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与反思
2017-06-14杨涛
杨涛
[摘要]随着城市农民工的逐年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不断扩大。近几年来,社会各层面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最重要的责任主体是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尤其是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发挥学校和教育者本身的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来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和其他责任主体的短板,为受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还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儿童;弱势群体;责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土地集中连片种植渐成农业发展的最终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孕育和壮大了一个新生团体——进城务工农民工,随之而来也诞生了另外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起初这一群体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但是近几年随着这一群体不断扩充,以及由于这一群体的出现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才使留守儿童真正纳入了人们的视线。从国家角度,先后出台保护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的政策;从媒体角度,也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电视公益广告频繁播出。这无疑向社会释放出两种信号: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
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与留守儿童近距离接触。但是前些年并没有太在意,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留意这一群体。去年我对一所农村小学进行调查,200多名学生中有近50%为留守儿童,其中有30%为单亲留守儿童。自从那次调查以后,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便细心捕捉和关注一些场景和事件,感触很深,更加感到农村学校和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
场景一:一天上课铃响后,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走进校门,我上前询问:“为什么迟到了?”“送妈妈去了。” “妈妈去哪了?”“妈妈去沈阳打工了。”“那你爸爸呢?”“爸爸也在外面打工。”这时男孩一边走一边低下头哭了起来。当时我心里一阵酸楚,不知道说什么来安慰他,只能任由他哭着走进了教学楼。后来我通过班主任了解到,这个男孩父母离了婚,判给母亲,现在由外公负责监护。
场景二:邻居家从乡下搬来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孙女5岁,为了到镇内幼儿园上学才从乡下搬到镇里来的。不久父母去大连打工,家里剩下奶奶看护孙女,每天接送上幼儿园。一天周日上午,奶奶“辅导”孙女写作业,只有一道数学题“4+7=?”,奶奶在一旁不断催促,可是孙女就是不去做。奶奶情急之下只好自己用最传统的方法——掰手指来给孙女“演示”,但是孙女还是不理睬,奶奶的嗓门越来越高,最后吓得孙女哭了起来,并不断喊着妈妈、妈妈。就这么一道数学题,祖孙二人僵持了两个多小时,最终还是奶奶妥协了。
场景三:还是邻居家的小女孩。每天放学后,奶奶就把大门锁上。整条街道100米范围内只有一个与小女孩同龄的小男孩,经常来找小女孩一起玩,可是奶奶就是不让她出去。经常看见两个孩子门里一个,门外一个,相互守望。一次我问奶奶为什么不让他们俩一起玩,孩子没有玩伴会很孤单的。奶奶说那个男孩很顽皮,怕自己的孙女挨欺负。
场景四:每逢周末,镇内一个商店的门口便围着七八个男孩女孩,坐着、蹲着什么姿势都有,手里都拿着手机在看,我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一次我问店主,店主告诉我他们在蹭店内的无线网络信号(wifi)玩游戏。后来我了解到这些孩子都是中小学生,而且都是留守儿童。
场景五:开学第一天,学校从外地转回来一名学生,奶奶领着他来到学校,很多教师都认识这名学生,因为以前放假回来时他经常和镇内的一些淘学生在一起玩,在公共场合经常打闹、说脏话。主任也了解他,问他怎么不在外地上学了,他非常诚实,回答说那的淘学生经常找他麻烦。主任很犹豫,告诉他奶奶,你还是带他去见校长吧。直到今天,也再没有看到这名学生。后来我深入了解才知道,这名学生父母离了婚,抚养权归母亲,母亲再嫁到外地,他跟着到外地上学,不久前,母亲随继父去南方打工,无奈只能将他送回给奶奶照顾。
亲历这些场景——当然还有很多,身为农村教育工作者,不必说责任感、使命感,就算从良心上来说也不得不有所思、有所想。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国务院2016年2月14日公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意见》明确提出了家长、学校、乡镇政府、居村委会、公安、民政等六大主体责任。尽管留守儿童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责任主体还应该是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责任。我在调查中发现,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负责照料。父母在外打工,忙于生计,很少与孩子直接沟通,即便是沟通也只是了解一下孩子的日常生活情况,对学习情况很少过问。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甚至有的几年才回来一次,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最近几年,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儿童逐年增多。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年结婚比较早,婚后一起外出打工,因为文化水平,道德水准都偏低,加之城市生活的诱惑,致使外出务工夫妻的离婚率逐年提高,并且离婚后都不愿意承担子女的抚养责任,或者承担抚养责任的一方再婚后便失去了抚养能力,不再尽抚养义务。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孩子和父母都有代沟,更不用说隔代人,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爱好,不会有思想和语言上的交流。隔代人对孩子的关爱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他们只懂得溺爱,只是顺从,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会去满足,而在学习上根本不懂得如何去辅导,家庭教育、养成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響。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其次是学校责任。一是农村学前教育不规范,多为民办幼儿园,师资水平偏低,注重经济效益,不懂得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另外学前教育内容枯燥,基本都是按照小学一年级教材给幼儿上课,并且方法简单、手段单一,激发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接受知识困难,导致他们从小对学习就失去了信心,这无疑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埋下了隐患。同时幼儿园的教师多数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在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养成教育方面缺乏经验,不利于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撰写此文,意在激励所有教育同仁一起行动起来,发挥学校和教育者本身的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来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和其他责任主体的短板,为受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还农村留守儿童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朱小燕.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教育,2016,(01).
[2]孙江涛.试论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途径[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12).
[3]张宁娟.全社会共同关怀留守儿童过上幸福生活的基础[J].中国特殊教育,2013,(01).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