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病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

2017-06-13张新枝

护理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针对性障碍病人

张新枝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病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

张新枝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病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将115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症状稳定72 h及出院前1 d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以及出院前1 d的睡眠状况。[结果]出院前1 d观察组病人PSQI评分为7.20分±1.85分,低于对照组(10.87分±1.63分),SRSS评分(20.54分±5.79分)低于对照组(30.28分±6.33分),且出院前1 d观察组病人入睡时间缩短、觉醒次数减少、夜间持续睡眠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病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入睡时间;觉醒次数;睡眠质量;心理干预;睡眠卫生

睡眠是指周期性出现、自发和可逆的静息状态,作为一种主动性活动,其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仅次于呼吸和心跳。脑卒中病人受脑组织损伤、神经递质失调、用药、社会、心理及环境等多方面影响,急性期易并发睡眠障碍,有报道其发病率为45%~80%[1],临床表现为:①失眠,失眠的诊断尚缺乏统一的标准,通常须符合汉密顿抑郁量表3项有关睡眠条目中的至少1项才能确诊[2];②睡眠过度,日间过度倦睡是夜间睡眠障碍所致;研究表明:39%~72%的脑卒中病人存在疲劳,它是脑卒中后病人的常见不适[3],Epworth睡眠量表是鉴别日间过度倦睡与疲劳的有用工具[4];③异相睡眠,丘脑、颞叶、顶叶和枕叶脑梗死能导致多梦、循环噩梦或者混淆梦与现实;枕叶、额叶深部、丘脑和顶叶脑损伤病人会出现梦和梦回忆暂时和永久性减少[5]。睡眠障碍不仅加重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还会对脑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康复造成影响,严重者可使病情加重,病死率和复发率增加,因此,要对睡眠障碍病人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6]。本研究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病人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病人115例,病人均经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相应的诊断标准[7]。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包括白天睡眠超过6 h、夜间无眠或睡眠少于2 h;入睡困难,频繁觉醒或觉醒后无眠;晨醒过早。纳入标准:初发脑卒中病人;发病48 h内就诊;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隙出血及手术治疗的脑出血病人;有意识或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失用、失语导致沟通困难者;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有精神疾病史者;入院前即持续存在睡眠障碍症状者。115例病人中,男61例,女54例,年龄46岁~75岁(57.42岁±7.63岁),脑梗死79例,脑出血36例。利用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两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均依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给予相应的治疗,对照组实施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1 心理干预 突发脑卒中带来的强烈心理应激易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与睡眠障碍互为因果且形成恶性循环[8]。通过权威、准确的知识宣教纠正病人的错误认知,减轻其对疾病的不确定感;针对脑卒中后不同的心理阶段,把握病人心理问题的症结,利用暗示、解释、劝导、启发、鼓励等技巧,提高其对负面情绪的控制和调适能力;增进家庭及社会支持利用度,提高病人的疾病应对能力。

1.2.1.2 环境干预 病房环境对病人睡眠质量有重要影响,室内应保持整洁,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每日的治疗与护理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减少夜间被动觉醒次数。将病人各种感官上的负性刺激降至最低,如及时清理病室内的出血、呕吐物、排泄物,减轻异味;禁止大声喧哗,医护人员和陪侍人员出入病房做到“四轻”,减少仪器运行时的噪声,调低报警音;设置适宜的环境光线,白天少拉窗帘,避免室内过于幽暗,晚间禁止长明灯或使用亮度较低的墙角灯照明,为病人营造一个温馨、舒适、有利于睡眠的休养环境[9]。

1.2.1.3 睡眠卫生干预 与病人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严格按照时间表完成每日的治疗、护理、饮食、运动、休息、睡眠,以有规律的活动纠正生物钟紊乱,促进合理睡眠-觉醒周期的建立。病情允许时尽量减少卧床,午休时间控制在2 h之内,保持一定的锻炼强度和活动量,适度的日间疲劳感有助于睡眠[10]。睡前避免观看刺激性的影视节目,或谈论易引起情绪剧烈波动的话题。限制晚间饮水量,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与医师协调调整可影响睡眠的药物种类、剂量或给药时间。

1.2.1.4 饮食及运动干预 在保持饮食总热量的前提下减少动物性脂肪和甜食摄入,适当增加鱼、虾、蘑菇、核桃等助眠食物,借鉴食疗理论,饮用枸杞粥、参芪粥、枣仁猪心汤等;晚餐适量,过饥和过饱都不利于睡眠。指导病人正确的睡眠姿势,保持常规功能锻炼的同时按摩和活动患侧肢体,减轻其不适。睡前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练习,即按照手部、上肢、肩部、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臀部、下肢、双脚的顺序对可支配肌群进行绷紧-保持-放松[11];进行以腹式呼吸为主的深呼吸练习;取穴印堂、攒竹、太阳、安眠、率谷、内关、神门、三阴交穴位按摩,以双手食指或中指按揉1 min~2 min,以上运动均有良好的助眠作用[12]。

1.2.2 观察指标 于病人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稳定72 h(干预前)、出院前1 d(干预后)分别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估睡眠质量[13],根据住院脑卒中病人的实际情况,将两个量表内的问题时限改为“过去1周内”。每日记录病人的入睡时间、夜间持续睡眠时间(觉醒后10 min内可继续入睡)及觉醒次数。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PSQI和SRS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PSQI和SRSS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干预后入睡时间、夜间持续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入睡时间、夜间持续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比较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多在发病后1周内出现,主要影响因素为卒中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年龄和性别,并发脑梗死者以睡眠减少、质量差、觉醒次数增多为主要表现,并发脑出血者则以日间睡眠增多和过度睡眠为主[14]。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其可致神经兴奋性增高,延缓受损脑组织恢复,加重病人的负性心理甚至出现精神症状,使疾病治疗的复杂性增加,急性期能否有效改善病人的睡眠状况,对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预防远期并发症和脑卒中复发意义重大[15-16]。本研究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病人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改善心理状况提高疾病应对能力,创设适宜的病房环境,避免或减少不利于睡眠的因素,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提供有助于睡眠的饮食方案,指导相应的运动方法,获得了初步成效。干预后观察组病人PSQI、SRSS评分以及睡眠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作为临床常见并发症,对脑卒中病人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都有着较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的包括心理、环境、睡眠卫生、饮食及运动在内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医务工作者应加大对脑卒中病人睡眠障碍的关注力度,将科学、规范的睡眠干预措施与卒中综合康复治疗进行有机融合并开展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减轻睡眠障碍对脑卒中病人的困扰。

[1] 刘迎春,滕向东.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4):423-424.

[2] Palomaki H,Berg A,Meririnne E,etal.Complaints of poststroke insomria and its treamtment with miansenin[J].Cerebrovasc Dis,2005,36:578-582.

[3] Colle F,Bonan I,Gellez LMC,etal.Fatigue after stroke[J].Ann Readapt Med Phys,2006,49:272-276.

[4] Johns MW.Sleepines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measureed by 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J].Sleep,1994,17:703-710.

[5] 戴萍,周志明.卒中后睡眠障碍[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5):181-184.

[6] 李秋菊,石玉芝,尹学红,等.卒中后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及综合护理干预研究现状[J].中国卒中杂志,2013,8(9):760-763.

[7]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

[8] 苏文志,彭方,陈森福.90例急性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22-23.

[9] 洪音.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09,7(4):290-292.

[10] 聂卿.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现状[J].天津护理,2013,21(1):91-93.

[11] 蔡萍,潘乃林,万喻烨.放松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睡眠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1,11(5):9-11.

[12] 曾慧,王平,康佳迅.穴位按摩对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773-776.

[13] 李巍.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2):29-30.

[14] 白莹,张宁,王春雪.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3,8(5):407-411.

[15] 胡秀梅.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行为干预50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3):60-61.

[16] 陈赛华.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5):592-593.

(本文编辑崔晓芳)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sleep disorder after stroke

Zhang Xinzhi

(People’s Hospital of Houma,Shanxi 043000 China)

张新枝,副主任护师,本科,单位:043000,山西省,侯马市人民医院。

信息 张新枝.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病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17,31(17):2171-2173.

R473.5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7.044

1009-6493(2017)17-2171-03

2016-08-26;

2017-05-05)

猜你喜欢

针对性障碍病人
谁是病人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病人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