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阻训练在成年脑瘫患者步态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2017-06-15耿子轩
耿子轩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抗阻训练在成年脑瘫患者步态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耿子轩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目的 探讨渐进抗阻训练在改善脑瘫(CP)患者步态功能及行走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择44例CP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Ⅰ~Ⅱ级〕,随机分为训练组及对照组各22例,分别进行12 w的康复训练。训练组进行高负荷、渐进抗阻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分析训练前后两组在步态周期、跨步长、步速、踝关节活动度及屈曲角度、6 min步行试验方面的差异。结果 训练前后两组步速、6 min步行试验均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步态周期、跨步长、踝关节活动度及屈曲角度方面,训练组改善明显,对照组无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负荷、渐进抗阻训练改善了患者的步态功能,而在改善患者步行速率方面,抗组训练无明显优势。
脑瘫;抗阻训练;三维步态分析;6 min步行试验。
脑瘫(CP)导致婴幼儿出现中枢性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高级智力发育延缓,可伴发临床症状如惊厥发作、感觉障碍等表现,而这些症状无法随着患儿的生长所改善。大部分成年CP患者表现出失用性肌力减退及萎缩,关节畸形、挛缩引起的行走障碍。抗阻训练被广泛认为是提升CP患者肌力安全、有效的训练方式,能有效改善CP患者的平衡状态,从而提高患者行走时的协调性。三维步态分析通过全方位的采集与分析,其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疗效分析等,给予临床医生客观的指标。本研究采用三维步态分析及传统的6 min步行试验来评定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脑瘫康复中心治疗的CP患者44例,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45.61±10.58)岁。随机分为训练组及对照组各22例,训练组男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①CP患者且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Ⅰ~Ⅱ级;②年龄18~65岁;③行走时借助或不借助辅助工具。排除标准:①无法进行言语交流者;②不能行走者;③伴随其他严重慢性疾病者;④怀孕者;⑤严重心脏疾病者。GMFCS分级标准,Ⅰ级:患者可以正常且不受任何限制的行走并且可以上下楼梯。粗大运动能力能够表现出来,如跑和跳等,但是粗大运动的协调能力、速度及平衡都有所下降。Ⅱ级:患者可以在平坦的地面行走,能够通过扶手攀爬楼梯,但是在斜坡上或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时会受到限制甚至摔倒,在狭小的空间中行走时也受到限制,最多能勉强达到跑和跳的水平。
1.2 训练方法 两组进行12 w的康复训练,其中训练组每周一、三、五按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对照组每日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期间监督患者规律训练并继续进行社会活动。
1.2.1 抗阻训练 肌群:双下肢、下腹部、背部及踝部肌群。方法:(1)重量:单边运动,12 RM(1~4 w),10 RM(5~6 w),8 RM(7~8 w),6 RM(9~12 w);(2)每组重复次数:12次(1~4 w),10次(5~6 w),8次(7~8 w),6次(9~12 w);(3)每次时间间隔0 w、每组时间间隔90 w;(4)运动幅度:根据患者自身行最大幅度运动。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对患者进行评定时采用单盲法,同一名患者由相同的医师进行评定。①三维步态分析:采用Qualisys三维运动捕捉系统(Qualisys,Gothenburg,Sweden)和Bertec测力台,用Visual3D进行数据分析。分别评估两组训练前后的步态周期、跨步长、步速、踝关节活动度及屈曲角度等指标。②6 min步行试验:分别评估治疗前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如果患者行走时需要辅助工具,则测试时依然应用辅助工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训练前后两组步速、6 min步行试验方面均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步态周期、跨步长、踝关节活动度及屈曲角度方面,训练组改善明显(P<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训练前后的变化
与训练前比较:1)P<0.05
3 讨 论
成人完成步行运动需要3个主要因素:双下肢协调性、稳定性和步行性〔1〕。而CP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导致关节僵硬,并发肺炎后肺功能降低,而失用性肌萎缩及关节挛缩,肌肉痉挛及肌力异常,使患者常表现为躯体前倾或后仰,下肢僵直,足内翻或足外翻,患侧脚尖下垂等异常姿态,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研究〔2〕表明,个体化的抗阻训练能够提高CP患者的肌肉强度及耐受能力,虽然CP患者运动功能受限及疾病后遗症的影响使其在肌肉力量提升方面较健全人群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但脚踝及下肢肌肉肌力的提升能够相对纠正异常姿势,提高双下肢的稳定性。同时,伴随踝部肌力及姿势的改善,踝部活动度增大,背屈最大角度及跖屈最大角度增大,提高了足跟离地及着地动作连贯性、单腿持重能力及下肢摆动幅度。
Gorter〔3〕试验表明,经过12 w抗阻训练与传统物理康复治疗相比,前者能显著提高患者的GMFCS评分及患者的行走速度。行走速度方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本试验中的常规康复训练与Gorter〔3〕进行的传统物理康复治疗方式有所不同(本试验常规康复训练中包含步行康复训练)。本研究提示常规康复训练与渐进型抗阻训练相比,前者增加了患者运动的协调性,而抗阻训练通过增加下肢,尤其是踝部的肌力,使双下肢的稳定性得到提升。Dodd等〔4〕发现,一部分患者由于早期惧怕摔倒的心理状态,潜意识减少康复训练量,降低康复训练效果。笔者认为通过站立稳定性的提高,会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心理方面压力,提高康复效率。稳定性较差的CP患者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肌肉共激活性,这表明稳定性的不足可能导致受限肌群肌力的增长,随着稳定性的提升,可能减少肌肉共激活性。
Bandholm等〔5〕发现,高强度的抗阻训练增强了对应的肌肉及神经的兴奋性,使原本萎缩肌肉的运动终板处神经递质增多,加快肌肉增长。Bandholm等〔5〕对比发现长期进行抗阻训练患者的肌肉中,其肌肉蛋白质及糖原的储备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延缓了肌肉的萎缩;此外,有效的抗阻训练能够提高骨细胞调节因子的平均水平,尤其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加快了骨骼密度的增长,有助于CP患者完成基本的生活操作。同时长期有效抗组训练通过增加c-fos、c-jun mRNA在纹状体、海马及前额叶皮质中的表达,能够有效增强颅内多巴胺的代谢,强化突触传递功能,如此反复强化,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投射和不断促进大脑皮层运动区与相应神经核团的形成和完善,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运动能力〔6〕。
1 黄晓琳,燕铁斌.康复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士出版社,2013:176-8.
2 李小萍.步态训练在脑瘫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121-2.
3 Gorter RN.Functional 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 improves muscle strength but not walking abilit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Physiother,2015;21(2):35-7.
4 Dodd H,Holty L,Rameckers EE,etal.Changes in endurance and walking ability through func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2014;21(2):31-7.
5 Bandholm G,Willoughby KL,Dodd KJ,et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dmill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Disabil Rehabilit,2014;31(6):1971-9.
6 Forgaard CJ,Franks IM,Maslovat D.Voluntary reaction time and long-latency reflex modulation〔J〕.Neurophysiol,2015;32(7):3386-99.
〔2016-12-09修回〕
(编辑 李相军)
耿子轩(1980-),女,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训练研究。
R49
A
1005-9202(2017)10-2522-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