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思维:快乐的隔离带
2017-06-14黄珊
黄珊
能者烦恼多
故事一:提起陆晴,身边的朋友都以其为榜样。她的职场之路可以编写一个励志故事,从职场小白晋升公司副总,仅用了四年的时间,远超公司其他元老的晋升时间。同学和朋友每每提起陆晴,都会赞赏有加。可是陆晴却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而且最近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脱发严重并出现失眠。
自从陆晴晋升为副总以后,公司把她送到商学院进修。进入商学院那天起,陆晴就开始焦虑、恐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他公司同级别的员工,不仅比她年轻,而且精通多国外语,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人家谈论着她听都没听过的商业模式,她都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强烈的反差,让陆晴自卑又羞愧。
于是,她更加努力工作。但是陆晴发现,她越努力,越发现自己和那些精英的差距越大。要想有更高的发展,绝非易事。朋友对她的恐慌和焦虑表示十分不解,认为她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何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累呢?
故事二:李丽的老家在山东农村,作为长女,她很早就出来工作负担起两个弟弟的学费。李丽说,她五岁开始放羊,六岁就背着弟弟打柴。与80后的同龄人相比,她过早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而且这种超乎想象的贫穷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但奇怪的是,李丽就像一个快乐音符一样,走到哪里都能带来欢乐。
两年前,李丽刚大学毕业,为了尽快还清助学贷款,李丽在就业时没有挑三捡四,很快就成为一家四星级酒店的前台。领班是一个十分挑剔的中年男人,刚开始上班时,许多新员工都被领班训哭过,可是李丽每次挨训后,都调皮地吐了吐舌头,然后继续工作。同事都说她没心没肺。可是李丽却说,能有个工作,有个挣钱的地方,总比我小时候在农村放羊强,被骂就忍着呗。
比较这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同为职场中人,从起点、地位、收入和未来发展来讲,李丽是没有办法与陆晴相比的。然而在心理感知和工作态度上,李丽却要远远好于陆晴。这种形式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陆晴是名校毕业,在职场上又是拼命三郎,事业的成功,是她对自己唯一的标准,因此她会不断地与周围的成功人士比较。而李丽却总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类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当人们在思考过去已发生事件的时候,会进行心理模拟,用反事实思维进行思考。一个反事实思维包括两个部分:虚假的前提(如果……)和虚假的结论(那么……)。用反事实思维分析陆晴和李丽二人,前者认为“如果我再努力些,就会离成功更近些”,而后者认为“如果我没有这份工作,我会再回家放羊”。这样一对比,快乐与否不言而喻。
得铜牌比得银牌快乐
有研究者对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各种比赛的奖牌选手在冲过终点时和在领奖台上时的情绪表现进行研究。研究者利用一个十级评分量表,分别对这些选手脸上所表现出来的从痛苦到开心之间的那种表情程度进行打分。研究者发现,在比赛结果刚刚宣布的时候,在从痛苦到开心的十级量表上,银牌选手的平均得分是4.8分,而铜牌选手的得分高达7.1分。在颁奖仪式上,铜牌选手的快乐表情有所收敛,但仍有5.7分之高,而银牌选手变得不开心,快乐表情变成4.3分。统计分析显示,铜牌选手与银牌选手的开心程度差异在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
按照通常的理解,人的开心程度应该是与其成绩高低有对应关系的。如果表现得好,成绩优越,应该开心;表现不好,成绩不优越,应该不开心。按照这种逻辑,银牌选手应该比铜牌选手开心,因为他只是一人之下,却在众人之上。
产生这种意外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人的反事实思维不一样。所有人都在进行反事实思维,即如果怎么样,就会怎么样。银牌选手的反事实思维肯定是往上比较的,因为他只要再努力一下,就一定可以获得金牌,这就是往上比较的反事实思维。铜牌选手更可能是往下比的反事实思维,因為差一点他可能就是第四名,得不到奖牌。而对于银牌选手而言,奖牌已经到手,后悔的是差一点就得到金牌,所以,往上比的反事实思维是很自然的。而铜牌选手差一点就没有奖牌,因此,往下比的反事实思维更自然些。比的方向不同,对人的影响也就不同。
无独有偶,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大卫·松本教授对在雅典举行的2004年夏季奥运会上,获得柔道比赛的金牌、银牌和铜牌选手的面部表情进行了计算机分析,特别是他们在比赛刚刚结束之后的表情和站在领奖台上的表情之差,令人感悟。
他们发现金牌选手和铜牌选手在赢得比赛后,都出现了“迪香式微笑”,而获得银牌的选手在赢得比赛后露出笑脸的就不是很多。
1860年,法国医生迪香第一个尝试对人类的微笑表情进行科学研究。他通过采用电流刺激实验对象的面部肌肉收缩来激活某种情绪和情感,并摄影记录下每种情绪和情感对应的面部肌肉活动。他发现,真实的微笑信号不光是微笑肌受到刺激,使得我们的嘴角被拉起;它也会激活眼睛周围的小肌肉,导致眼睛周围出现皱纹,俗称鱼尾纹,这是种愉悦的纯净笑容,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而职业性的伪装笑容往往只有面颊提升、嘴角的笑,却没有眼角的微笑。用科学心理学的表述应该是“皮笑眼不笑”。
一个世纪之后,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发现,迪香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不可能假冒真实的微笑。当你看到一个笑脸时,一定要去看其眼睛周围的细纹;如果有像鱼尾纹一样的皱纹,那么,这笑容就是真正幸福或者愉快的微笑;否则就只是礼节性的装笑。嘴角的微笑可以控制,而眼角的微笑是控制不了的。为了表示对这位法国科学家的敬意,艾克曼建议以后将所有带有眼角皱纹的真心微笑统称为“迪香式微笑”。
因此,得到金牌和铜牌的选手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更有趣的是,银牌选手甚至还表现出悲伤、轻蔑和冷漠等各种负面情绪反应。换句话说,银牌选手不光表现是不开心,甚至还会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
不过,在领奖台上,银牌选手还是会露出笑脸来的,据分析,96%的运动员在领奖台上都会微笑。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选手的面部表情,这两位科学家发现,银牌选手的微笑大部分是伪装出来的,他们的微笑很多是礼节性的微笑。而金牌和铜牌选手都出现了心理学家称之为迪香式微笑的真心快乐——这种微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有感染力的、愉快的真心微笑。因此,心理学家认为,那些表现出真心微笑的运动员在比赛结束后和在领奖台上的表现基本是一样的,而那些在比赛结束没有表现出真心微笑的,在领奖台上往往要装出礼貌性的微笑。由此可以说明,银牌选手确实是不如铜牌选手开心。
这些研究说明了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发现:一个人的成就、获得和收益到底有多大,与他的幸福没有完全的正比关系,反而是和他的认识和判断有相当大的关系。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回顾你的过往,你会发现自己产生反事实思维的经历往往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如果一件事情的结果比较“正常”,人们会感到很容易接受,而当结果偏离正常区间较远时,人们便会更多地采用反事实思维。例如,A同事今天在工作中犯了一个小错误,这个小错误只要改正一下即可,可是恰好碰上主管领导今天心情不好,这个错误就被主管领导放大,主管在同事面前严肃地批评了A同事。A同事很沮丧,如果没有从领导的办公室门前路过就好了,他可能更加归罪于自己的运气差。如果没碰上领导,就不会受到批评。由此可见,反事实思维的产生与否,部分取决于结果的正常性。
其次,事实离自己的期望越接近,反事实思维会越多,体验到的情绪也会更强烈。比如,在职称考试中,120分为通过分数线。同样是没有通过及格线,119分的考试者会比60分的考试者情绪坏很多。因为119分只差一分,再认真些,再答对一道题,或许就会通过考试;而60分考试者会认为再怎么样也是无法通过,只好下次努力罢了。此外,负面结果可能引发的反事实思维比正面结果多,前提对结果的重要性以及前提改变的难易度等条件也会影响人们是否产生反事实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心理模拟虽然是非理性的——事件的结果已定,并不会因你的思维而改变,但它却有助于人类与周围的环境建立更全面的主观联系,从过去的事件当中提取出愉快或有价值的信息。
反事实思维有不同的方向:当你想象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就可能会出现比真实更好的结果的话,就是所谓的上行反事实思維,例如“如果我多买点这个股票,我就能赚得更多”。相反,如果你想象中可能发生的情形比现实结果更糟,例如“幸亏我已提前清仓,要不私房钱全赔光了”,那就是下行反事实思维。
上行反事实思维使人对未得到更好的结果感到后悔和自责;下行反事实思维则使人意识到已避免更坏的结果,因而产生幸福和满足等正面情绪。
当我们在往上比的时候,我们很难感受到自己已获得的成就;当我们往下比的时候,反而会感觉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愉快。当你的工资涨了1000元的时候,你也许会非常开心;可是当你得知你的同事涨了2000元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感觉特别难受。但是如果你之前的预期是500元钱,实际上达到1000元钱,你可能也会很开心。这就意味着,真正影响了我们人生的幸福和快乐的,是预期和比较。
因此,我们在一定的物质基础满足之后,精神追求可以给我们无限的心理资本。它不是简单的不定事实的阿Q精神,而是我们追求灵性、悟性、善性、感性的文化精神,这二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们不妨多一些对自己拥有的生活的感激,少一些比别人缺失的焦虑,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获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责编/齐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