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库区移民贫困致因的精准识别与减贫路径的实证研究

2017-06-14李文静帅传敏帅钰程欣刘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年6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心理资本

李文静++帅传敏++帅钰++程欣++刘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扶贫成效的显现,老区、山区、民族地区和移民库区等集中连片的特殊贫困区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精准扶贫的主战场。由于面临生产资料匮乏、生态环境恶化和地质灾害频发等恶劣环境,库区移民贫困问题已成为新时期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开展库区移民贫困致因的精准识别与减贫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库区移民贫困现状的扎根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分析农户生计的新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三峡库区26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县(区)796户移民作为样本,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库区移民主要致贫因子进行挖掘;接着,采用PLSSEM模型分析影响库区移民生计状况的关键因子和关键路径。研究表明:①三峡库区移民贫困现象仍很严重,患病、劳动能力弱和失地是移民致贫的三大主因。三峡库区仍有175.94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三大致贫原因依次是:因病致贫26.49%、因劳动能力弱致贫22.10%和失地致贫21.65%。②心理资本可有效促进移民其他资本效能的发挥,对生计状况存在着显著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③在影响生计状况的四类资本中,人力资本对库区移民生计状况影响最大。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了实现库区移民精准脱贫的政策建议:①国家应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移民贫困问题,大力开展精准扶贫;②增加心理干预措施以提高移民心理资本存量,帮助移民摆脱心理贫困;③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库区移民人力资本水平。

关键词扎根理论;库区移民;致贫因子;精准识别;心理资本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6-0136-09DOI:10.12062/cpre.20170335

消除饥饿和贫困是实现世界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贫困,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新时期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于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1]。贫困是一种生计状态,生计建立于脆弱性的背景上,当生计资本组合难以维持基本生产生活时,又得不到或很少得到政策的支持,则生计难以持续。目前,学术界对贫困的研究包括贫困的界定和划分、贫困的理解和测度、贫困脆弱性分析及减贫策略的研究等。根据现有研究来看,因灾致贫、因病致贫和因学致贫已逐步成为贫困的主要外显因素,教育水平、劳动力状况、自然灾害、资本状况(自然、社会、物质及人力等)、社会服务等均可能成为主要的致贫因子。李仙娥等[2]将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归为人口科学素质低、文化教育落后、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优秀人才外流、劳动力匮乏、人口身体健康素质差等,建议从加强人力资本投入机制入手,构建生态减贫的长效机制。区域贫困是世界各国贫困问题的新特征,在我国表现为连片特困区的形成与发展[3]。集中连片特困区已成为当前中国扶贫攻坚亟需解决的首要任务。

人口生计水平影响因素众多,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研究学者们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杨云彦等[4]指出了现行移民安置工作中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提出应为移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和能力重构创造人文环境,避免移民滋生政策和补偿期望过高及相对剥夺感等不良情绪。庄天慧等[5]的研究表明,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由于稀少的资源禀赋和微薄的收入,不仅难以维持生计,而且还不断受到各种风险的侵蚀,极少拥有资源并利用市场机制改善福利状况,摆脱贫困陷阱。向德平等[6]认为生计资源、可行能力与生计结果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减贫既要改善脆弱的环境,也要从贫困人口的生计出发,最后落脚到生计方式的改善上。Islam et al.[7]的研究表明,以亲属关系为代表的契约关系和以邻居朋友为代表的桥接关系在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且桥接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减弱的态势,而契约关系随着时间的增长仍然在发挥作用。不少学者也相继展开了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对农户生计和福利状态的影响研究。由于农户依赖基于自然资源的生计活动,因而对自然灾害天生敏感[8]。暴风、洪水和干旱三种灾害类型对农户的家庭收入和支出均具有负面影响,而具有较高支出水平和支出分配更合理的家庭,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更强[9]。Cao et al.[10]的研究显示,脆弱性贫困已经成为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农户生计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在农户家庭层面影响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劳动力及其受教育程度、房屋、疾病和灾害损失成本等。Qin et al.[11]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远离市场和隔离是影响贫困人口生计的主要限制因素,主要反映在社会資本和对社区环境的融入程度上。

三峡水库蓄水淹没及汛后影响涉及的湖北省和重庆市26个县(区),横跨国家两大贫困片区(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演化为库区连片贫困地区,该地区总人口2 125.7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66.08万人(截至2014年底),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不足。三峡库区移民因耕地面积锐减、收入下降,使得许多移民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移民心存不满和怨气,生产致富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若不采取系统性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改善库区移民的生存状况,很可能诱发移民与政府、移民与临近地区高收入人群的对立情绪,进而演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受一年一度三峡水库蓄水的影响,不少地方出现房屋地基沉降,导致房屋破裂,居住条件进一步恶化。不少移民失去土地,身份发生了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变,但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无法享受城镇的社会保障,移民与政府的矛盾不断加剧。因此,深入挖掘库区移民致贫因子和减贫路径,以提出系统性的减贫举措,对改善库区移民生存环境和生计水平,推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术界尚未形成系统性的针对库区移民贫困致因与减贫路径分析的理论模型。库区移民作为贫困的主体和减贫措施的受众,贫困原因多种多样,且个体差异明显。如何对移民致贫原因进行精准识别,实现按需帮扶,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已成为三峡库区移民脱贫致富亟需解决的首要任务。因此,对于库区移民致贫因子的分析,更适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式研究。本文从移民生计角度入手,采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以库区移民为研究对象,自下而上的构建三峡库区移民致贫与减贫机制的理论模型,采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导致库区移民贫困的原因进行精准识别,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移民关键致贫因子和减贫路径,以期为我国政府制定系统性减贫策略以应对库区移民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1移民致贫因子与减贫路径的理论模型

1.1理论模型

三峡工程的修建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给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水库蓄水和生态环境变动导致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库区脆弱的外部环境,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缺失,加剧了移民生计资本的匮乏,影响了移民的生计策略,最终影响了移民的生计水平。扎根理论最早于1967年提出,其核心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研究者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经过自下而上的分析构建出系统的理论。鉴于目前国内外还未形成成熟的库区移民的致贫原因与减贫路径分析的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本文通过深度访谈,以三峡库区移民为研究对象,基于扎根理论这一探索性研究技术,寻求三峡库区移民致贫与减贫机制中的关键因素,深入挖掘库区移民致贫因子及影响路径。

本文的扎根理论访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针对移民生计问题在库区开展深度访谈,并及时整理访谈笔记。深度访谈共选取库区移民80户,从受访者描述性统计来看:在性别比例分配上,男性占比56.25%,女性占比为43.75%;在学历水平上,文盲占比3.75%,小学占比27.50%,初中占比57.50%,中专占比2.50%,高中占比为7.50%,本科及以上占比1.25%;在年龄分布上,20—29岁占比3.75%,30—39岁占比15.00%,40—49岁占比30.00%,50—59岁占比30.00%,60岁及以上占比21.25%。第一轮访谈包括个人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两种形式,访谈库区移民50户,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理论饱和度检验四个步骤构建库区移民致贫与减贫机制的理论模型,通过持续的比较分析,不断完善构建的理论模型,直到模型饱和为止。第二轮访谈以个人深度访谈为主,访谈库区移民30户,并根据移民访谈记录进行模型的饱和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中的范畴已非常成熟,对于影响库区移民致贫与减贫机制的主范畴,均没有发现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且主范畴内部也无新的构成因子,即本文所构建的上述模型在理论上具有饱和性。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分析构建的库区移民贫困致因与减贫路径理论模型见图1。扎根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因劳动力弱致贫和失地致贫是库区移民五大主要致贫因子;移民个体特征为导致贫困的内因,反映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水平上;社会环境、地质灾害作为移民个体的外在生活环境,对贫困起到一定的直接作用和调节作用;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对移民个体产生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基于上述实地访谈和扎根理论分析,本文发现,不少移民对失地、疾病和水库蓄水及生态环境变化引发的地质灾害等事件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悲观情绪,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不足,对当前社区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适应性不强,移民的心理资本持有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谋生途径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水平的发挥,进而影响家庭的生计策略选择和生计资产的持有量,影响库区移民家庭的社会福利水平。因此,本文将心理资本引入三峡库区移民的致贫理论分析,以探索心理资本对库区移民生活的影响方式和影响路径。

1.2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理论模型,本文拟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和地质灾害角度,对库区移民致贫的关键因子和影响路径进行分析。高玉喜[12]認为,人力资本的缺乏容易导致缓解贫困的低效率和贫困的恶性循环。Meng[13]发现教育水平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工资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石智雷等[14]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因素对移民的经济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与非移民相比,一些人力资本因素对移民的经济恢复失去了效用。本文认为,人力资本表征移民的劳动力水平,可以采用劳动力个数、劳动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指标进行测度。由于上述各测度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各指标综合表征了人力资本的构成。因此,本文将人力资本定义为形成性测量模型。孙敬水等[15]认为物质资本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将物质资本定义为农户物质持有量,包括耕地、住房和家庭耐用生产性和生活性资产的拥有量,即为生计水平的提高提供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等的资产存量,由于各指标间关联性不强,且不能相互替代,因此也将其定义为形成性测量模型。移民心理资本是指移民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包括提升生活水平的信心,改善目前生活状态的希望,及对现有生活环境积极响应的心态。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移民,对自身所拥有的能力和条件及可选择的生计策略的认识更加深刻,改善生活的自信心越强,抵抗灾害冲击事件的韧性也越强。经济资本储存在银行账户中,人力资本储存在头脑中,而社会资本本质上就存在于他们的关系结构中[16]。叶继红[17]认为社会网络关注人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及作为这种互动结果而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因素可以帮助移民获取关键性的资源。移民群体有着社交实现的需求,即通过社会网络关系的发展获取社会资源并实现社交的需求。本文将社会资本归纳为移民所拥有的外部关系存量,表征移民在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地位,包括政府支持网络和非政府支持网络,社会资本存量越高,越有助于移民生计活动和生计能力的改善。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和严重性及损失程度会严重影响移民的生计状况,对物质资本造成冲击,进而影响移民家庭的生计状况。

本文在整合可持续生计理论和心理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探索移民生计的影响过程。结合已有文献和上述扎根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①移民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对移民的生计状况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心理资本的发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移民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存量的高低会影响移民心理资本存量,进而影响移民生计水平;④移民所在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对移民的物质资本和生计状况也存在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2样本数据与研究方法

2.1问卷设计

根据上述扎根理论对库区移民致贫与减贫路径的整合模型,我们设计了三峡库区移民致贫与减贫路径实证分析所需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围绕家庭基本情况及外部生活环境展开,包括家庭成员数、劳动力状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收入、资产和消费状况、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经济社会环境和移民心理健康状况等诸多维度,问卷题项主要以客观数值和Likert五点量表的形式展开。针对量表的设计,我们严格按照操作概念化等原则,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的已在实证研究中得到验证的量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文研究所需的调查问卷。

2.2样本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自课题组2015年7—8月在三峡库区开展的贫困因子与减贫诉求的实地调查问卷。我们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样本,实地问卷调查涵盖湖北和重庆两个省(市),包括秭归县、夷陵区、万州区、开县4个县(区),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村和样本户,开展一对一的实地农户访谈调查,共收回农户调查问卷798份。问卷回收后课题组成员对全部问卷资料进行审核,对于有关键遗漏项及有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予以剔除,共得到有效问卷796份,问卷有效率为99.75%。在抽取样本中,秭归县有效样本为198户,夷陵区有效样本为200户,万州区有效样本数为199份,开县有效样本数为199份,从户主性别比例来看,男性户主占比为85.18%,女性户主占比为14.82%;从户主受教育程度来看,文盲占比为6.16%,小学占比为35.68%,初中占比为44.60%,高中占比為12.31%,专科及以上人员占比为1.26%;从年龄层次来看,39岁及以下人口所占比例为12.81%,40—49岁人口所占比例为28.64%,50—59岁人口所占比例为25.63%,60—69岁人口所占比例为22.11%,7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10.80%。按照三峡库区库首区、库腹区和库尾区三个发展规划区的划分,本文调查所选取的样本区中,夷陵和秭归属于库首区,开县和万州属于库腹区,样本区涵盖了规划区中的两大重要区域,调查问卷涉及的区域比较广泛,样本数据有较强的代表性。

2.3数据检验

(1)缺失值处理。本文运用Smart PLS3.0对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包括各显变量的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峰度和偏度等(见表1)。796份有效问卷中只有显变量MC_4存在1个缺失值,其余18个显变量均未出现缺失值,缺失值数量占样本总量的0.13%。因此,本文借鉴Hair et al.[18]的建议,采用中值替代法对样本缺失值进行处理。

(2)共同方法偏差。由于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所有的项目均由移民回答,因此测量中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Harman 单因子检验是对所有变量的项目进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若得到多个因子,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没有超过40%,则表明样本数据中共同方法变异问题并不严重[19]。本文运用SPSS 20.0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中,共有7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而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仅有22.20%,因此本文的共同方法变异问题并不严重。

(3)正态性检验。在正态分布下,偏度系数值与峰度系数值应接近0,其系数显著性检验未达显著。Kline[20]认为,若是变量的偏度系数大于3、峰度系数大于8,表示样本变量的分布不为正态,如果峰度系数大于20,则偏离正态的情形可能较为严重。本文多数变量的偏度和峰度接近0,部分变量的偏度超出临界值3,峰度超出临界值8。因此,本文选用偏最小二乘估计法对模型进行估计,采用Smart PLS 3.0软件作为样本数据分析工具。

2.4研究方法

本文分析使用到的研究方法包括熵权法、灰色关联分析和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估计法。首先,本文采用熵权法对库区移民致贫的主要原因进行识别,以挖掘出导致库区移民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本文将移民的贫困指数作为参考数列,将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学致贫、因劳动力弱致贫和因生产资料匮乏致贫作为影响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致贫因子对库区移民生计状况的影响程度的大小。第三,考虑到本文的样本数据不服从多元正态分布的假定,且部分测量模型为形成性测量模型,移民可持续生计的分析理论有待进一步扩展,因此,本文选用PLSSEM模型进行估计,并采用Smart PLS 3.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

3实证检验

3.1库区移民贫困的精准识别与致因分析

收入或消费只能测量贫困人口的一个侧面,而无法全面测量贫困人口的生计状态。因此,为考察库区移民家庭多方面的生计状态,本文借鉴帅传敏等[21]对贫困的测度,采用贫困指数对库区移民的生计状况进行衡量,并取该指数的50%作为贫困线,对库区移民的贫困状态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在796户调查的样本中,有204户仍处于贫困之中,即样本户贫困发生率为25.63%。通过本文抽样调查所测算的三峡库区移民贫困户数为204户共748人,按贫困人口测算的贫困发生率为22.97%。在对上述贫困人口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本文对三峡库区26个县区的乡村贫困总人口进行了测算,根据三峡库区县域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三峡库区乡村人口为766.08万人,按照上述分析结果,三峡库区中仍有175.94万人处于贫困之中。

通过上述实地调研和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导致移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遭受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家中上学学生学费较高、家庭成员患有严重疾病、劳动力水平低下和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匮乏等。本文分别采用库区移民家庭消费支出中的医疗支出所占比重(%)和家庭成员中患病人员所占的比重(%)两个指标测度因病致贫的程度,采用移民家庭中遭受的滑坡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次数(次)和损失情况度量因灾致贫的程度,采用移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重(%)和家庭成员中上学人数所占比重(%)测度因学致贫的程度,采用家庭负担人口比例(%)和劳动力资本水平(包括家庭中劳动力平均学历水平、职业技能和最远生活足迹)测度因劳动力弱致贫的程度,采用非农就业年收入占比(%)和土地依赖性测度失地致贫的程度。

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熵权法,对库区移民贫困致因进行分析,按照关联度和信息熵的大小评价各指标对库区移民贫困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库区移民的贫困指数作为参考数列,将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学致贫、因劳动力弱致贫和失地致贫等五类致贫因素序列作为比较数列,采用邓氏关联系数方法计算灰色关联系数。计算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即本文的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移民致贫因素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因病致贫(0.915 9,26.49%)、因劳动力弱致贫(0.902 9,22.10%)、失地致贫(0.893 5,21.65%)、因学致贫(0.851 2,16.65%)和因灾致贫(0.829 1,13.11%)(见表2)。

3.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库区移民致贫因子与减贫路径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库区移民致贫因子与减贫路径的概念模型,并采用PLSSEM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具体如下:

(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我们采用Bootstrap技术对系数的显著性进行统计推断,将重复抽样值设为5 000,对模型的检验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如前所述,本文的测量模型检验包括反映性测量模型检验和形成性测量模型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反映性测量模型的组合信度CR值均在0.7以上,平均方差提取值AVE值均在0.5以上,表明本文构建的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聚合效度;在本文构建的反映性测量模型中,除了显变量HL_2和SC_4的外部载荷系数在0.4到0.7之间,其他显变量的外部载荷系数均达到0.7以上;本文借鉴Hair et al.[18]的方法,对外部载荷系数在0.4到0.7之间的显变量进行检验,删除显变量HL_2和SC_4后,其对应的反映性测量模型的CR值和AVE值均未超出阈值,因此保留上述两个显变量;Henseler et al.[2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方差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中,相比FornerLacker准则和交叉因子载荷准则,HTMT准则更能稳定检验区分效度。在本文构建的模型中,潜变量间的HTMT值最大值为0.709,小于临界值0.85,因此本文构建的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反映性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见表3)。在形成性测量模型的检验方面,由表4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构建的形成性测量模型各指标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在0.2到5之间,表明形成性测量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且各显变量的外部权重系数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验证了本文所选择的各观测变量能够有效表征其所属的潜变量。综上,本文构建的测量模型均通过了检验,适合進行下一步的结构模型检验。

本文对结构模型的检验分为四个部分:显变量间多重共线性检验、路径显著性检验、决定系数R2检验和预测相关性Q2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结构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

性,除“地质灾害”对“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生计状况”两条路径不显著外,其他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均在

0.01水平上显著(见表5)。在本文构建的结构模型中,内生潜变量生计状况的R2达到0.634,说明该模型的解释力度较强,拟合优度较高;内生潜变量的Q2都大于临界值0,说明该模型的预测相关性较好。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了测量模型检验和结构模型检验,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估计法对库区移民致贫与减贫路径模型中各变量间的假设关系验证的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心理资本”和“生计状况”的影响显著;“物质资本”对“心理资本”和“生计状况”产生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心理资本”产生显著影响,对“生计状况”的影响不显著;“心理资本”对“生计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地质灾害”对“生计状况”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物质资本”的影响不显著。

(2)中介效应检验。由上述分析可知,“社会资本”对“生计状况”影响不显著,那么,“社会资本”是否通过“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心理资本”这三个潜变量的中介作用,影响“生计状况”呢?即移民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心理资本”这三个潜变量是否是“社会资本”作用于“生计状况”的中介变量呢?本文进一步对这些中介效应存在与否以及中介效应的类型进行了检验。本文通过计算方差占比VAF值(Variance Accounted For),对模型中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

部分通过中介变量“人力资本”来实现,即“社会资本”对“生计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

“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36.50%;“社会资本”对“生计状况”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物质资本”来实现,表明“社会资本”对“生计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即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有66.70%需要借助物质资本的积累水平得以实现;“社会资本”对“生计状况”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心理资本”来实现,即“社会资本”对“生计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87.30%。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1)三峡库区移民贫困问题严峻,患病、劳动力弱和失地是移民致贫的三大主因。研究表明,在三峡库区中,仍有175.94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按照贫困指数划分的三峡库区移民的贫困户中,导致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病致贫,即家庭成员中因患有疾病造成的医疗支出增大而导致的收支不平衡,因病致贫的家庭占贫困家庭总数的26.49%;其次为因劳动力弱致贫,即劳动力学历水平的低下、生活技能的缺失和劳动力见识的短浅所造成的劳动力水平不足,人力资本水平低下是导致三峡库区移民贫困的次要原因,所占比例为22.10%;而因土地等生产资料匮乏所导致的贫困所占比例为21.65%;此外,16.65%的贫困家庭为因学致贫,13.11%的家庭由于受到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陷入贫困。

(2)心理资本可有效促进移民其他资本效能的发挥,对生计状况存在着显著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现有研究文献通常将生计资本划分为五类,即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五类资本中任意一项或几项资本的匮乏都会导致移民陷入贫困,并难以自拔。而本文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本,同样会对移民的生计状况产生显著影响。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作为社会资本与生计状况之间的中介变量,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社会资本水平的发挥和生计状况的改善,进而促进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脱贫致富。本文为可持续生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即从心理资本角度入手,提高贫困人口的主观意志力和能动性,从而促进其他资本的发挥,提高对生计水平影响的效度,进而提高贫困人口的生计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影响生计状况的四类资本中,人力资本对库区移民生计状况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在移民贫困致因的影响路径分析中,“人力资本”对“生计状况”的路径系数为0.472且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人力资本”对“生计状况”的f2为0.529,表明人力资本对生计状况的影响较大,“人力资本”对“生计状况”的q2为0.150,表明人力资本对生计状况的预测能力较强。因此,本文认为,人力资本水平对移民生计表征的贫困状态影响最大,即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移民生计水平越高,贫困程度越低。在人力资本测量模型的构成指标中,相较于移民家庭的负担人口比例、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和购买的保险类型等指标,移民家庭的劳动力平均学历水平所占权重最大(0.509),即劳动力的平均学历水平对其人力资本构成的贡献度最大。

4.2政策建议

(1)国家应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移民贫困问题,大力开展精准扶贫。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村贫困人口多,生产资料匮乏,脱贫难度大。移民贫困问题积累时间长,不满情绪滋长,破解难度大。因此,本文建议,在当前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大环境下,国家应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移民的贫困问题,加大对库区移民的精准扶贫力度,因地制宜,按需帮扶。在对移民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首先,挖掘每户家庭的贫困致因,基于建档立卡获取每户的准确信息和关键致贫因子,并对同一或类似致贫原因的农户进行系统归类,对精准扶贫进行分类指导,减少扶贫工作展开的障碍;其次,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帮扶,采用因户施策的方式予以扶持。应健全移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减少移民因病致贫的可能性;对因劳动力弱致贫的家庭,积极开展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力水平;对失地致贫的移民户,提高其物质资本拥有量。

(2)增加心理干预措施以提高移民心理资本存量,帮助移民摆脱心理贫困。移民的消极不满情绪会降低移民提高生计水平的动机,且不利于其他资本的有效发挥。相反,积极进取的心理状况会促使移民对良性生計策略的选择,进而提高生计水平。本文认为,应积极开展对移民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方式,增强移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期望和信心,提高移民的心理资本水平,增强其有效发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能力,从而走出灾害带来的心理阴影,提高整体的生计水平和生计质量,以实现脱贫致富。

(3)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库区移民人力资本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生计水平的贡献最大。因此,改善库区移民生计状况,应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入手。本文建议,从提高贫困人口学历水平和生存技能等角度出发,通过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和医疗救援水平、提供技能培训机会和信息渠道、完善保险制度等方式提升移民的人力资本,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扩宽就业渠道,提高收入水平。与此同时,深入了解移民劳动力需求,提供移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和信息;切实提高劳动力培训的参与力度和培训效率,充分调动广大库区移民自身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平台,充分发挥移民创业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汪三贵, 匡远配. 贫困区域收敛与新时期扶贫开发研究[J]. 湖湘论坛, 2012 (2): 80-84. [WANG Sangui, KUANG Yuanpei. Regional convergence of the poor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J]. Huxiang forum, 2012 (2): 80-84.]

[2]李仙娥, 李倩, 牛国欣. 构建集中连片特困区生态减贫的长效机制——以陕西省白河县为例[J]. 生态经济, 2014, 30(4): 115-118. [LI Xiane, LI Qian, NIU Guoxin. Construct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poverty reduction of concentrated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 taking Baihe County of Shaanxi Provice as an example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4, 30(4): 115-118.]

[3]黄国勇, 张敏, 秦波. 社会发展、地理条件与边疆农村贫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12): 138-146.[ HUANG Guoyong, ZHANG Min, QIN Bo. Poor effect test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s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12): 138-146.]

[4]杨云彦,徐映梅,胡静,等. 社会变迁、介入型贫困与能力再造——基于南水北调库区移民的研究[J]. 管理世界, 2008 (11): 89-98. [YANG Yunyan, XU Yingmei, HU Jing, et al.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terventional poverty and ability rebulid based on the reservoir immigrants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J]. Management world, 2008 (11): 89-98.]

[5]庄天慧, 张军. 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基于致贫因子与孕灾环境契合的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 2012 (8): 50-55. [ZHUANG Tianhui, ZHANG Jun. Research 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verty factor and hazardformative environments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2 (8): 50-55.]

[6]向德平, 陳艾. 连结生计方式与可行能力: 连片特困地区减贫路径研究——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两个牧区村庄为个案[J]. 江汉论坛, 2013 (3): 114-119. [XIANG Deping, CHEN Ai. Research on the poverty reduction path with livelihood and capability in contiguous poor areas: a case study on two villages in Garze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J]. Jianghan tribune, 2013 (3): 114-119.]

[7]ISLAM R, WALKERDEN G. How bonding and bridging networks contribute to disaster resilience and recovery on the Bangladeshi coas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4 (10): 281-291.

[8]MOTASHOLAPHEKO M R, KGATHI D L, VANDERPOST C. An assessment of adaptation planning for flood variability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 [J]. Mitigation &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15, 20(2): 221-239.

[9]AROURI M, NGUYEN C, YOUSSEF A B. Natural disasters, household welfare, and resilience: evidence from rural Vietnam [J]. World development, 2015, 70: 59-77.

[10]CAO M, XU D, XIE F, et al.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households poverty vulnerability in southwest ethnic areas of China based on the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a case study of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J]. Applied geography, 2016, 66: 144-152.

[11]QIN Y, ZHANG X. The road to specializa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J]. World development, 2016, 77: 1-16.

[12]高玉喜. 中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J]. 管理世界, 1996 (5): 189-197. [GAO Yuxi.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poor areas in China [J]. Management world, 1996 (5): 189-197.]

[13]MENG X.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wage determination in Chinas rural industrial sector [J]. Education economics, 1995, 3(3): 235-247.

[14]石智雷, 杨云彦, 田艳平. 非自愿移民经济再发展:基于人力资本的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1 (3): 115-127. [SHI Zhilei, YANG Yunyan, TIAN Yanp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voluntary migrants: an analysis based on human capital changes [J]. China soft science, 2011 (3): 115-127.]

[15]孙敬水, 于思源.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政治资本与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基于全国31个省份2 852份农户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 (5): 141-149. [SUN Jingshui, YU Siyuan. Physic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political capital,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inequality based on data of 2 852 households in 31 provinces [J].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014 (5): 141-149.]

[16]NARAYANPARKER D. Bonds and bridges: social capital and poverty [M]. Washington DC :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1999.

[17]叶继红. 集中居住区移民社会网络的变迁与重构[J]. 社会科学, 2012 (11): 67-75. [YE Jihong. The trans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network of immigrants in concentrated residence community [J]. Social sciences, 2012 (11): 67-75.]

[18]HAIRE Jr J F, HULT G T M, RINGLE C, et al. A primer 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 [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13.

[19]ASHFORD S J, TSUI A S. Selfregulation for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active feedback seeking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34(2): 251-280.

[20]KLINE R B.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 New York City:Guilford Publications, 2015.

[21]帥传敏, 李文静, 程欣, 等. 联合国 IFAD中国项目减贫效率测度——基于 7省1 356农户的面板数据[J].管理世界,2016 (3): 73-86. [SHUAI Chuanmin, LI Wenjing, CHENG Xin, et al. Estimation on poverty reduction efficiency of IFADSupported projects in rural China: based on panel data of 1 356 households in seven provinces [J]. Management world, 2016 (3): 73-86.]

[22]HENSELER J, RINGLE C M, SARSTEDT M. A new criterion for assessing discriminant validity in varianceba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5, 43(1): 115-135.

Empirical study on the poverty identific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paths of immigrant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LI WenjingSHUAI ChuanminSHUAI YuCHENG XinLIU Y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poverty reduction, revolutionary, mountainous, ethnic minority and immigration reservoir areas have become the main battle fiel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lack of means of prod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and frequently geological disasters, poverty in the reservoir has become the toughest issue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solve the poverty issue prompt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rounded theory on immigrants, we firstly proposed a new framework of immigrants livelihoods. With a total sample of 796 households in 4 counties from 26 coun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e firstly adopted the gray correlation and entropy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major factors of poverty. Secondly, we used the PLSSEM method to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and key paths affecting immigrants liveliho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 rural pover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s still serious, with 1.759 4 million rural immigrants still under poverty, where sickness (26.49%) is the main factor for poverty, followed by weak labor (22.10%) and land scarcity (21.65%). ② Psychological capital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erformance on other capitals, with a significant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on livelihood. ③ Among the four capitals influencing their livelihoods, human capital has the highest influence.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ecision poverty eradication fo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pover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enhanced to increase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to help the immigrants move out of poverty. Skills training on labor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he human capital of immigrants.

Key wordsgrounded theory; reservoirimmigration; poverty factors; precision poverty identificati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心理资本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