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的认知机制
2017-06-14杨文龙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摘 要:情绪调节作为现在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有着显著地发展,研究者对于其认知机制不断地展开了研究,本文从注意,意识水平等情绪调节最新研究焦点,对意识参与水平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以及注意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对情绪调节的最新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情绪调节 策略 意识水平 注意
一、情绪调节的定义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及其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陈梅& 徐速, 2014),现在较为公认的是Gross的定义:情绪调节指个体通过使用各种策略对情绪的发生、体验和表达进行调控的过程, 它可能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发生,同时, 它也包括对正、负性情绪的维持、降低和增强(Gross, 1998)。
二、研究焦点
由于情绪调节的复杂性,不同研究者对其研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焦点主要情绪调节的意识参与水平与注意在其中的作用:
1.情绪调节中意识参与的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自动情绪调节现象普遍存在。作为个体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病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之一.自动情绪调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来自认知、情绪、临床和神经科学方面研究者的关注(彭义升等,2011),大量研究确定了情绪的自动加工过程,且存在三种无意识自我调节形式可以独立于意识控制之外( Fitzsimon & Bargh,2004)。在此基础上,Mauss等(2007)提出了自动情绪调节, 认为自动情绪调节是无需意识决定、注意加工及有意控制, 对情绪各方面进行的目标驱动变换, 即自动情绪调节基于对目标的自动追求来改变情绪轨迹。现有研究中外显行为和电生理两个层面的数据都表明, 自动情绪调节能够有效地控制情绪的发生, 尤其是愤怒、恐惧等负性情绪。[1]
目前, 虽有研究能够证实自动情绪调节确实能改变情绪, 但是,对自动情绪调节起作用的机制鲜有研究。自动情绪调节是如何改变情绪过程的?即自动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影响发生于何时?它是如何影响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评价和反应?如果个体通过训练提高了调用自动情緒调节的能力, 是否情绪的加工过程会因此而改变?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2.情绪调节中注意的作用
关于注意在成功的情绪调节中的作用,不同研究者得到了一些不同的结果,如Manera等(2014)要求被试自然的看视频或者使用认知重评增加或者减少他们在观看视频时的情绪。每段视频之后,评估他们的负性情绪体验。结果显示,相比于仅仅是关注视频时,在被要求上调他们的情绪时,被试在注视目标脸部的情绪区域(眼睛和嘴部)时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相反的模式在下调情绪时被发现。此外,被试在情绪区域的注视时间对情绪调节在负性情绪体验上的效果起到了中介作用,特别是在下调指令时更加强烈。最后,即使在控制对情绪区域的观察的时间时仍观察到对负性情绪的调节指导语的直接效应,这表明了注意和认知重评是影响负性情绪的截然不同的组件。然而,有研究者认为注意分配可能至少能解释认知重评这一情绪调节策略的成功。Bebko等(2014)的研究的检验了注意分配和成功的情绪调节之间的因果关系。被试被要求在自由观看和注视控制情景下进行情绪调节,结果显示,情绪调节的成功并没有随着被试的控制条件的改变而变化,表明注意分配在认知重评和反应抑制中均不改变主体的负性情绪体验。[2~6]
参考文献
[1]陈梅, & 徐速. (2014). 我国近五年情绪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9(7), 48-53.
[2]彭义升, 方平, & 姜媛. (2011). 情绪调节脑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6), 1325-1331.
[3]Bebko, G. M., Franconeri, S. L., Ochsner, K. N., & Chiao, J. Y. (2014). Attentional Deployment Is Not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Emotion Regulation via Cognitive Reappraisal or Expressive Suppression. Emotion, 14(3), 504-512.
[4]Fitzsimons, Gráinne M.; Bargh, John A. Baumeister, Roy F. (Ed); Vohs, Kathleen D. (Ed). (2004).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pp. 151-170). New York, NY, US: Guilford Press
[5]Gross, J. J. (1998). 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3), 271-299.
Manera, V., Samson, A. C., Pehrs, C., Lee, I. A., & Gross, J. J. (2014). The eyes have it: the role of attention in cognitive reappraisal of social stimuli. Emotion, 14(5), 833-839.
[6]Mauss, I. B., Bunge, S. A., & Gross, J. J. (2007).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Social &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1), 146-167.
作者简介
杨文龙(1989—),男,汉,浙江省松阳县,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情绪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