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幼儿园感恩教育现状研究
2017-06-13林莉萍
林莉萍
摘 要:主要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目前上海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目前幼儿园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尝试提出建议,以期拋砖引玉,引起人们对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视和关注,让更多的人投入幼儿感恩教育的事业中。
关键词:感恩教育;幼儿园;现状
感恩是人生重要的品质之一,感恩的品质影响着人生的质量。本研究围绕目前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开展现状进行研究,呼吁幼儿教育者重视幼儿园感恩教育,并希望能对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开展有所启示。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目前上海市幼儿园的感恩教育开展现状。为了得到更具有普遍性的数据,选取了上海市6所幼儿园的全体教师作为对象,涵盖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希望从教育实施者的角度反映幼儿园整体感恩教育的开展状况。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来探究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意义和实施现状。问卷对目前在职幼儿教师的感恩教育观、所在班感恩教育实施情况以及所在园的感恩教育重视程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2.访谈法
针对问卷结果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笔者还选取了2位教龄5年以上的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让访谈对象在放松的状态下为笔者获取所需的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3.文献研究法
利用CNKI网查阅了大量有关学前儿童感恩教育的各类专题、论文、研究报告、期刊等文献资料。
二、研究结果
1.教师对幼儿园感恩教育比较重视,但概念认识普遍不深入
从数据上来说,大部分教师都徘徊于“了解一点”和“了解一些”两个选项当中,甚至还有个别教师选择了“完全不了解”。
2.目前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形式较为多样,但普遍缺乏专业指导
感恩教育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中都有所体现。虽然开展形式较为多样,但对于感恩教育方面的外界专业指导,调查的结果显然不尽如人意。
3.家园合作共育开展艰难,家长参与度不高
幼儿园希望借助家长的力量共同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但开展的力度明显不够,家长的配合度也不够理想。
4.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教师困难难以解决
感恩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中仍然属于比较新的领域,可借鉴的经验比较少。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幼儿园感恩教育开展总体情况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现今幼儿教育的改革正在快速推进,幼儿教育质量的进步也引起了人们对幼儿教育更多的重视,而幼儿感恩教育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感恩教育正在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各级幼儿园之间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许多差异,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什么级别的幼儿园,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进行不断的实践、研究和提高。
2.目前幼儿园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1)教育实践缺乏专门的理论支持;(2)教育形式仍以教师“说教”为主;(3)家园合作仍不够密切。
3.造成幼儿感恩教育难以推进的可能原因
(1)独生子女政策让孩子更容易成为索取者
每一项政策都会有它的正反两面,独生子女政策也不例外。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容易造成孩子自我中心、不知感恩等性格偏异。
(2)市场经济社会下家长的竞争示范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模式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每个个体的竞争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同时,感恩意识在我们身上开始普遍缺失,家长感恩意识的缺失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也将起到负面的作用。
(3)感恩行为未得到应有的回应
孩子有时会主动产生感恩行为,而在某些环境下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回应,这样的情绪体验会弱化幼儿的感恩意识。
(二)教育建议
1.加强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制度保障及学术理论支持
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上层教育制度;其次,必须有制度的保障,制定细化的教育方针;最后,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配合教育者的不断实践和反思。
2.通过教研丰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形式,提供更多相关的教育资源
需要幼儿园重视并加强感恩教育方面的教育研究,通过实践分享和讨论丰富园内幼儿感恩教育的方法,提高幼儿园感恩教育水平。
3.提高教师对感恩教育的认知,唤起其对幼儿园感恩教育的重视
让教师真正理解在园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使其能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增加感恩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份额,这样幼儿园感恩教育才能真正积极地开展起来。
4.积极开展家园合作,让家长参与到幼儿感恩教育过程中
家长与教师应该多分享、多探讨孩子的教育情况,双方共同努力,让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环境具有延续性和示范性,对幼儿行为习惯尤其是品德方面的培养才能有更好的成效。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德素养,这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作为教育者,相比学科素养,我们应当更重视幼儿品德的培养,从小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张燕.试论感恩教育对幼儿健全人格养成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20.
指导教师:张明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