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7-06-14杨秀杰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高职数学改革

杨秀杰

【摘要】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学科,改革是必要的。将高职数学课程与社会专业需求融合,针对社会的专业需求建立数学课程教学体系,多在教学中做一些创新。科学的培养人才,才能保障学生的将来。完善课程教学,探索数学价值,提高教师素质是我们所需要思考与实践的。

【关键词】专业需求 高职数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148-02

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的教育工作,更重视人才培养的模式。把规模化,体制化的原有体制,转变为内涵化,质量化的科学体系是改革的一部分,此体制的改变可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高职教育人才。面对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许多人都认为学生应该学习尽量多的知识,努力提升自我学术水平,而且相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人们也觉得理论的教学很重要,甚至在应试教育中,教学体系一直都是被相关专业课程所牵引。但学生都是要进入社会中去发展自己的,践行自己的责任,压力会越来越大,所以学校的教学体系要面向专业需求,这样的教学体系才是学生所应该接受与学习的。还有好多人认为实践很重要,理论知识可有可无,所以有些教育机构过于看重技术的应用能力,动手的操作能力,甚至于理论课程在总课程中占得比例非常少。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了知识积累,没有了理论操守,只是一味的动手实践,会造成逻辑思维得不到开发,创新精神得不到提升。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上,我们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教育体制應该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才是最重要的。

二、懂得数学的价值

学生广泛的认为数学无用,不喜欢数学,甚至于不愿意去学习数学。所以说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关键。那么,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生活实践相对于课本知识来说更有效。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懂得了解他们自己的专业需求,也可以针对自己所没有学到的理论知识向老师发问。老师也可以针对职业需求给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留下任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储备量给予学生特别的实践,因材施教才是最有质量的教育方法。职业教育要面对职业需求,毕竟学生将来要进入自己的岗位,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与动手能力。

三、多元化教学

首先,可以提倡学生组织或参与数学模型设计,数学竞赛等活动。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学计划中多加一些建模思想与趣味数学知识。这些活动的人员全凭学生自己选择,活动任务的分配也要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我能力和兴趣选择活动。学生将来要面对岗位的竞争,关于未来岗位的状态,学生只有亲身体会了才会知道。为了做好活动,学生们会不断努力学习,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其次,可以增加教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亲自来验证理论知识,在对某些知识有困惑与不认同的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的对错。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开始探索问题,证明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能力观察,提高了综合素质。还有,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数学,教师可以在高职数学的课程上融入数学的历史,我们都知道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历史上的人物,介绍学科人物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提起学生对理论的兴趣。

四、提高教师的能力,明确教学目的

没有教师就没办法完成教学的改革,教师要经常充电,补充自己的知识,不能踏步不前。虽然老师不再是学生,已经进入到了社会岗位,但作为这个职业,只有不断学习填充自己,才能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得到创新知识,也只有这样,面对职业需求,身为高职数学教育的老师才能给予学生想要得到的、有用的社会知识。教师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想要教好学生,就应该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专业化的发展必不可少。教师不仅要在自己专业上有扎实的功底,在其他学科上也要懂一些,不能只局限在一门专业上,拓展知识,跨学科学习更能深刻的了解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毕竟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束语:高职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并且高职数学与其他的课程息息相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重视。我们可以把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融合,让学生明白其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要靠教育,面对专业需求,老师要不断进取,要经常思考,加强实践。

参考文献:

[1]杨继业.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0):20.

[2]苏进.浅析计算机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6,(20):66.

猜你喜欢

高职数学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浅析如何发挥数学在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中的服务性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