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理由也要制造理由,这就是生存的含义。”
2017-06-14李雨星
读读书 2017年1期
李雨星
第一次接触《等待戈多》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那时候在老师的带领下大略地读过课文节选,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只模糊地记得,课文讲的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在某处的乡间小路,两位友人在痴等一个也许今天来,也许明天来,也许永远都不会来的人。”读罢甚感无趣。十八九岁的年纪并不会被这样情节混乱戏剧冲突不明显的故事吸引,浅薄而躁动不安的青春岁月更偏爱的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唯美,是《仲夏夜之梦》的浪漫,是《皆大欢喜》的幽默。
十年后,来到二十八九的年岁,偶然又在書房翻到这本小书,依旧是混乱的场景、荒诞不经的对话、毫无逻辑的情节铺排,依旧是在讲述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走”的无意义的故事,但,真的只是无意义的故事吗?时光走过,站在人到中年的转折点,我似有若无地感受到剧作者掩藏在幕后的拷问。人生之路漫漫,我们正如剧中的等候者,虽然怀揣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流浪在无尽无望的岁月长河里游走,但却依然解不开上帝的拼图,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明白自己在等谁: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也不明白将向何处去;不确定生活的希望是否就在明天,也参不透人生的意义到底为何。
关于这些疑问的答案,我们或许可以从英国著名荒诞派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对《等待戈多》的评论中找到线索:“这个戏表达了一种想法:我们被推进这个世界,但不知为了什么。人不可能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但又不能不想,我们既然未了,就要有所企盼。在等待的一天中就奔波忙碌,希望在这一天结束前揭开生存的秘密。人也许意识到人生是没有答案的,这样一来人可能会更自由。人在等待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等待寻找理由,没理由也要制造理由,这就是生存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