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语言节目”成功的启示
2017-06-15姜明
姜明
今年真是文化的盛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字如面》《朗读者》都空前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回顾之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其受欢迎的程度都让人吃惊。这些语言文化类节目之所以盛行,正是切中了人们心中对于文化、文字知识的渴求。语言节目的火爆给了一线语文教师这样的启示:拯救和传播“语文之美”的形式有很多种,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认识和思路。
一、开展什么样的识字教育和书写教育
中国的语文教育,大约从幼儿园中班开始教认字。儿童认字大多是从最生活的、最常用的、最简单的认起,这做法效果奇差,真需要改一改。在新的语文教育形势下,学生该怎么识字?有一种“煮汤圆法识字法”:热水烧开了,怎么煮汤圆?请允许我用3000个汤圆,来比喻学生要认的3000个汉字。现在的教法是先选一个最小的,就是最好煮的丢进去,煮熟了一个,再煮第二个,这样子教法,大概要用五年。实际上人们是怎么煮汤圆的呢?只要水开了,3000个一下全部倒下去,根本不必管哪个先熟哪个后熟。古人就是这样教识字的,直接给儿童读经典,从《千字文》直至孔孟之学。这么教,大约一年以内可以认完3000个中国字,这可以彻底改变语文教学被人诟病的“少慢差费”问题。至于这之后的小学中学的识字教育,则是进一步学习把那些汉字如何多姿多彩地组合在一起就是了,当然,也还有更多有意义的工作要做。汉字听写大赛中那些面孔稚嫩、识字丰富的选手,就是最好的写照。
而关于书写教育,可以恢复书法课。把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篇詩文写成书法,那是一种熏陶,更是一种创作。而且,汉字书法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风韵影响了左右芳邻。比如,中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历来主张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不同的用线可以表现画家独特的感受和情趣;而中国传统古建筑必有题字,必有匾额、楹联、中堂,必有山名、水名、堂名、亭名,没有这些,就会觉得意未到、情未尽;汉字书法又与武术相通相连,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汉字书法还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虽然空间感十分自由,但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很多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书法教学是语文教师的分内事,这一点已经逐渐被有担当的语文教师所认同。
二、阅读什么经典和怎样教阅读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什么经典呢?经典就是那些历久而愈发彰显价值的书。语文教师要从有最高价值的教起,比如,《论语》《孟子》《诗经》《庄子》《古文观之》“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读经典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奠定学生一生文化教养的基础。而读经典又有附带功能:第一层附带功能,当然是认字;第二层附带功能,是可以让学生很好地阅读用白话文写的书,比如,鲁迅作品、“文化散文”、“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等,可以让学生迅速读进去,而且能读出味道,增加知识量,提升理解力。愈早开始读经典的学生,就愈可能会喜欢上读书,并且会更早地养成卓绝的鉴赏力。
不仅要读经典,还要背经典。一个学期起码要背上万字的经典,一线教师可以利用点滴时间进行读经典、背经典活动。例如,每节上课前可以让学生读五分钟,也可以布置成家庭功课。一个读经典的学生,如果把“唐诗”背上300首,他的语文能力就显现出来了,而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至于阅读怎么教,可能尝试“养蚕阅读教学法”。人们怎样养蚕呢?喂他桑叶,蚕吃了就长大,几个月后它成熟了,就会吐丝,结茧,然后天蚕变。阅读要经过一个慢慢提升的历程,这个历程是教师不能替代的,学生的阅读感想也是相对开放的。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开始就是在用苛刻的标准答案在“框架”学生的思维,最终教出来的是一批没有“自我”的“标准件”。所以教师教阅读,就要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学生文学和文化的功底扎实了,随着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和积累,学生的阅读就会渐趋佳境,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