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激励是“自愿干”
2017-06-14孙航
孙航
为什么员工“不干”
一家企业,如果员工知道了哪些是应该干的正确的事,又知道了如何正确地干好这些事,但是却不愿意干这些事,就会出现你不逼迫他,他就尽量不干;你不紧盯住他,他明知道应该怎么干,就是不按照要求干的现象。这样,管理成本就会加大,各级主管就会很忙,工作质量就不稳定。管紧了就好一点,疏忽了就出事儿。就像人们常说的:“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解决了干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干事的问题之后,还必须解决员工愿不愿意干的问题。
很多企业总是一厢情愿地强调责任心和上进心。希望通过教育培训,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和上进心。但是,责任心和上进心不是培养而是激发出来的。
试想,一个企业里,谁最有责任心和上进心呢?当然是一把手或老板。因为一把手或老板是企业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大事小情,都与他的荣耀、地位、权势、收入有关,干好干坏影响最大的就是他。尤其是私营企业,企业本身就是老板自己的,企业的一切事情都是老板自己的事儿,当然就更有责任心和上进心了。
从所有权的角度说,如果企业是别人的,员工们干的就是别人的事儿,于是就会产生打工者心态,就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员工们的责任心和上进心就会最低,就会尽量减少自己的付出;如果企业是国家的或全体人民的,就会产生“主人翁”心态,干好干坏和自己有点关系,但是关系不大,于是员工们只有微弱责任心,总是寄希望于别人好好干,自己能偷懒就偷懶;如果企业是自己与别人共同拥有的,自己只占有一部分股份,就会有股东心态,就会有责任心,但是会亲兄弟算细账,要求公平公开透明,以保证自己不吃亏;如果全部是自己的,那就是老板心态,有强烈责任心,谁动我的我跟谁急,盯死大家不放松。
从分配的角度来说,平均分配,人们就会尽量少干;按劳分配,人们就会抢着多干。所以,实现计件工资制的岗位,员工都愿意加班加点地干。
如果有些人,干自己的事情都没有责任心和上进心,那怎么办呢?这样的人靠教育、靠讲道理就更没用了,对于这样的员工,只有一种策略,那就是越早辞退越好。
给员工讲大道理,不如让员工做的事情与自己有关。一个企业要想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人才,而在于拥有多少把企业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一样的员工。试想,如果一个员工做单位的事儿,像干自己的事儿一样投入和用心,他怎么会不成长、不成才呢?如果一个人才,他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他的才干又有什么用呢?
员工为什么而“干”
所以,企业必须想办法让员工干的事情与他们自己高度相关,让他们感觉是在干自己的事儿,才能激励员工把事情真正干好,企业才能快速发展。关键是如何才能让员工感觉到是为了自己在干事儿呢?人的主动行为,一定是带有目的性的。如果员工通过工作能够满足自己个人的目的,那就会让他们觉得是在为自己做事。下面,我们来看看,员工会为了哪些个人目标而努力工作。
第一,绝大多数员工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公司的薪酬制度必须做到外部合理,就是要高于、最起码不低于社会上同等职位的平均水平;同时,还要做到内部公平,绝对不能平均化,工资收入必须与员工的努力和贡献正相关,不然就会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
第二,一旦员工的收入可以维持较为体面的生活,就会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所以,员工努力工作的第二个目的,往往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所以,企业就应该为员工提供向上跃升的职业通道,提供提升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和实践机会等等。这时,如果员工看到了晋升的希望,就会通过努力工作来争取;如果员工想要提高自身技能,来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就会把工作当成锻炼能力和增长经验的机会。
第三,当员工的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员工还会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也就是为了赢得公司、同事,以及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而努力工作。这部分员工大多数自我意识较强、素质和层次较高,需要公司给予信任与放权,多给予尊重和认可,多给予一些区别于一般员工的待遇。
第四,员工还会为了感情而干,也可以说是为了心情干。怀着这种目的的员工,主要是由于长期相处,对老板、企业和同事,对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工作氛围,在心理上产生了认同。所以,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风气,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要聚集那些认同企业文化的、志同道合的员工;还有,要加强情感交流和8小时之外管理,发展员工之间的亲情关系。
总之,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绩,作为管理的最终输出,其成果的多少,取决于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而热情的提升相对于能力提升,更为重要,更加困难。大家都说,企业的老板学会做两件事就行了,一个是把好方向,一个是用对人。其实,还应该学会做两件事,那就是让员工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不断提高工作热情。如果拥有一只能力强、热情高的队伍,什么样的奇迹不能创造呢?关键是如何才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答案只有一个,不断地激励。如何激励呢?就是让员工的努力工作,让员工创造的工作佳绩,能够得到应得的回报,能够达到个人的主观期望,进而实现干企业的事儿像干自己的事儿一样。
责编/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