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7-06-14吴桂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吴桂平

(广西省防城港市第三中学 广西防城港 538000)

摘 要: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应让学生从积极的阅读中学会感悟文字的意境、语言的精妙和语言的活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当然,感悟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层次。因此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体验。

关键词:阅读教学 加强朗读及朗读的方法 演练感悟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感悟”包括“感”与“悟”两个层面的意思。“感”,是感性体验,觅得真趣;“悟”,是理性思考, 练就主见。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重头无疑就应放在培养学生逐步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上。而在诸多形式的读中,我认为朗读有一种“以声释义”,“以声传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朗读能让学生感悟内涵,获得启迪。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此,我想谈一些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寻找心灵的相通

常言道:“心有灵犀一点通”,让学生读懂课文,读懂作者,走到作者心里去,去了解、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必须给学生寻找心灵契合的最佳点。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让学生各自想一下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然后推选代表发言。大家兴致勃勃,情绪非常激动。讲过之后带着这种激动的心情,我让他们看书,找一下文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有了心灵的相通,所以一件一件的趣事就找出来了。有的说百草园的斑蝥有趣,有的说“美女蛇”的故事有趣,也有的说听先生读书有趣,在花园寻蝉蜕有趣等等。由此可见,心灵的契合是进一步感悟的重要條件。

二、加强诵读,取得真实感受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展示课上,“书声朗朗”,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基本特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就会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领悟与积累。在学习语文时,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诵读,一边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形成画面,这样,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学进行全方位的触摸与感受,逐步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领会文章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如学习《燕子》一文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描写燕子飞行、停歇的两段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感受到燕子的灵巧、敏捷、可爱,更进一步地感悟到“掠”“痕”等词的妙处,获得美的享受。“ 可见语文教学中

“读 ”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

三、培养科学阅读的方法

第一、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第二,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就出现了晴天和雨天的两种情况,“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沿着思路读下去,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第三,中心是阅读文章时对内容方面的又一要求。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对文章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抓主笔阅读,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主笔一般是主旨的体现,抓住主笔,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态多姿,都—一写了进去。真是曲尽散文那个“散”字的妙处。但是它神不散。如许错综复杂的描写都环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作者从三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一是从地理环境方面直接说明(“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二是从人们的表现、感觉、幻想去描写(“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三是以景衬托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本文即采用此法。冬天之精神写不出,以人、日、山、水写之。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睛”“温晴”,突出了“暖和安适”的主旨,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村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安道之气氛。最后“蓝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一整体美集中衬出“暖和安适”这一“精神”。

第四,阅读时要注重阅读速度。阅读分浏览式的快速阅读和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快速阅读要求能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在对内容的把握上要求能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概括了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要求对课文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包括对一些小问题的探究。当然,这种阅读所用时间相对于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所用时间要长得多。毕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透彻得多。这两种阅读各有针对性。“在语文课堂的自我学习中,往往可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一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是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阅读,深入到关键词、关键句子的理解,这样可以详细掌握课文内容”

结语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们脚下。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