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笑中仰望生命
2017-06-14袁志发
袁志发
当我写完本书正文的最后一篇文章时,恰好是乙酉年腊月二十九(注:2006年)的上午。啊!明天将是又一个正月初一。
中午,全家人吃团圆饭。饭菜丰盛自不必说,孩子们敬酒祝福也自不必说,院子里还阵阵响起久别的爆竹声。我很兴奋,也很激动。我虽然又长了一岁,但依然感到了浓浓的年味,依然感到好像在孩童时过年一样快乐,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老伴看到了,孩子们也看到了。自然,我也看到了——他们每个人的脸上也都露着微笑。大家不仅微笑着,说笑着,而且还不时地仰望着挂在屋顶上那个写着“福”的红灯笼。这一切,就像一幅无比美丽的画卷,映入了我的眼帘,挂在了我的心窗上。也就在这刹那之间,我的脑海里突然萌生出一个话题——人,应当在微笑中仰望生命。我如获至宝,放下饭碗后就拿起笔来,乘着酒兴,急匆匆地写下这篇文字,作为本书的代跋。
作为代跋,也作为本书内容的必要补充,我主要想表达以下两点看法。
(一)生命喜欢微笑
人生中有多种多样的笑。有大笑,它使人忘却的是烦恼;有苦笑,它使人远离的是快乐;有傻笑,它使人陷入的是糊涂;有奸笑,它使人面对的是狡猾;有淫笑,它使人感到的是耻辱;唯有微笑,才最符合生命的本真,因而也最受人珍重。
在团圆的微笑中,我忽然意识到,感知生命,重在感知其本真;善待生命,也重在善待其本真。
生命的本真是什么?它不是少数人幻想中的伟大,也不是多数人鄙视的低下,而是一种美丽的平常;它不是一种虚拟的永恒,也不是一种无奈的短暂,而是一个闪光的过程。而这美丽的平常与闪光的过程,也正是多少人苦苦思索的生命之真谛。
仔细想想,幸福的生活,不就是这种美丽的平常与闪光的过程所散发出的芳香吗?生命的价值,不正是在这种美丽的平常与闪光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吗?
生命喜欢微笑,犹如盛夏里的你酷爱清风一樣。微笑意味着:
你是真实的,你对生命的希冀也始终是真诚的,决没有那么多的虚假和伪装。
你是平和的,你对生命的态度也始终是理智的,决没有那么多的虚妄和烦躁。
你是从容的,你对生命的遭遇也始终是坦然的,决没有那么多的不安和恐惧。
生命喜欢微笑,我们也应当对生命报以微笑。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虽然都会有愁苦,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也都开启着一扇通往快乐的友善之门。只要你善于摁响这个快乐的门铃,生命就必定会向你发出醉人的微笑。
(二)生命需要仰望
在举头望着那个挂在屋顶上的红灯笼时,我更意识到,人生在世,不能只是低头觅食,必须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向着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起生命,更自觉地呵护好生命。
人的生命是在母体里孕育而成的,但当你来到世间之后,它就始终面向着未来。它不仅属于过去,也不仅属于今天,而且属于明天。所以,生命总是需要仰望——仰望美好的将来,仰望人生的天国。只要生命不息,就当仰望不止。
仰望就是追求崇高。伟人有伟人的崇高,英雄有英雄的崇高,凡人也有凡人的崇高。凡人的崇高,虽然不像伟人与英雄那样光照人间,但也同样可以流传后世。比如你的善良、宽厚、仁慈等美德,不也是一笔珍贵的精神遗产吗?有的人往往只看重物质遗产,而忽视了精神遗产,这不正是缺少仰望的缘故吗?
仰望就是追求幸福。少年有福不算福,老来有福才是福;今日有福不算福,明日有福才是福。生命的延续应当是幸福的拓展,而要拓展幸福,就不能没有仰望。俯视能使你记着过去,平视能使你珍惜现在,惟有仰望才能使你钟情于明天。
仰望就是追求快乐。往日的快乐已成为过去,今日的快乐也不会永存,我们最应当期待的是明天的快乐。明天的快乐不仅是你以往快乐的延伸,还可能成为你一生中快乐的顶峰。如此想,我们还不值得更有意识地去仰望吗?
生命需要仰望,我们应当学会仰望。
要确信,人生中有许多更高的存在,你仰望它,就能在黑夜中看到光明,在困境中看到希望,从而找回那已逝的灵魂,重返那失落的家园。
要记住,人生路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障碍,你仰望它,就总能找到跨越的机会和办法,只是路径不同、距离不同而已。
要坦然,死亡迟早会到来的,你仰望它,就会觉得活着的每一天都无比珍贵,因而更加珍惜生命,使有限的生命呈现出无限的精彩。
人到老年,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善待生命。我衷心祝愿每一位老年朋友都能以微笑面对生命,并学会在微笑中仰望生命——看到生命绽放的每一个花朵,即使是死亡,也把它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次开花——把花朵撒在路上,把芳香留给后人。
作为本书的代跋,还有三点需要说及。
(一)我在这本书中虽然探讨了老年人中的诸多问题,但严格地说,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思考,它只是自己的一些感受。而且,有许多该讨论的问题尚未涉及,即使已经谈及的问题,除了肤浅之外,还可能有欠妥之处。
(二)本书汇集的108篇文章,有一些是从本人所著、由人民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分别出版和再版的《我看人生》一书中节选而来的。但在收入本书时,均围绕着老年人生这一主题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这倒不是为了省事,而是由于老年人生与青年人生或中年人生,毕竟有许多共同之处。
(三)本书在撰写和出版过程中,除参阅了一些报纸和杂志刊登的文章与资料外,还得到了许多同志和朋友的帮助与支持。这里,我借用十几年前一位朋友说过的话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我不想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因为,我想永远把他们珍藏在我的心中。”
2006年1月28日于北京
(作者:原光明日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