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2017-06-14吴玉霞
吴玉霞
[摘要]新课程标准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形态。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需要教师站在新的高度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效果;课堂;师生关系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中完成,因此组织好数学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组织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要体现灵活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更强的学习动力,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依据他们认知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注重新课的导入,精心设计导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课堂导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问题,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
1.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新课时,单凭老师讲,学生容易感到乏味,教学效果不佳。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比一比、做一做获得科学文化知识,这种做法十分符合小学生爱动手、爱探索的特点,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教学“数字8的认识”时,从教材内容看,知识比较枯燥,是在学习1到7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的。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特意安排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有趣练习,创建一个构建知识的情景。首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8根小棒放在桌面上,要求学生先摆出7根小棒,之后再摆放1根,是多少根呢?(8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这8根小棒拼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图形,看谁拼得最快最好,拼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拼的是什么图形,展示给同学看。在学生拼图的过程中,学生拼得非常认真。这样的教学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而且引出了新知识,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学生拼出的各种图形,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是用8根小棒拼成的,于是教师引入了新课。
2.巧妙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营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或进行一些别出心裁的小竞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例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教师课前出了一个谜语让学生猜:“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得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揭示了钟面的特点和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创建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积极主动地学习。
1.用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用语言表扬学生,而且可以用表情、手势、动作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当学生犯错误了,教师不能盲目指责学生,而应用热情的话语教育学生,给学生改错的机会。教师应帮助每个学生培养勇气,树立自信。一次,在数学练习课上用简便的方法计算78+88+22-19。教师指名学生板演,平时胆小不爱发言的一名学生举手了,老师点到她的名字,并请她进行板演。胆小的她很紧张,没按要求进行计算,并算错了。面对此情此景,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她虽然计算错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她能主动举手上台板演,说明她已经进步了,谁能帮忙指出错在哪里?”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位同学又进行了一次板演,终于计算对了,脸上露出了微笑。教师的做法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学生难免出现错误,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使课堂气氛变得宽松,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2.课堂提问要有情感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提问要以商讨问题和征求意见的口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计算?”表达的意思虽然明白,但是语言呆板生硬,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够宽松。如果这样问:“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个个都是小精灵,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別的计算方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效果会好很多。教师提问时,态度和蔼亲切,和颜悦色,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使学生产生回答问题的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畅所欲言。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除了知识的传递外,还有一条情感传递的主线。教学过程的实质是知识与情感这两条线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用平等的身份、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与学生产生知识与情感上的共鸣。
1.真心爱学生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质。在实际工作中,课堂教学是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理解是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只有理解学生,才能热爱学生。我有一名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能及时完成,但质量不够高,差错多,成绩一般,他心里急,老师也为他着急。我对他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他接受能力不是很强,思路有时跟不上老师讲的速度。我鼓励他说:“你学习很认真,但老师讲课你有时没有完全听明白,不懂的地方要及时问老师,学会了再写作业,作业差错就会减少,之后耐心以一道题为例进行了讲解,经过耐心、细致的辅导,他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业逐渐减少了差错,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2.尊重和信任学生
尊重和信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学生,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比如,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问,学生可能没有准备好或者紧张过度,当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会出现答错或者答不出来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能斥责或变相体罚,而应微笑着示意学生坐下,然后轻松地说“没关系,坐下来好好想想,然后再回答”等一些安慰的话语。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给学生改错的机会。
四、通过实践操作理解新知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真组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感受和领会知识,在“玩”的过程中激发兴趣,积累感知,启迪思维,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小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切苹果,引导学生从直观和感观上顺利理解相关的概念,把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很容易掌握了新的知识。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学生理解知识不但快而扎实,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联系生活,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猜想,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商的近似值”时,安排了这样的习题:幼儿园买了45艘玩具小船,共花了66元,平均每艘玩具小船多少元?列式对学生来说很容易,但在计算时结果是除不尽的。怎么办呢?这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只要想到生活中人民币的最小值是“分”,就自然明白此题以“元”为单位,应该保留两位小数。通过这样一道习题,不仅使学生明白取商的近似值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而且让学生尝到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甜头”,再次获得成功体验,同时又能顺利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例题教学和习题训练,积极引导,引导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逐步养成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和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最终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
总之,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项多样而复杂的工作,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形象,不断加强学习,采用灵活巧妙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使课堂呈现宽松、愉悦的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俊峰.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責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