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

2017-06-15

紫光阁 2017年6期
关键词:增材装备智能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中之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装备工业司按照“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高端引领、基础支撑”的总体思路,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基础,为增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4万亿元,占全球的比重超过1/3,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大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成功,长江三峡升船机刷新世界纪录,发电设备装机中的国产机组达到80%以上,千万吨炼油厂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工作分工,装备工业司负责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近年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机床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重型锻压装备、部分机床主机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产数控系统在功能、性能方面的差距已大幅缩小,滚珠丝杠、导轨、动力刀架等关键功能部件在精度、可靠性等关键指标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航空航天领域典型产品所需关键制造装备的“有无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汽车大型覆盖件自动冲压线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成功出口9条生产线。

通过实施大型飞机专项和民机科研计划,“一干二支”重点产品取得明显突破。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完成实验、试飞、取证、生产等全过程,投入航线运营以来累计载客10000多人次。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累计订单已达570架。2017年5月22日,中俄远程宽体客机合资公司挂牌成立。大型灭火/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总装下线后,首飞试验任务进展顺利,2017年4月29日成功进行首次滑行试验。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已经全面启动。2016年8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牵头、联合三大动力企业等组建的中电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也已正式开展重型燃气轮机的各项有关工作。

在装备制造领域先行先试,积极开展创新中心建设。2016年6月,在汽车领域组织成立了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2016年12月,在增材制造领域批复由西安增材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筹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

加快智能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推进体系初步形成。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基本形成了推进智能制造的顶层架构。明确了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新模式,推进十大领域成套装备集成创新应用等重点任务,形成了以智能制造工程、试点示范和标准体系建设为抓手,中央、地方协同配合,产学研用联合实施,各方面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鼓励和支持企业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核心装备方面,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装备、分布式控制系统(DCS)、轨道交通用绝缘栅极型功率管(IGBT)、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等实现突破。在工业软件方面,形成了全球首款增材制造开放式一体化控制软件、运动控制核心技术、“i5智能数控系统”等创新成果。在技术标准方面,研究制定了数字化工厂参考模型等一批关键标准,初步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架构。

三是试点示范成效明顯。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遴选了109个试点示范项目,覆盖27个省(区、市)、63个行业。初步建成九江石化智能化工厂、潍柴动力重型高速柴油机数字化车间、海尔集团空调互联工厂等一批标杆。这些试点项目智能化改造前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超过20%。探索形成了一批较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比如航空装备、汽车等领域以供应链优化协同为核心的网络协同制造模式,服装、家居等领域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

突出高端引领,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

一是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实现重大突破。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和水电机组、百万伏级特高压交流输电设备等大型成套电力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等一大批大型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并投入使用。

二是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迈上新台阶。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1.7万辆和50.7万辆,分别同比增长51.7%和53%。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无人机等新兴产业亮点频现,工业机器人产量7.24万台,同比增长34.3%;我国大型承力构件金属增材制造和生物增材制造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年均增长30%以上。动态多极3.0T磁共振系统、实时多维全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rCT)等,也实现了国内首创。

三是重点行业国际竞争优势显著增强。高铁、电力装备、船舶等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拥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以中国标准为主导设计制造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即将在国内全线运营。各系列自主知识产权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相继在土耳其、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登陆。继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雅万)高铁之后,中国老挝(中老)高铁全面开工建设,2016年10月5日,中国制造、中国运营的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正式通车。电力装备技术水平持续国际领先,海外首台“华龙一号”建设进展顺利,并成功参与建设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2016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总体保持世界领先,出口船舶连续多年占到造船总量的80%以上。部分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打破国外垄断,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形成系列,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批量接单,20000箱超大型集装箱船稳步推进,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于2017年5月18日成功开采可燃冰。

强化基础支撑,规范行业管理

一是着力解决装备制造业基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按照工业强基工程的总体部署,搭建以高端液压件协同平台为代表的对接平台,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推动“主机+配套”协同发展,在工业强基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推动工程机械关键液压件、高端航空紧固件等产品实现了工程化、产业化,打破了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局面。

二是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实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质量可靠性提升工程。发布优质船舶配套产品目录,实施高性能船用中高速质量品牌工程及关键零部件强基工程。完善汽车公告行政许可管理改革,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推进低速电动汽车规范化发展。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白名单”管理。推动民用航空工业有序布局,继续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加快标准建设,规范民用无人机行业发展。持续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此外,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我司创新组织模式,按照“制造商+用户”的理念,积极推动我部与国家卫计委、体育总局、文物局、旅游局等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部门对接平台,共同推动高端医疗设备、体育设施和器材装备、文物保护装备、旅游装备等民生装备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部门合作、部省联动、军民融合、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有效地提高供给质量,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增材装备智能
好装备这样造
石材增材制造技术研究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激光增材制造仿真过程分析
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方向及未来发展趋势
焊接增材制造研究新进展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