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韩汉字大搜查

2017-06-14李晓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圈韩语日语

李晓

相似的“脸”,不同的“心”

“乐、楽、樂;肃、肃、肅;烧、烷、烷”——乍一看这几组汉字,人们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其实,它们都是现在正在被使用的常规汉字,只不过分别从属于汉语、日语和韩语这三个不同的语言系统。

别看中、日、韩的汉字长得很像,但它们的读音都已经很不相同了,而且有些时候它们的含义也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

以我们最常见的“娘”字为例。在现代汉语中,“娘”有三重基本含义:其一是指年轻女子;其二是指母亲;其三则是对年长妇女的敬称。在日语中,“娘(孃)”这个汉字虽然同样也是一种称呼,但和在汉语中指母亲不同,这里反而是父母对自己女儿的称呼,比如“この子は私の孃”。这句话说的是“这个孩子是我的女儿”。如果按照我们对汉语的理解直接翻译成“这个孩子是我娘”,从语义上矛盾得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必然会闹出大笑话。

而在韩语中,“娘(孃)”这个汉字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在其早期的白话文中,经常出现“娘子”一词,用于对处女或者中年妇女的尊称。这种用法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有所差异,但却是由古代汉语中“娘”字的另一层含义——奴婢对女主人的敬称引申而来的。

汉字异同大排查

接下来,我们再看这样一组词汇:钟表(中)、畴計(日)、畴計(韩)。

原来,在中、日、韩三国表达同一含义的汉字词汇中,有不少是日语和韩语相同,而汉语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呢?

在19世纪末,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吸收了大量来自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用汉字创造了许多新词汇。这些词汇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汉语和朝鲜语所吸收。而汉语对于这类词汇却也并非是全盘接收,有些在接收时改动了字序,使之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有些干脆直接自己造个新词来表义。但朝鲜就没有那么好运了,20世纪初,日本开始了对朝鲜约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由于政治上被日本统治,文化上也就没有了独立性,所以这一阶段日本所造的新词汇就被朝鲜全盘接收了。这也就导致韩语中的汉字有许多与日语相同而与汉语不同。

汉字的影响与衰落

其实如果单从汉字的外形上看,日语中的汉字更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而韩语中的汉字则更像中国古代的繁体字,如:医(中)、医(日)、醫(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汉语中的简化字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进行的,那么日语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简化字存在呢?

其实,无论是朝鲜语中汉字大多保持古风,还是日本语中汉字的简化,都缘自一个共同的初衷——脱汉。

在清朝后期,随着中国的日益衰落,汉文化圈的凝聚力也不断下降。18世纪末,西方文化强势打进汉文化圈,汉文化圈中的其他国家忽然发现,中国不再是世界唯一的中心,自己对汉文化的模仿也不再有必要,再加上当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民族意识空前高涨,终于引发了一场波及范围极广的“脱汉运动”。

既然是要“脱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拿汉文化的基石性工具——汉字来开刀。18世纪末,日本开始进行语言改革,创建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字,限制汉字的使用数量,甚至还有人激进地主张完全废除汉字。但是,用了上千年的汉字哪是说不用就不用的呢?在试行取消汉字的过程当中,日本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混乱,最终这种完全废止汉字的提议被搁置了,改为“去繁、简化、限制”汉字。1946年12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共收录1850个“当用汉字”。后来又因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被“追加”到2111个。

事实上,1956年中国汉字的简化方案借鉴了日本的经验。这样一来,两国出现许多相同的简化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韩语为什么能够最接近古汉语中的汉字,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其“脱汉”成功的结果。

15世纪中叶,朝鲜学者们集思广益,既参考中国象形字的篆体外形,又以中国哲学思想为指导,创制出了朝鲜自己的注音文字系统——谚文。不过由于当時中国文化的绝对优势以及在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作为新文字的谚文并没有得到及时推广。近代以来,随着“脱汉运动”的兴起,汉字受到排斥,让谚文代替汉字成为国家文字的声音不断扩大。

但是,即使汉字被废止,韩语使用的谚文发音大部分还是汉语的变音,韩语中70%的词汇也都是汉语汉字词汇。正是由于韩国一直在进行废止汉字运动,没像日本那样改造汉字,因此韩国的汉字仍然是古代的样子。

韩国废止汉字造成了韩国人读不懂自己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古籍(因为这些古籍是汉字写的),不了解自己的历史。这使得韩国政府最近几年又开始加强汉语教育。

(廖沙摘自龙源期刊网)

猜你喜欢

文化圈韩语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韩语的积极性——以《综合韩语》课程为例
圈里事儿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韩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