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产品开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索
2017-06-14任珂
任珂
摘 要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公众对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活气象服务的科普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气象科普产品。本文从气象科普产品的现状出发,结合部分气象科普产品开发案例,分析了气象科普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气象防灾、气象科技、气象人文的科普目的,公众对气象科普内容的需求分析,以技术推动气象科普产品的创新,探讨了气象科普产品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气象科普产品;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6-0077-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频发,与民众相关的科普需求增长较快。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下,公众更加广泛地需求应对气候变化及气象防灾减灾相关的气象科普知识。同时气象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近几年来雾霾多发,对人们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带来了威胁,公众对生活气象服务及相关科普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大方向上,公众对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活气象服务的科普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小的细节上,公众对气象科普产品的内容和深度、表现形式、科技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等也有了更高的期望。
1 气象科普产品的现状
1.1 科普产品创作的发展历程
科普是科普工作者通过传播的手段和媒介,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随着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科普产品的创作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1)印刷技术应用。印刷术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科普的能力和范围,从一对一开始变成了一对多[ 1 ]。在此阶段,科普产品主要以文字、图片为主,科普报刊、图书广泛发展。
2)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多种媒体的集成来提供丰富的表现手段[ 2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科普产品将文字、图像、音频集成再现,多以科普视频、动漫形式为主。
3)网络技术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公众接收信息的习惯,被动变主动,更愿意快速地提取科学知识,并进行有效互动,体现自主意识。依托网站、微博、微信及移动客户端 App进行科学传播,这就要求科普产品适应大众传媒的传播特点,注重内容时新性、视觉设计感、趣味性,迎合公众阅读习惯,增强交流互动性。
4)虚拟现实类技术(VR技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实现用户在虚拟世界中通过视、听、触获得直观体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全景视频或三维建模再现虚拟场景,实现用户与虚拟环境的沟通交流,形象化的体验和学习。
1.2 气象科普产品的内容和形式
从气象科普内容上来看,包含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发展、气象基本原理、校园气象、气象与生活、气象与各行各业等方面,可谓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从气象科普产品的表现形式上来看,有气象科普场馆的展项、展品、展具;气象科普图书、报刊、挂图、展板;气象科普声像制品;气象科普动漫画;气象科普手工制品(玩具);气象科普游戏;气象科普VR体验等。
2 气象科普产品开发案例
2.1 传统气象科普产品向数字化的转变
当前大多数图书、报刊、展板、影视节目等传统气象科普产品已开始利用文字、图像、声音数字化技术完成数字化转变,并在互联网上向全世界的读者免费开放。
《气象知识》杂志是全国唯一一本普及气象科学知识的科普期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不断探索实践杂志的数字化。将30多年来已出版的各期杂志进行了数字化转化。创刊《天气Discovery》电子杂志,利用其新媒体特点,集合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元素,在《气象知识》基础上,重新组织栏目和内容,具有更快的发行速度以及更强的互动性,实现两种杂志双赢。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移动传播越加便捷,开通《气象知识》微博、微信,借助移动平台,实现杂志的移动阅读,使受众移动化和传播的移动化实现对接。
其他类型的图书、报纸、影视节目同样进行了类似《气象知识》的数字化探索实践,在取得的成绩基础上,仍需要继续探索传统气象科普产品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字化的优势,解决数字化进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2 新型数字化气象科普产品的开发
除了传统气象科普产品数字化探索实践外,近几年,气象部门也在积极探索新型数字化气象科普产品的开发。
随着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是科普产品创新的一个主要趋势。数字技术也正被用作气象科普的新手段,探索实践气象科普产品中融入数字技术,如数字气象科技馆、气象科普游戏、气象科普VR体验等。
数字气象科技馆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科普产品的形式创新的集大成表现。以数字虚擬气象防灾减灾馆的形式,将台风、暴雨、高温、寒潮等每一类气象科普信息重新编写脚本并组织整理成科普专题,以形象生动、图文并茂、flash、影音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络对外发布。数字气象科技馆已累计建设21个虚拟气象科普专题展厅,覆盖了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数字气象科技馆的特点是集成气象防灾减灾的各类科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提供网络服务。作为比较新颖的手段,它能吸引年轻人,特别是小朋友,但是其针对性、互动性不强,不能有针对性地传播相关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并且欠缺面对各类气象灾害的互助减灾体验等功能,知识的传播不能做到生活化,具体化。
气象科普游戏是另一种新型的数字科普产品。例如在数字气象科技馆、流动气象科普设施上开发的“气象学院”“气象预警信号连连看”“人工消雹” “人工增雨”气象科普游戏,这种运动闯关类、生存训练类、益智类、问答类等形式的科普游戏,使公众在玩游戏中学习掌握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措施。
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气象部门也在不断探索VR技术在气象科普产品中的应用。例如,基于VR技术的《穿越台风》气象科普产品体验亮相2017年气象气象日活动。用户可在虚拟体验台风来临的场景,感受台风带来的灾害。
3 气象科普产品存在的问题
目前,气象科普产品内容丰富、来源广、数量众、种类多,但由于缺乏前期整体规划与计划、缺乏资源信息沟通、缺乏最新科技应用,造成气象科普产品研发呈散乱的分布态势,规模小,发展比较滞后,导致气象科普产品研发在整个气象业务体系中处于比较“弱”的位置。造成传统气象科普产品创新性缺乏,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低水平重复,千篇一律,常年一个面孔,产品的科普性和科学性不够等问题,难以达到科普性的基本要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新型数字化气象科普产品达到了一定的科普效果,但后续缺少创新性的数字化内容更新、气象科普游戏的开发力度不足,制作水平不高,且数字化技术与气象科普内容的融合不够,大多是气象基础原理的解说,体验式、参与式气象灾害防御、自救逃生训练的科普产品较少,产品的现代科技综合手段运用欠缺。新型数字化气象科普产品的研发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4 气象科普产品的发展方向探索
把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科学变成可见的、文学化的、形象化的生活,将其用更好的形式展现到公众面前,这是气象科普要走的一个道路。随着人们对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科技知识的愈发重视,气象科普受到广泛关注。气象部门要抓住这一契机,全力以赴地发展原创性气象科普产品,打造品牌气象科普产品。
针对气象科普产品开发的现状及问题,未来气象科普产品的设计制作侧重点是什么?走向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所谓产品设计制作,就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或需求,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 3 ]。气象科普产品的设计制作同样适用这一概念。那么,探索气象科普产品的发展方向,就要首先明确气象科普需要达到的目的及需要满足的需求。
4.1 气象科普的目的
科学普及工作,即通过必要的宣传和倡导,将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进行传播,引导公众利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思考,实现全面科学素质的有效提高[ 4 ]。由此科学普及的含义并结合气象科普工作实际,可分析总结出气象科普主要满足气象防灾、气象科技、气象人文3个不同层次的目的。
首要目的是气象防灾,即增强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大家不幸遇到暴雨洪水、雷电、台风等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特别是人员的伤亡;其次是气象科技,即向公众传达最新气象科技、科研成果,激发对气象科技的兴趣、关注,合理利用气象科技知识,促进社会发展;最后是气象人文,即向公众传达气象工作及气象精神,使公众理解气象工作及气象精神。
气象科普的基本点是增强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传播气象科技;公众理解气象。所以气象科普产品的开发要围绕这3个中心点展开。
4.2 气象科普的需求牵引
科普需求其实最主要的是公众需求。如果没有气象科普需求,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就没有意义,如果找不准气象科普需求,气象科普产品的研发也就是无的之矢,产品的对象、内容、形式、传播渠道等都可能错位,最终实现不了其目的。
公众对气象科普内容的需求实际上和气象科普的目的是一致的。面对频发的气象灾害和全球气候变暖,希望通过各类气象科普产品了解学习到气象防灾减灾、自救互助的生存技能;利用气象科技,学习掌握与气象相关的必要的生活技能;了解气象工作及气象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然而,气象科普产品最终是否实现其目的,还要看气象科普需求的满足程度。现在科普已经由过去那种单向的灌输逐渐发展成公众理解科学传播、双向互动的崭新模式,而这种崭新的模式从产品的导向转变成公众的需求导向。现阶段大部分的气象科普产品在内容上一般都能包含气象防灾、气象科技、气象人文,但由于在新技术应用、产品形式、功能实现、传播渠道等方面的缺失或不合理,公众真正学习了解到的生存技能、生活技能及气象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4.3 技术推动
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所依赖的物质媒介,人们对其期待在逐渐加强,并逐渐成为人们沟通方式的一种应用工具。气象科普产品的数字化运用将使科普受众更加大众化,交互和沟通更加紧密。
模拟真实和想象的世界,对用户输入做出实时反应,这意味着当用户改变方向、动作以及从何处穿越场景等时,仿真场景需要连续地重新计算并绘制[ 5 ]。这一技术也逐步开始应用于各类防灾减灾、救援等虚拟体验型科普产品中,气象科普产品与三维实时虚拟仿真技术的结合将大有可为,公众可以在暴雨洪涝、雷电、台风等灾害的虚拟空间,做出不同的避灾救灾动作,并实时展示各类措施的效果,从而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助的技能等。
随着手机媒体的迅速发展,利用手机新渠道和新模式为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是未来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6]。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移动气象科普产品的研发提供坚实的基础,能够支撑手机动画、游戏、App应用等气象科普产品的开发和运行。
4.4 把握创新
气象科普产品在当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状况下,如何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使气象科普产品的研发脱颖而出,这就需要在整个气象科普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把握创新。气象科普产品在规划设计前,首先要明确产品的科普目的,满足公众的哪些需求,采取什么核心技术,有哪些创新性,进而实现科普功能。
经济学家熊彼特[ 7 ]认为创新可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创新方式。产品创新方面,气象科普产品可研发新形态的科普产品,例如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科普中心研发的气象观测站、人工增雨作业车等手工纸模,虽然纸模技术已很成熟且广泛应用,但运用在气象科普方面的还不是很多。技术创新方面,可利用數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研发多功能的气象科普产品,将专业知识娱乐化、实物化、互动化体现出来,通过参与式模拟、体验式训练方式提高人们气象防灾减灾技能、利用气象科技的生活技能和气象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悦.新媒体背景下的科普产业创新研究[D].湖北:武汉科技大学,2015.
[2]黄堃.基于数字技术的科普产品创新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3]史澎涛.产品设计与空间环境的互动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7.
[4]潘觅.气象科普的社会功能[J].科技传播,2013(4),9-10.
[5]羊裔高.三维实时虚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探讨[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21(2):165-168.
[6]肖云,王闰强,王英,等.手机科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科普研究,2011(6):90-97.
[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