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探究与对策
2017-06-12乐文学
乐文学
我是一位来自农村教育一线的教师,在三十多年的班主任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感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分析不同的个案时,我发现个案中透着共性。下面我就从分析一个案例着手,去反思農村小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及成因,思索其对策。
一、案例介绍
(一)学生情况郑小军原来是一个活泼可爱、有上进心的学生,可后来身上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上课不遵守纪律还毛手毛脚的干扰同桌;下课逮着同学打闹,且好张嘴骂人:自己常犯错不思悔过,还爱告状打小报告,经常幸灾乐祸;小学一年级是留级生学习还可以,后来因贪玩沉湎电视,上网玩游戏,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乱花零钱……
(二)家庭情况郑小军的父亲三十多岁,常年外出打工:母亲小学学历,无业。她以前也常年外出打工,孩子交给奶奶领养,后来奶奶实在管不住了,不得已于今年将郑小军交给他的母亲。
二、案例分析
针对上述情况我做出以下分析:学生郑小军身上存在的问题,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一)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由于孩子一直由奶奶带领,奶奶只知道一味溺爱,凡事顺着孩子,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教。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存在着很多弊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德育教育活动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对学生成长显然不利。
(三)社会因素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已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再加上部分农村家长尤其是老年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认为孩子上不成学无所谓,长大打工照样赚钱,而且收效快、操心小、投资少。
(四)个人因素孩子本来就非常调皮好动,再加上奶奶的过分溺爱,在家里没受到一点约束,而在学校里又由于好惹事,常招来同学们的反对和老师的严厉批评,更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形成了巨大反差,心里极度不平衡。
三、教育转化
(一)在赏识中拾起自信学生的“向师性”决定教师最容易成为学生心中播种希望的人。播种希望其实并不难,有时候只需一份认可,一句赏识的话,甚至一个爱的抚摸即可。我就从郑小军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开始,让他逐步确立自信;从他“爱管闲事”上入手,让他担当起责任。我找他谈话,让他先担任一个小路队的队长,我说:“你很聪明,也很有责任心,你一定能干好这个工作。老师相信你。”他爽快的答应下来,刚开始几天管理的也不错,可没多久,他就管不住自己,下路队一边玩自己的去了。有同学告他的状,我先装作没听见,想单独找他当面谈。当问及路队情况时,他只报喜不报忧。即使这样,我也对他大加赞赏,鼓励他继续干下去。等下周路队分数公布后,我再找他谈话时,他才如实承认上次的缺点。我于是用信任的口吻对他说:“诚实比金比银更可贵,错误你都能主动的坦露,你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此时因势利导效果会更好,我这时不失时机的给他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你在学习上也要有所进步,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接下来,我经常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他,注意及时表扬他,并把一些简单的试题留给他。
(二)在碰撞中学会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渐渐地,他能自觉地控制住自己了,课余我又安排了几个班干部轮流和他玩和他交朋友,让他没有时间去闹事去无事生非,同时让他又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立的。此时此刻,郑小军真正才算找回了自尊。一般的说,人的一些小毛病不是说改就能改掉的。郑小军同学总还会经常不断的和同桌发生磕磕绊绊的小事。这时候,我就先稳住在闹别扭的同学,请他们原谅郑小军。然后借助教材中的例子,请同学们作为正反两方,尝试双方互不相让的结果。孩子们在辩论中学到了只有宽容,才能友好相处。辩论中我有意思让郑小军担任正方辩手,观点是同学之间发生小摩擦后,要用宽容的态度处理。正如我预想到的,他头头是道的说宽容如何如何好,自己也从明理中变得懂事起来了。
(三)在理解中回报爱在对郑小军同学的转化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也要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尽管郑小军同学家庭情况特殊,但我尽力去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做到:(1)不给或少给孩子零花钱;(2)控制他看电视的时间;(3)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4)平时多鼓励他做好事。
到校后,我真诚的了解了他在家的表现,督促并鼓励他做个孝顺的孩子。目前,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了,上课精力集中了,偶尔还能思考出难题,作业认真完成,与同学交往也正常了,不惹事了。无论学习上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有长足可喜的进步。
四、案例启示
老师与学生建立尊重、真诚的良好关系,如果从心理疏导入手开展工作,将会大大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成效。这位学生天性聪颖却变成了一个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绝不放弃的责任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他,让他在尊重中逐渐理解爱、学会爱并回报爱。我欣喜的看到,他身上的毛病越来越少了,真、善、美的种子开始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针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我带着一份忧思,一份责任,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社会道德大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在农村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善为邻,而不是盲目的与电视、网吧为“友”。
(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低,辅导不了孩子,子女有缺憾,给学校增加了负担。
(三)加大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学校能将一定的教育经费倾斜投入到德育工作中,将德育工作做真做实,不搞花架子,同时给教师创设提升自身素质的条件。
(四)全社会都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加强反思与对策,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一言一行,社会要建言献策,尤其是决策权力的政府部门,要制定并实施完善德育教育的措施步骤,合力齐抓共管,把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
(作者单位:河南省固始县胡族镇小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