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习作教学的前20分钟

2017-06-15邱爱梅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习作交流作文

邱爱梅

中年级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其实说到底,习作教学,就是应该让学生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有个性地说、大胆地写出生命的本真。然而事实上,习作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问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感觉到习作是表达自己内心需要的一种方式,能帮自己留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当然,更多的学生不是没有想讲的事,也不是没有想表达的观点,只是表达上有障碍。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靠教师的灌输或自我心智的放飞是不够的,仅靠作文后的修改也是达不到提高习作水平的目的的。

在中年级习作的起始阶段,关键是在习作时让学生获得启迪和帮助,既有内在的又要有外援的,内外的交互才能構成一个习作信息网络。而课堂上习作前的对话交流,是信息的相互交替,是自我完善的最佳形式。习作前的对话交流在中年级尤其三年级的习作课堂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虽然习作是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但是在表达过程中学生的心智毕竟是有限的,通过强化习作前的对话,可以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启迪自己的思想,这不能不说是有效的习作策略。

一、习作前,通过对话交流创设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只有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要素相互和谐、生态互动,课堂才能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的伊甸园,学生心灵的思绪才能高高飞扬。“言为心声”,学生情动于内而言于外,再把所思所想郑重地写在纸上,才能使习作成为心灵的歌声。若要学生把生活体验和情感的积蓄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对话的引领。而教师只有以尊重为前提,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激励学生想想、真说、敢评,激励学生向不同的观点挑战,引导学生实现多种视角的沟通、汇聚、融合,把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即鲜活的生命力都尽情释放出来,敢于袒露自己,学生才能放飞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对话不能强化教师的语言霸权,对话也不能只关注对话语言的合理性、准确性、条理性,而是更应关注学生情感的流露。

二、通过习作前的对话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在习作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认识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开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创造性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才能使学生的兴趣一直高涨。当学生获得了被肯定的精神交流的快感时,信心就会如泉水般涌现,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习作中的材料就是“闸”,抓住适当的时机,通过习作前的交流选取适当的角度和方式打开它,学生鲜活的生活经历被激发,学生自然也就能文思泉涌。相反,再真的情感也会被压抑,再高的习作技巧也得不到施展,再强的习作才能也会被湮没。当学生找到自己的经历感受与本次习作的契合点,也就有兴趣了,自然形成了乐于动笔的强烈愿望。而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再把习作当成一种折磨自己的苦差事,反而会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三、通过习作前的对话交流出真情实感

说到现在小学生的习作,恐怕大家心里会有同感,那就是:低年级的习作反而要比高年级的更真、更富有童趣。这是因为高年级习作缺乏真情实感,无论教师出什么题目,高年级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写”出一篇“精彩”的作文。教师看了这样的作文后,总觉得不对劲。细细研究一下,会发现原来都是胡编乱套的。小学生高年级习作已经学会了捏造,所以98年中考作文才会出现万人一事——失去父母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习作教学中不见了感情和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缺少了鲜活的事例、儿童化的语言、真诚的交流等,这些都会导致习作这个直抵心灵的活动异化为外加于学生生命的压力与负担,这就是当前习作教学的病根所在。

猜你喜欢

习作交流作文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习作展示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