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结合 立足发展
2017-06-13张惠珍
摘 要:发挥区域教研职能作用,加强幼儿园区本教研的组织和管理,发挥区域研训部门的专业引领,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训活动,探索相应的研训方式,促进区域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区本教研;管理策略
教师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唯有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才会有教育质量的同步发展。如何有效地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贯彻、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上,需要幼儿园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更需要区域研训部门的专业引领,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训活动,探索相应的研训方式,促进区域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现简单介绍一下我区在如何发挥区域教研职能作用,强化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实现不同幼儿园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区本教研活动方面的一些管理策略。
一、区本教研管理的机制
(一)制度建设,为区本教研工作提供动力
一个好的管理机制能够保障工作的规范、持续发展,能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以下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区域幼儿教师研训制度、园本研训制度、发展共同体研训制度、骨干引领制度、展示分享制度、教研组评优制度、教师奖励制度等。
(二)網络构建,为区本教研工作增加助力
推进区域内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政策和调配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统筹规划,另一方面,作为教育行政和教研主管部门,更应该担负起区域教研管理的职能,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建构区域教研网络,加强各园、各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努力缩小辖区内园与园的办学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幼儿园,从不均衡到均衡,从而推动区域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区域教研网络的组织建构,将不同性质、不同办园水平的幼儿园很好地联系起来,为片区教研工作增加助力。
这张网络组织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合作下建构的。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幼儿园、教师分成相应的不同群体,而不同的群体之间又产生联动。从纵线看,是根据不同项目组成的发展共同体和学科中心组,在园务管理、课题研究、培训学习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实现不同幼儿园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从横线看,各团队联动成线,群体之内、不同的群体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研训一体,为区本教研工作焕发活力
有的时候,片区的教研活动往往只是围绕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呈现任务型、形式化、短效化的特点,缺乏活力。而教研的本质应该实实在在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服务,真正地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研的主题应该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研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进行研究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建立研训一体化的机制,可以使广大教师和研究机构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对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注重实践、培训、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突出“研”“训”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在“研”中“训”,在“训”中“研”。在研训模式上可以有:课例研讨型、专题研训型、主题论坛型、项目任务型等。具体形式可以有:集体备课、案例分析、故事叙述、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网络博客等。
二、区域教研组织管理的策略
(一)调查先行,现状与需求结合——寻找方向
1.立足事实,了解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区域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中的需求,使研训工作更具针对性,除了教研人员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外,我们还通过发放教师专业发展调查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开展调查,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
2.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通过对所调查信息的整理统计,分析区域研训工作的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比如,通过对我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发现在研训工作中存在研训内容脱离一线老师的教学实际、授课方法不灵活、流于形式等问题。教育教学中,青年教师缺乏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缺乏对课堂教育教学的调控能力;中年教师面临专业背景知识陈旧老化、缺乏对电脑信息技术手段的了解和掌握、缺乏教学科研意识和方法等困惑。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和困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忽视自我反思等。
3.垂直思考,策划方案
针对具体情况,在区域和幼儿园层面制定相应的研训措施,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开展教师研训工作。首先,研训内容尽可能与日常教学相关,应尽量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调动教师参与研训的积极性。其次,研训方式多样化,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撑,如保障必要的研训经费;为教师提供现代化教育设备和专业理论书籍;为教师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建立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分享等。
4.基地建设,以点带面
由于办园主体不同、经费来源不同、师资素质不同等因素,区域内的幼儿园存在不均衡,比如: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幼儿园之间发展不均衡等。我们通过在区域内建立教研基地,充分发挥优质幼儿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来实现解决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借助“教研基地”这一平台,开展幼儿园园长互研、骨干教师互动、管理资料互通等教研活动,形成区域内园际间“业务互帮、优势互补、管理互促”的工作局面;借助“教研基地”这个平台,在本区域内加强幼儿园的交流与合作,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共同发展。
(二)问题驱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实效
教研活动不是“花拳绣腿”,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活动。教研的核心不是布置任务,而是在总结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研的主题应该贴近实际,围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以研究不足为重点,通过研究填补短板,使教研成为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1.设立菜单,关注基本问题
教研部门在对区域学前教育充分调研,了解幼儿园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捕捉问题、梳理问题,将一些具有普遍性并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罗列出来,开出区域教师研训菜单,幼儿园和教师可以根据菜单进行“点菜”,根据不同幼儿园和教师的需求,区域教研部门进行统筹安排,组织活动。
菜单内容是从教育教学第一线来的,是从教师中来的,反映的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是关于教材的使用、各领域教学活动的组织、游戏的观察指导、家园联系、资源共享……因此,它更有普遍性、实践性、针对性。
2.实践反思,聚焦核心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一线的教师每天周而复始地工作,不能保证所有的工作都有效,由于“身在此山中”的原因,往往又看不到造成效率不高的实质性问题,而这些核心问题恰恰又是提高工作有效性、开启教师教育智慧的关键。例如:提问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一些不合理、不恰当的提问,非但发挥不了提问的作用,往往还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那么,针对“有效提问”这一核心问题,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讨活动。
(三)精心策划,内容与形式结合——行为跟进
1.形式创新,体验教研的乐趣
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逐渐多元化: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班级的管理能力、教科研能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反思能力等。教研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多样化,以适应这种多元化的要求。活动形式可以有:前移后续教学研讨、案例分析、课题研究、故事叙述、专题讲座、公开观摩、听课评课、学术沙龙、一课三研、问题会诊、网络教研等。
2.表彰先进,看到教研的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路上来。”我们及时将老师的研究成果梳理、总结,对取得的成绩激励表扬、加以推广,让他们看到成果,体会到研究的成就感。通过各类评比活动、表彰活动,让教师体会到教学研究的快乐。
(四)总结反思,内力与外力结合——关注成长
教研活动要注重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途径,唤醒教师的内驱力,加大外部推动力,通过教研活动的“推”和“引”,更好地促进教师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1.自我反思:教师成长的原动力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反思对专业成长的作用有多大。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容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随笔反思、阅读反思、故事反思、影像反思等。
2.同伴互助:教师成长的助推力
有时候,个体反思往往存在分析问题不够深入、思考问题没有深度,个体反思应和群体反思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推动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同伴互助研讨过程中,每位老师都是参与者,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解决共同的问题大家想办法、出主意。在这种集体思维的“碰撞”下,反思成了大家的“财富”,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获得了新的启发,增强了反思的有效性。
3.专业引领:教师成长的影响力
作为区域学前教育的领头羊,教研员首先要不断学习,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引领区域学前教育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教研员要营造和谐的教研气氛,要倾听教师的心声,尊重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参与问题的研究,提供专业支撑,与教师互相合作,共同成长。
三、对区本教研管理的再思考
(一)教研部门要提供各种条件支持,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
为进一步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各地、各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实际,要为区域教研工作提供人员配备与经费保障等有效的条件支持,要为教研工作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对教研工作进行评价与考核。教研部门要建立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教研制度和教学研究工作实施办法,保障区域学前教育教研活动的正常、持续、有效开展。各级教研部门要制定教研的服务与指导计划,确定服务与指导的目标、内容和措施,负责各级教研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另外,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作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作为区域研训工作的重要参考。对教师研训工作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和监督,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研训督导长效机制。
(二)正确认识教研员在区域研训工作中的定位与作用
充分发挥区域教研员在教研组织与管理中的作用。首先,正确处理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建立“双重主体”关系:教研员与教师双为主体,形成一种说、做、评双向互动状态。其次,教研员要发挥引领者的作用。教研员应在教研的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活动中的首席,给予教师积极有效的支持,而不是放任自流,自由发展。再次,教研员要善于将教研话题下放,将教研现场下移,让教师在亲身实践与体验中开展活动。最后,教研员要激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弗森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教师的发展也是如此,善于启动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是教研员组织管理的一大智慧。
(三)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发展:促进幼儿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高素质的学校教育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角,教学研究的过程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过程,是学习、实践、反思、提高的过程。教研部门要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内驱力,引导教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意愿,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从而实现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彭兵,邸安娜,陆楚生.区域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探索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1(3):25-29.
[2]温晓丽,李春兰.幼儿园“区域联动”教研活动新尝试[J].当代学前教育,2008:141.
[3]陈文.“研训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3).
作者简介:张惠珍,苏州市相城区教师发展中心幼教干部,职称:中学高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