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君子之风 偃小人之草
2017-06-14毛世英
毛世英
自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二者就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并在二千多年里渗透到历代权贵和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传统文化中应用极广泛的道德观念。其应用在当今职场也能看到,人们常说的职场君子与职场小人就是其表现,且后者更为人们所关注,反映出一种极其顽固难以对付的俗恶负能量。在职场扬君子之德风以偃伏小人,深入了解孔子的君子观,可以使我们获得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要提防小人,更要勇做君子
历史上孔子在道德层面提出君子与小人之分,旨在以小人为参照让人人都努力成为君子,《论语》一书中提到君子的次数高达107次,而提到小人的次数只有21次,可见古圣人的用心。相比之下,当今“职场小人”的使用频率远远高过“职场君子”一词,百度一下,关于职场小人的相关结果竟高达约307万个,且许多文章都是围绕如何识别、提防或对付职场小人为主题的;而劝人做职场君子的文章则少得可怜,即便一些文章标题带着“君子”字眼,主题也是放在了如何识别和对付职场小人或伪君子上面。
孔子当时使用的“小人”一词还没有如现在那样贬义,而如今“职场小人”一词早已成为溜须拍马、挑拨离间、混淆是非、造谣生事、恩将仇报、暗箭伤人、结仇使坏、落井下石等行为卑鄙无耻的坏人的代名词。按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职场小人,是指职场中爱打小报告、散布传闻、损人利己、表面笑内里刀、得志便猖狂、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小人。”西方有学者称其为浑人。百度百科还将职场小人分成三谣小人、没责小人、分裂小人、小贪小人等十种类型,并总结出其九大特点,给出了十种应对办法。
可见,在君子和小人这二种人格中,当今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提防职场小人,尤其是伪君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职场的现状,即:小人多,君子少;看似小人的不多,貌似君子的不少。而且更可悲的是,真正愿做正人君子的人,也愈来愈少了。
事实上,出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理,许多老实善良的职场新人也谨小慎微地带起面具来包裹自己,一些人甚至变得多疑、善变,而能大胆展现正人君子作风的人则愈来愈少了。再加上不少人相信“君子不跟小人斗,斗则必败”的古训,选择了对小人“敬而远之”的态度,以致小人常得志,气焰常嚣张,尤其是小人一旦爬上领导岗位,更是将职场弄得乌烟瘴气,正气难伸。
确实,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君子一般斗不过小人,不少君子甚至死在小人手里,主要是因为君子不屑于使用阴谋诡计等卑鄙无耻的伎俩,即便有时智谋远胜小人,与小人相斗也易失去君子的德行,在世人眼里也变成了小人。
君子代表道德上的光明,小人则代表黑暗,难道光明还要怕被黑暗所吞噬吗?答案无疑应该是否定的。但在历史和现实的舞台中,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得势君子遭殃的情境屡屡上演。尽管如此,“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仍是真理,君子不管如何吃亏,仍在从光明奔向光明,而小人机关算尽损人利己,却在从黑暗走向黑暗,下场可悲,正所谓“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而且,君子的社会使命在于以身作则来感化民众,使小人也能从自私的黑暗中走向光明,因而一般不会与小人争名斗利。《论语》中记载孔子对季康子问及杀掉无德坏人以使民众向善时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段话成了传颂千古的名言,指出了君子有教化小人使之向善的社会职责,体现出儒家的“德治”思想。当然,历史证明光有德治也是不够的,对少数极恶的小人予以法律严惩也是必要的,治国需要德治与法治相配合。
因此可以说,对职场小人采取提防和自卫的态度未免过于消极,那样不仅对小人无法真正地遏制,而且也使个人因忌惮小人而延误了迈向君子的步伐。军事家常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依此理,对职场小人主动“进攻”,才是应对小人的积极之道,这就要求职场人勇于做君子,向圣贤看齐,以君子之道待一切人,身体力行教化小人。尤其是管理者,不仅要以身作则广行君子之道,而且要在职场大力弘扬高风亮节的君子之风,营造健康向上的君子文化氛圍,从而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感化小人,使之脱胎换骨成为君子;同时,应严密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以规则来遏制无耻小人的阴谋出牌,并伺机按规则将少数屡教不改的小人逐出团队,以确保团队的凝聚力。
其实,君子本身就带有足以胜过小人并感化小人的优势和长处,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的君子区别于小人的多个特点。以下讨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二大特点,可使我们对儒家君子的教化之道窥之一二。
君子讲道义,示人求财正道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突出体现在对待义与利的态度上,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指的是道义、公义,即做人处事的原则,“利”指的是私利私欲。孔子在《论语》中还说过类似的话,如:“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
在孔子看来,道义是君子为人处事的根本,是君子的价值导向;反之,小人则是以私利为其价值取向。如果说“利”体现着一种看得见的形而下的东西,那么“义”则代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的东西,一种对于社会公利或道德原则抽象概括的东西。胸怀道义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正是君子在品德和智慧上胜过小人的长处,如此可使君子凡事能够见利思义、以义取利,以合乎伦理原则的正道发财获利。而小人唯利是图,不重道义,在缺乏严格监督的条件下,他们往往会在求利时做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甚至作奸犯科、触犯法律,终招致天怒人怨、法律惩罚,如孔子所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并不排斥人的发财欲望,他强调的是发财要合乎道义,如他在《论语》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后人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源自孔子这一思想。
因为道义、利欲都属于人的心念,而人的心念常常会受到主客观因素变化的影响,因此君子和小人也不是一定的。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教儿子所说:“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行善事是因为道义良心胜过了利欲,而行恶事则是因为私心贪欲压过了道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