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灌肠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60例临床观察

2017-06-12崔金玲霍磊磊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药灌肠子宫腺肌病痛经

崔金玲++霍磊磊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孕三烯酮组、中药灌肠组各60例。分别采用中药灌肠与孕三烯酮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中药灌肠组总有效率为95%,孕三烯酮组有效率为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远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灌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孕三希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疗效肯定,且远期治疗效果明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药灌肠;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孕三烯酮

【中图分类号】R271.1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9-0091-02

Abstract:

Keywords:

痛经为女性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是临床常见病,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子宫腺疾病引起的痛經属于继发性痛经[1]。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子宫腺肌病,子宫腺疾病痛经的发生率为15%~30%[2]。子宫腺肌病痛经是妇科难疾病之一,给患者心理和生理造成严重影响。笔者近年来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120例,其中60例采用中药灌肠治疗,60例采用孕三烯酮口服治疗,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13年06月至2015年06月妇产科门确诊的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将120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中药灌肠治疗组与孕三烯酮组各60例。孕三烯酮组中,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5.74±4.08)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13±2.26)年,54例有孕产史。中药灌肠治疗组,年龄27~47岁,平均年龄(35.21±5.28)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23±2.10)年,56例有孕产史;两组在年龄、孕产史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期间无生育要求者,自愿接受治疗方案及能够随访观察者。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异常者,有肠道疾病者,过敏体质及有精神疾病者。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修订寒凝血瘀证诊断标准[3]。主证: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次证:①经色紫暗,有块;②月经量少,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⑥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沉紧或弦。具备主证①及主证②或次证其他任何一项者。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4]制定: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增大或有局限性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甚。彩超回示子宫非均匀性回声,呈球形增大。

1.2 治疗方法 孕三希酮组使用孕三希酮(批号:53030402;厂家: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5mg/粒)进行治疗,2.5mg/次,2次/周。在月经周期的第1天开始用药,第4天服用第2次,连服3个月。中药灌肠组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原则,采用自拟痛经灌肠方灌肠治疗。主要药物组成:小茴香(炒)、干姜、官桂、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赤芍、三棱、莪术、蒲黄、五灵脂(炒)各20g。治疗方法:将上述中药煎沸,文火煎20min,保留灌肠,每日1次,每次200mL,保留2~3 h,于月经第5天开始治疗,每个月经周期治疗10d。3个月为1个疗程。本项研究中,孕三希酮组患者采用孕三希酮口服,多数患者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受到抑制,短暂停经,月经一般在停药后4~6周后恢复,故孕三希酮组和中药灌肠组疗效比较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

1.3 观察指标 专人记录治疗前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患者痛经程度、持续时间及月经量、色、质,舌苔、脉象变化情况。观察远期疗效,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两组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肝、肾功、血常规1次,记录相关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痊愈为患者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症候积≥90%;显效为患者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消失,症候积分减少≥70%且<90%;有效为患者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症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为患者治疗后经行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5]。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 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TX-*3]±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中药灌肠组总有效率为95%,孕三烯酮组总有效率为7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痛经评分、痛经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后痛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痛经持续时间比较缩短,但中药灌肠组减少更明显,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随访患者96例,其中中药灌肠组为50例,治疗后1年复发11例,复发率为22%;孕三烯酮组随访46例,复发26例,复发率为57%。中药灌肠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孕三稀酮组,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中药灌肠组发生1例腹泻,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肝肾功正常。孕三烯酮组发生肝功能异常13例,对症处理肝后功能恢复;痤疮6例、体重增加5例,治疗疗程结束后症状缓解。中药灌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孕三希酮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痛经属于中医“痛经”、“癥瘕”范畴,《傅青主女科》即有“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疼痛”之论述。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不荣则通为主要病机。妇女因过食寒凉,或者经行期间感受寒湿之邪,寒邪入内,经血因寒而运行不畅,经期则“不通则痛”,出现痛经。治宜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本研究选用中药灌肠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为君药,温经止痛;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赤芍、三棱、莪术养营活血,蒲黄、五灵脂活瘀止痛。诸药合用使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气调和流畅,达到“通则不痛”。孕三烯酮属于三烯类合成激素,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卵泡分泌甾体激素,使子宫内膜萎缩,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结合,作用与子宫内膜,使其发生萎缩或退化[6]。但长期使用之后易出现不良反应,且长期治疗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增加其心理压力。中药灌肠通过直肠毛细血管直接吸收,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

综上所述,中药灌肠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痛经症状,临床疗效较好,且远期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荣,魏玮.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23(7):4126-4126.

[2]徐嘉宁,周应芳.子宫腺肌病痛经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2):144-14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局司.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

[4]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3-234.

[6]张永萍, 刘晓鹏, 白继红,等.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与孕三烯酮用于子宫腺肌病治疗的临床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5):552-553.

(收稿日期:2017-02-26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中药灌肠子宫腺肌病痛经
中药灌肠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
温宫通血法针灸治疗子宫腺肌病研究
三维彩超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