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之以理
2017-06-14
热炉法则
烧红的火炉摆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去触碰;如果有人敢去触碰,那么必然会被烫伤。这是现代管理学中著名的热炉法则。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好像标明了在哪里有“热炉”,一旦触碰,就会受到惩罚。热炉法则形象地阐述了惩处原则:只有罪与罚相符,法与治才是值得期待的结果。
企业要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制度的贯彻实施,必须处罚以身试法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心理学家沃尔特克鲁兹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原则:
警告性原则。管理者要经常对员工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劝诫员工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就会受到惩处。
行为替换法则。惩罚之前要向员工阐明受罚原因,让员工了解到,企业惩罚的是他的不当行为,而不是针对他这个人。
实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不能有时间差,也不宜以后追究。
公平性原则。惩罚的时间要短,要使其学会用恰当的行为来取代不当行为,一旦恰当行为出现则惩罚停止,不能持续惩罚,也不能以功代过。
程度原则。惩罚以制止不当行为发生为限,如果处罚过度反而有害无利。
正确处理法与罚的关系,有制度才有惩罚;没有制度,惩罚就没有标准,也就没有真正的惩罚。所以,管理者在实施惩罚前,必须先制定有关制度,让下属有明确的行动准则和禁界。
搭便车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提出,其基本含义是不付任何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成语故事“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就是搭便车者的祖师爷。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进了宫廷乐队。虽然他并没有参加乐队合奏这项“集体行动”,但他装模作样的表演仍使他得以分享集体行动的成果。
“搭便车”现象无疑会打击组织中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这种现象越严重,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打击越大。管理者要通过实施各种措施,不给那些投机取巧的员工有“搭便车”的机会。
如何消除组织中的“搭便车”现象?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建立一“坑”多“樹”的岗位竞聘机制。岗位没有竞争,岗位的重要性就无从凸显,日子久了,员工混日子、搭便车的现象就会滋生蔓延。因此,打破岗位垄断,实施定期竞聘是消除“搭便车”现象的一剂良方。
二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手段,培养和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工作汇报制度。工作汇报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大家围拢在一起,就一个阶段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也可以将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上传到企业网站上,让大家都能看得见。人人都来汇报工作,没有汇报工作内容的人就会紧张,进而行动起来。“搭便车”现象自然就会失去滋生的土壤。
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增反减。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同时提供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活动本身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在日常生活中,德西效应随处可见。比如一个爱画画的孩子自己在家画得很投入、很开心,父亲为了表示关心,承诺他:“好好画,画好了爸爸奖励你10元钱。”于是,画画这件事带给孩子的快乐骤减,孩子变成了只为钱而画画。
内感报酬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是无价的,只能自己感受体验,而不宜外在标定,否则就会庸俗化,进而贬值。正如那个爱画画的孩子一样,一旦增加了外加报酬,反而损害和减弱了内感报酬。
对于企业来说,薪酬虽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效硬件,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情绪,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激励员工,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对待员工,企业的激励方法应该是基于员工需求的,管理者必须了解自己的员工,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按照员工的个性类型选择激励方式,按照员工喜欢的方式激励他们。作为管理者,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激励,处理好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关系,不滥用激励,使员工的工作动机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