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自主喝水习惯的培养
2017-06-13朱叶美
朱叶美
摘 要:之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喝水习惯,是因为人的年龄越小,人体内所含水分的比例就越大。如果孩子每天的饮水量不足,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因此,幼儿老师应想方设法督促孩子喝水,久而久之让他们养成自主喝水、喜欢喝水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班幼儿;自助喝水;生活习惯;培养
关于小班幼儿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明确说明:3、4岁幼儿不贪饮饮料,愿意喝白开水。但是面对铺天盖地的饮料广告、超市里各种口味的饮料,孩子们无法不动心,常常把饮料当水喝。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和他们讲喝水对身体的重要性并不奏效,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反叛心理,幼儿园里也只有在老师的督促下他们才会喝水,一旦老师没提醒,孩子们几乎没有自主喝水的意识。身为幼儿教师,面对低龄的小班幼儿,我们要让孩子们自觉养成喝白开水的好习惯,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了解小班幼儿不爱喝水的原因
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要让每个孩子保证足够的饮水量,然而这一制度的落实却问题百出,对小班幼儿喝水问题的监管已经成为幼儿教师的一大教育“難题”。
1.幼儿老师的原因让孩子不爱喝水
幼儿教育是一项极为琐碎的工作,也许不需要老师有多么深奥的学识,但一定要有全面、专业的育儿知识以及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有的幼儿老师粗心大意,容易忽略或者忘记让孩子喝水,比如户外活动,没有留给孩子足够的上厕所、休息、喝水时间,以至于很多孩子根本来不及喝水就要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再如,幼儿老师为了方便管理,往往统一喝水时间,却没想到喝水这件事应该因人而异;还有的老师观察得不够仔细,没注意孩子是不是真的在喝水、喝得够不够;也有的老师因为日常工作繁忙,没有合理、科学地分配时间,所以没有精力去管孩子的喝水问题,还有的老师为了顺利地开展活动、维持纪律根本不让孩子喝水;老师曲解了“节约用水”的概念,每次只让孩子接一点儿水,或者是怕孩子在午睡的时候尿床,所以禁止睡觉前喝水。
2.孩子自身的原因
以小班幼儿的年龄,确实经受不起超市、广告中琳琅满目、色泽鲜艳,让人仅仅是看一看都会口水直流的“饮料诱惑”,无论是味觉还是视觉,任何饮料都比白开水更有吸引力,因此孩子们在面对饮料时,压根不会想起还有“白开水”这回事。在幼儿园有老师的看管还好一些,一旦回到家中,孩子只要拿出“哭闹”的本领,几乎都会如愿以偿地喝到自己喜欢的饮料,即使家长要求喝水,孩子也只是应付地喝一丁点,根本无法满足自身每天的饮水需求。幼儿园里经常有这种现象:不喜欢喝水的孩子就完全不喝,只利用午餐时间喝点汤和牛奶来解渴;有的孩子压根没有喝白开水的意识,必须要依赖老师督促;有的孩子只等到渴到极点才会喝水;有的孩子即使老师做了强制性的喝水要求,也还是很不情愿,一旦老师有任何疏忽,他们也会趁机少接点水或者根本不接水。
二、培养小班幼儿自主喝水习惯的有效措施
1.在行为指导活动中,培养孩子正确的喝水观念
孩子的逆反心理决定了老师强制性的要求不会有太大效果,要想让小班幼儿主动喝水,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到喝水的好,还要让他们明白喝饮料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伤害。考虑到小班幼儿的特点与理解能力,我们专门设计了很多小实验和小故事放在集体活动中,比如《小熊肚子疼》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了饮料喝太多就会像小熊一样闹肚子;比如《牙齿不见了》这个小实验,我们在可乐里放了一颗牙齿,然后引导孩子们观察里面的牙齿为什么会消失,从而让他们知道可乐对牙齿具有很强的腐蚀效果;我们给孩子讲《嗓子里的小虫虫》的故事,告诉孩子如果喝水太少或者不喝水,嗓子里就像有一只小虫虫那样痒痒的很难受。
2.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喝水习惯
(1)喝水墙饰装饰品:自编喝水儿歌并制成墙饰挂在教室里,比如《喝水歌》,让孩子们一边说、一边看、一边唱,一边理解儿歌的意义,无形中培养喝水意识;(2)喝水插管:在教室里划出“插管区”,孩子喝完水自行来到插管区,一杯水全喝完插上蓝管,只喝了半杯插上红管,这样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的喝水量会一目了然;(3)喝水服务员:有的孩子听老师的话,接半杯水或者一整杯,而有的孩子会趁老师不注意时只接很少的水,或者接满水的孩子喝不完直接倒掉,引起其他幼儿的不满。每天让喝水表现优秀的两名孩子担任“喝水服务员”,负责帮助其他孩子接水、监督小朋友们把水喝光并且插好喝水的小插管,利用孩子的竞争热情让他们自觉遵守喝水要求。
总之,孩子良好的喝水习惯当然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很多孩子在幼儿园的喝水习惯非常好,一旦大礼拜在家,又把养成的习惯扔掉了。家长在喝水问题上,不应过分溺爱孩子,否则幼儿老师无论怎么努力,孩子都很难养成自主喝水习惯,建议加强家园合作,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靖.浅谈幼儿自觉喝水习惯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5(16):159.
[2]吴敏.幼儿一日生活中喝水习惯的培养[J].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5(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