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2017-06-15

紫光阁 2017年6期
关键词:试点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注重从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中寻找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各项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共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618项,提前完成本届政府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清理规范323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434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中央层面累计取消、停征、减免收费543项,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在全面实施“三证合一” “五证合一” “两证整合”基础上,加快推进“多证合一”,深化“先照后证”改革,87%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或取消。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设,有序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连续三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项目累计减少90%,出台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精简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步开展价格改革,大幅缩小政府定价范围,2014年以来放开了约80项商品和服务政府定价,截至2016年底,我国全社会商品和服务的市场调节价格比重提升至97%左右;输配电价改革实现全覆盖,理顺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占消费总量80%以上的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主要由市场主导形成;加快推进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铁路客货运、民航国内航线旅客票价等价格改革。

系统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为引领,以若干文件为配套的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已印发“1+20”。十项改革试点全面展开,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在全国全面推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102家中央企业中建立规范董事会的达到83家,出台了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展顺利,中央企业层面已开展两批试点,第一批试点有望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电力体制、盐业体制、石油天然气体制等重点行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新修订的预算法正式实施,出台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等,基本搭建起现代预算管理制度主体框架。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多项基金由政府性基金预算转列一般公共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达到19%,地方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税收制度改革实现重要突破,营改增从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推开,2016年通过营改增为企业减税超过5700亿元;调整完善消费税,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全面实施,环境保护税法出台。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在部分公共服务领域启动试点;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逐步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2013年的220个压减至2017年的76个。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断完善;明确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股票市场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加快新三板市场建设,截至2017年4月底,挂牌企业达11113家、总市值44266亿元,有效拓展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推进公司债券市场化改革,创新债券品种,债券市场不断完善。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民营银行设立进入常态化审批阶段,截至目前,已有9家民营银行开业或批复开业,8家已获准设立;3家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出台实施;出台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了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界定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的意见,存款保险条例正式施行。

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改革。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出台实施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居住证暂行条例和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支持保护体系,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在7个县(市、区)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在17个省份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和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规范开展农村信用合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明晰产权关系,截至2016年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试点扩大到22个省(区、市),全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发证973万多宗、发证率77.2%,宅基地使用权发证2亿多宗、发證率83.2%;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不断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利用外资政策;实现内地对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启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先后批准设立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了300余项创新举措,其中114项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与68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运营,丝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正式启动。国际产能合作成果丰硕,我国设立的各类双多边产能合作基金超过1000亿美元,与20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的产能合作。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出台实施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试点全面推开。

建立健全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出台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和系列配套文件。在8个区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务院授权的169项改革全部启动实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及其管理制度,初步建成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整合星火计划等6个计划(专项),设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取得突破;设立17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等12项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促进双创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促进成果转化机制持续改善,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施行,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政策、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在全国推行。

深入推进社会民生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大病保险实现全面覆盖,看病就医安全网更加牢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速扩面,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以药补医机制加快破除,分级诊疗有序推进;社会办医环境明显优化,民营医院数量占比超过56%;药品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多点发力,药价虚高趋势得到控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后续升学政策,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台实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阶段性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出台实施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意见。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出台实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启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展开,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启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覆盖全国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主体功能区制度,全面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28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启动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试点,全面实行河长制和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离任审计试点,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环保督察制度。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

改革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总的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部署全、力度大、效果好。短短几年时间,推出如此之多的改革举措,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总体效应,有力促进和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为下一步持续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重点领域基础性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基本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任务。特别是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频频破题,一些多年久拖不决、久攻不下的难题逐步突破。比如,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展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造更加合格的市场主体,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推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建立、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政策措施的出台,对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場规则、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信心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营改增全面完成,对统一税制、公平税负、建立科学的税收制度起到基础性作用,在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公平竞争、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民营银行发展实现常态化,为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清了障、搭了台,促进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等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突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发展中供需结构失衡、资源要素错配等突出问题,系统谋划、务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去产能,着力推进国企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价格、对外开放等改革,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落后产能退出,2016年分别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6500万吨、2.9亿吨,提前超额完成目标,2017年计划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围绕去库存,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体制创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制度创新释放需求、改善供给、对接供需,促进房地产去库存;围绕去杠杆,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投融资模式,开展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鼓励发展直接融资,积极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围绕降成本,推进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流通、社保等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人工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等,打出系列“组合拳”;围绕补短板,从扶贫攻坚、科技和人才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补短板的体制机制。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持续释放,改革对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放管服”向纵深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商事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实施,为市场主体减负助力,改善了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了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改革催生的发展新动能有效冲抵传统动能减弱带来的影响。市场主体连续几年大幅增长,2016年日均新设市场主体4.5万户,日均新设企业1.5万户,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服务业领跑三次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继2013年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后,201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1.6%,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新型城镇化体制创新和户籍、土地等改革措施出台,促进城乡间、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乡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2.6%提高到2016年的57.1%。

改革累积效应逐步显现,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更加注重从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中寻找改革的切入点,把能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能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评判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发展的包容性明显增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的情况下,2013—201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均超过1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年来实际年均增速超过7.4%,快于同期经济增速。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重点建设任务全面推进,源头预防、过程严控、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重大基础性制度逐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逐步显现。2016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同时,随着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其他领域改革举措的不断落地,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这些成效反过来又促成了改革的共识、促进了改革的深化。

猜你喜欢

试点制度改革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改革创新(二)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