字的遗憾。
其次,“风雅正变”之说本身也意味着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有利于吸引普通民众主动了解、亲身感受郑州文脉的悠久历史和特殊魅力。“风雅正变”的源头在《诗经》。有关《诗经》中的郑风,还有含义更广泛的郑声与春秋时期郑地文化特征一直是文化界、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又与礼乐制度、流行音乐、大众文化等当下舆论关注的热门命题有密切关系。《诗经》中的国风本是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对比其他国风,中原七国尤其郑、卫的国风在内容、基调上更加活泼明快,新颖多变,更容易达到雅俗共赏,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根据《礼记》的记载,魏文侯曾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14]表达了自己对郑卫新乐也就是郑风、郑声的喜爱。当今,不仅许多音乐史和区域文化研究者对郑风等中原地区国风与时下的流行音乐、大众文化、区域文化之间的历史关联展开过深入的研究,相关的名篇、名句更在热播影视剧中时有出现,成为铺陈故事场景、体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风雅正变”之说有助于突出郑州以及河南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特殊地位。“风雅正变”源出的《诗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它的整理、注释和解读从先秦至今贯穿了中国的整个思想史、文学史。孔子对《诗经》有着极高的评价,将《诗经》排在了六经之首。梁启超认为“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15]闻一多认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代就定型了”。[16]《诗经》中有84篇都与今天的河南、中原城市群相关,就连“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名称也来自《诗经·大雅·嵩高》。郑州以源出《诗经》的“风雅正变”说法概括自己的文脉一方面有利于树立自身作为中原地区文化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核心的鲜明形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郑州乃至整个河南将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不断赋予华夏历史文明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最后,“风雅正变”之说有助于廓清郑州与开封在文脉上的交融关系。“正变”又谐音“郑汴”,对应郑国的郑字和开封旧名汴京的汴字。纵观历史,郑州与开封两地的文脉长期存在密切的关联。陈寅恪先生在评价宋文化时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见衰微,终必复振”。[17]郑州与开封文脉交相融合,可以说是对华夏文明高峰的延续,也昭示了郑州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历史合理性。郑国,又称奠国,《说文解字》中对“郑”的解释为“京兆县。……今新郑是也”。[18]郑字偏旁为“奠”,郑国以郑为国名,表达了其郑重、庄严、忠孝、仁义的国风。“变”谐音“汴”,北宋以开封为皇城汴京,崇宁四年设郑州为“西辅”。作为宋代四辅郡之一,郑州在开封最为辉煌的北宋时期也有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地位,而明清时期,开封作为河南的省会对郑州的辐射、带动效应更是难以抹煞。自2005年“郑汴一体化”的概念首次提出以来,郑州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融合开封、一体升级的趋势日渐明显。2009年《郑汴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年)》出台,提出将在合并郑东新区和开封新区的基础上建设郑汴新区,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19]2016年12月《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明确指出要推动郑州与开封等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20]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用“风雅正变”概括郑州文脉既可以彰显郑州与开封文脉的历史与现实联系,也有利于推动郑汴一体化的深入进行。
四、天地之中与风雅正变:郑州人文形象塑造的基本思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贯彻“人文城市”的建设理念,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彰显城市人文形象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21]就现实中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来说,延续城市文脉与塑造城市人文形象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首先,城市人文形象本质上属于公众对特定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总体印象或综合评价,它的塑造绝不可能脱离对城市文脉的探究。如果将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目标定位于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传承、利用、开发中彰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那么延续这些城市的文脉与常说的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可以说就是一回事情。其次,延续城市文脉的真谛也并非要保持城市的各种传统文化样式长期不变,而是应该根据时代主题转换的需求和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原则,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混合、扬弃更替中生长出城市特有的文化吸引力。
“天、地、人”三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象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三种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灵光”,是华夏文明核心思想理念的重要源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天地之中”绝不只是指地理意义上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某个具体地点,应该更多意味着对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重视和人文、文化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特殊关键作用,即: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于天地之中,以自己的活动沟通天地、改造自然、保护生态,创造文化,建设文明。人才与天才、地才并列,人的价值与天地同始终。在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作为郑州最具标志性和差异性的文化符号,如何诠释“天地之中”与郑州历史文脉的紧密关联,将文脉传承延续和人文形象塑造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已经成为郑州人文形象塑造的首要命題。为了确立、巩固郑州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核心地位,应该围绕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核心的目标定位,融会贯通“天地之中”、“风雅正变”等对郑州文脉的不同论说,对各种城市文化资源进行爬梳整理、排列筛选、提炼传播。要借助文化创意与科技发展的助力作用,在转化发展中不断赋予传统文化资源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从特色文化地标、特色文化活动两个方面持续充实郑州人文形象塑造的内容体系。
(一)天地之中,制度变“风”
“风雅正变”具有改革、革新、变法、创新的深刻内涵。当前,中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需要通过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国家中心城市作为规划定位对国家层面资源配置(政策、机构、资源、平台、科教、医疗、交通等)的积极影响正在受到社会各界愈来愈多的关注。不但其本身是城镇化进入提质转型新阶段后在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城镇体系规划制度、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上革故鼎新的具体表现,相关入选城市在空间规划、科技驱动、特色文化、住房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创新性举措也应能够对其他城市发挥先导引领、典型示范的作用。
在郑州,自古就有改革求新的传统。春秋时郑国著名的“作丘赋”改革,在客观上带有承认私有土地合法性的含义,推动了井田制的彻底瓦解。公元前536年,中国法制史上著名的“铸刑鼎”事件,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颁布成文法典,首开了依法治国的先河。当下,不但正在建设中的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国家在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先行先试,《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模式,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
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郑州在区位优势、腹地市场、人力资源、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具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得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但它的经济发展体量、科技创新水平和对中原城市群、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仍需加快提升也是难以否认的事实。特别是在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方面,“如果文化吸引力不强,不仅吸引不了外地的人才和资源,自身的人才和资源还可能被卷走”。[22]未来,可以将郑州以致河南在制度创新、变革方面的悠久传统和现实成果加以整理,选择若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项目进行深度挖掘、创意策划,利用影视出版、报纸期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持续追踪、广泛传播,冲破保守封闭、因循守旧、消极畏难的思维定式,树立以制度创新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郑州新形象,形成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人文优势。
(二)天地之中,礼法“雅”承
“风雅正变”中的标准、准则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还可表述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中国有“礼法合一”的悠久传统。在古代的中国,礼具有极为广泛的内涵,渗透在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人文学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反映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仪节规矩,而且也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原则的立法之本。今天,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有效经验,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已经成为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原则。实现良法善治既需要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通过法律法规树立鲜明的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也必须把中华传统美德深度融合进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其中的有益思想(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艺术价值与时代文化消费的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艺术样式、传播途径进行立体化的当代表达,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郑州与“礼法合一”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未来,为促进传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还可以在郑州设立“天地之中”文化遗产周,建设“薪火相传”文化地标。文化遗产周可以与现有的“嵩山论坛”同期进行,以少林寺、嵩阳书院和周公测景台三个著名文化景观作为活动主要举办地点,通过特色展览、文化讲堂、研学活动推动传播古代佛教文化、儒学文化、科技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创新求变的文化内容。“薪火相传”文化地标可以建设在郑汴新区,除了在显著位置设置长明圣火,以不息的圣火象征华夏文明的延绵不断、发展壮大。
(三)天地之中,科技创“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风雅正变”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或者说探索自然世界的运动规律、改造或影响自然世界以满足人类需要也密切相关。当下的郑州在高水平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分布上还存在“短板”,科技创新水平仍需要加快提升。但按照國家层面的战略部署,通过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布局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产业技术创新和育成中心,建设高水平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郑州未来在中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格局中必将占有重要地位。
科技创“变”的传统在郑州由来已久,中国科技史上的许多创新名人、创新成就都与郑州有关。战国末年,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修建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的“郑国渠”,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现存于郑州登封的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闻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北宋时期的著名建筑学家李诫是郑州管城县(今河南新郑)人,所著《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对于研究唐宋建筑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1905年11月竣工的郑州黄河铁路桥,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结构铁路大桥,被誉为“中国铁路大桥之母”。当今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两大巨头“三全”和“思念”的总部都在郑州。“三全”历来重视自主创新,主持制订和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6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新产品奖、科技成果奖等奖项16个;获得国家专利171项。[23]2016年7月,全球首台马蹄形盾构机在位于郑州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国家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产业化基地内正式下线,“郑州造”已成为引领“盾构”这一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风向标”。
为形成激励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使科技创新能够更好融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可以在郑州市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设立“郑州科技之光”、“河南科技之光”专题展馆,按照生活时代、专业领域等专题分期分批对郑州与河南有史以来的科技名人、科技成就进行集中介绍,邀请有关领域的资深研究者、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定期举办公益性科普讲座,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展示郑州以至河南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描绘科学发展对现实生活的渗透影响,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技创新。还可以将《诗经》诵读活动与“互联网+”的业态创新结合起来,联合郑州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内主要电信运营商、商业银行定期举办面向全国——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诗经》App设计大赛,鼓励青少年将《诗经》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现代文化消费需求、网络新媒体传播相对接,在科技创新中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说明: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立项课题“河南古都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研究”中期成果。
注释:
①“藩”,藩篱,屏障。宣,“垣”的假借,意指围墙。
②唐时改名为广济渠,唐、宋时通称西段为漕渠和洛水,东段为汴水或汴渠。
③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中的名句,其中“一线”即为沟通南北的京汉铁路。
参考文献:
新华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EB/OL].(2015-12-22)[2017-03-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2/c_1117545528.htm.
[12]诗经[M].葛培岭,注译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65,218.
郑州市政务服务网.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6-06-29)[2017-03-10].http://public.zhengzhou.gov.cn/02JC/254747.jhtml.
马梦瑶.被京广铁路改变的城市:郑州和武汉的发展与“争斗”[EB/OL].(2013-12-12)[2017-3-10].http://hb.ifeng.com/dfzx/detail_2013_12/12/1582746_0.shtml?_from_ralated.
郑州市人民政府.马懿主持召开市委议事会,研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工作[EB/OL].(2017-02-03)[2017-03-25].http://www.zhengzhou.gov.cn/html/www/news1/20170203/361507.html.
郑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古都郑州[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1-12.
大河报.附《将郑州列入“中国八大古都”倡议书》[EB/OL].(2003-12-01)[2017-03-25].http://news.sina.com.cn/s/2003-12-01/04261221649s.shtml.
郑州市政务服务网.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6-06-29)[2017-03-10].http://public.zhengzhou.gov.cn/02JC/254747.jhtml.
陆游.老学庵笔记[M].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7-02-28)[2017-03-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28/content_5171345.htm.
[18]许愼.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
郑玄.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5.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611.
闻一多.闻一多精品选[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237.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77.
郑州市政府.郑汴新区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评审总面积约2077平方公里[EB/OL].(2009-11-20)[2017-03-19].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09/11/20/010166549.shtml.
國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6-12-29)[2017-03-19].http://www.sdpc.gov.cn/gzdt/201701/t20170105_834454.html.
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EB/OL].(2014-03-16)[2017-03-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领跑中原城市群,郑州必须有个性[N].河南商报,2015-12-29.
华政.三全食品——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EB/OL].(2015-11-30)[2017-03-20].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11/30/c_128483156.htm.
责任编辑:许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