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06-12焦亚南
焦亚南
【摘要】目的 分析纤溶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1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加强营养,合理调整饮食,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研究组再次家畜上加用纤溶酶治疗。治疗一个月后,比较两组胸腔积液消失时间,胸膜粘连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胸膜厚度变化。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分别为(13.9±1.7)天、(19.0±2.1)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膜粘连发生率分别为3.6%(2/55)、16.4%(9/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溶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总有效率(92.7%)明显高于常规治疗(81.8%),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周末、4周末胸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纤溶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降低胸膜粘连、胸膜肥厚发生率,促进胸腔积液的消失,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纤溶酶;治疗
【中图分类号】R5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1..01
结核性胸膜炎是一种以咳嗽、发热、气急、侧胸痛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渗出性炎症[1],在呼吸内科十分常见。患者机体处于高敏状态,约30%患者治疗后仍有胸膜肥厚粘连[2],影响生活质量。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纤溶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10例纳入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胸腔积液检测、凝白酶原时间、血常规检查、X线检查确诊,伴有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胸痛、咳嗽、积液较多等症状。排除过敏体质者、消化性溃疡者、出血倾向者。其中男患者84例,女患者26例;年龄24~55岁,中位年龄(28.9±1.5)岁;单侧胸膜炎100例,双侧胸膜炎10例,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胸膜炎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加强营养,合理调整饮食,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比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等)。研究组再次家畜上加用纤溶酶治疗,纤溶酶100 U+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45~50滴/min,1次/d。
1.3 观察指标
治疗一个月后,比较两组胸腔积液消失时间,胸膜粘连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胸膜厚度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系软件SPSS 19.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胸腔积液消失时间
研究组、对照组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分别为(13.9±1.7)天、(19.0±2.1)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胸膜粘连发生率
两组胸膜粘连发生率分别为3.6%(2/55)、16.4%(9/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总有效率
纤溶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总有效率(92.7%)明显高于常规治疗(81.8%),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胸膜厚度变化
研究组2周末、4周末胸膜厚度分别为(2.59±0.54)mm、(1.13±0.34)mm,对照组2周末、4周末胸膜厚度分别为(3.89±1.04)mm、(2.36±0.87)mm,组间差异有統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结核性胸膜炎因病灶侵入胸膜引起,若治疗不及时,胸膜积液增多,大量纤维蛋白沉着于胸膜,会造成胸膜增厚、纤维化[3],甚至治疗后仍存在胸膜粘连状况,严重影响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纤溶酶注射液是从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4],可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且静脉注射后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作用于胸膜脏、壁层,降低胸膜厚度[5]。且纤溶酶的不良反应少,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纤溶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降低胸膜粘连、胸膜肥厚发生率,促进胸腔积液的消失,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 姬室萍.纤溶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25):139-140.
[2] 邵金凤.结核性胸膜炎53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 18(13):175-176.
[3] 杨福堂.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临床肺科杂志,2008,21(11):33-34.
[4] 王 巍.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防痨杂志,2001,21(5):30-31.
[5] 张 诺.纤溶酶联合泼尼松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4):147-148.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