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一个没有套路的套路
2017-06-13任娟娟
任娟娟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的记忆依旧清晰,依然记得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笔地教我们作画,纵然那时思想天马行空,也挣脱不了老师的束缚,因此,我们所学的有关“荷花”“天空”“大树”“房子”的画法都来自一个套路:固定的思维模式,认识事物的来源单一,大家的作品千篇一律,老师所认为的、正确的就是对的,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教学也一样,不是无尽地放任自流,而是在这样所谓“套路”的合理引导下能够多元结合,从自己不同的认识层面,将所想的东西赋予情趣,幽默地表达出来,这样既不会束缚孩子们的思想,也能让孩子们多渠道认识事物,发掘灵感,让美术教学不再是你一个人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也在逐渐被打破,美术与各学科的相互结合不仅可以实现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
美术与语文相结合,资源共享。在当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中,美术教育和艺术教育便成了教学形式的主要手段,曾经以为语文和美术从来都是不会有任何交集的两门学科,直到后来慢慢喜欢上了手帐,才发现单纯的文字或者配画不仅没有了视觉效果,也凸显不出任何艺术的美。中国古代山水画和古诗词中的神韵、意境不可分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之壮观,磅礴之美景,恰恰是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在对美术作品评价时,人们常会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将美术教学融入语文艺术中,使学生文学素养和绘画得到整体提升。
语文和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图文并茂,体现了学科间最密切的关系。美术是我们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所谓的文化教育也不只是知识的学习,美术也渐渐成为一种文化学习,美术和语文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找到人在文化意境中的准确定位,发现美术的特征,找到美的真谛。
美术与音乐相结合,寓教于乐。艺术是社会审美意识和精神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它以特殊的形式全面地掌握世界。时代在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追求,精神生活也在不断提高,比如听音乐会,它不单单是一种听觉的享受,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没有审美的音乐就不是有价值的音乐,一段好的音乐,我们总会置身其中,通过音乐来想象和联想,将音乐所描绘的画面用画笔描绘出来,也是情感表达的一个好手段。现代社会,音乐在我们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美术教学与音乐元素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通过音乐激发他们的思维,寓教于乐,在音乐中感悟美术的乐趣。
有时候,我们只是单纯享受一种音乐带来的乐趣,认为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只有单独享受才会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而在教学中,学生似乎也厌倦了过去的课堂模式,他们对将音乐融入美术中的做法很感兴趣,通过画画,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凭着他们对欣赏音乐的见解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在美术教学中,将音乐渗透其中,不仅可以享受音乐带来的盛宴,也将美术教学提升为另外一种艺术的高度,在美术中享受音乐,在音乐中享受美术。比如,在欣赏完一首乐曲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思考,让他们把对这一首音乐的理解和体会画在纸上,把抽象的音樂用色彩描绘出来,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
美术与数学相结合,妙趣横生。记得小时候总喜欢用积木拼成各种美丽的图形,“房子”“天桥”“高楼”,多一块或者少一块积木就会变成另外一种不同的事物,通过想象,拓宽学生思维,数学的线条美也融入了美术中,多少次,我们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扼杀了数学的美,认为数学和美术是两个完全对立的矛盾体,数学是文化课的学习,而美术却是艺术课的学习,然而在美术的绘画中,如果没有立体图形的概念,缺乏对数学图形的研究,美术的学习是从线条开始,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加强数学与美术的学习,严谨地学习数学,理性地对待美术。
美术与科学相结合,包罗万象。最早认为美术与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在高中时,达·芬奇既是一名画家,也是一位科学家,那时候不懂为什么画家和科学家会有很多的交集,或许当他们在科学的理论里研究社会时,与此同时一种不同的视角看科学也慢慢衍生,他们发现了科学的美,将这种美用艺术的形式描绘出来,这就是美术。同理,自然界之奇妙现象有很多,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近自然,感悟生命,将其表现在美术作品中,以此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在美术课上,就要让学生发现科学之美。美术按其性质划分,虽然是一门艺术学科,但也要讲究教学方法和技巧,我们只有通过严谨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准确描述出这些所谓的艺术作品,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其精华,这样才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美术说到底就是反映人的内心,让我们把内心的情感寄托通过美术表达出来,多元的学科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然后把这些感受描绘出来,不仅艺术修养有了提升,文化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改变。美术教学,从根本上就是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挥,它同素质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