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生成的探究

2017-06-12黄海娟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摘 要】本文从新课标理念要求语文课堂以生成作为价值追求出发,从教师需从课前预设、课中捕捉和课后巩固入手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生成进行探究,挖掘生成的可利用途径,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生成 拓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27-02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期间由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心灵对话、头脑风暴、合作探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想法、新问题,是无法预计的,但又是难得的教学契机,它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而且有利于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生成性。

怎样实现语文课堂有效生成这个价值目标呢?笔者下面从注重课前预设、课中捕捉和课后巩固进行探究。

一、课前预设要为有效生成留下空间

课前预设指教师备课的工夫要花在对学生阅读的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上,然后才有可能避免在生成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然而,当“快餐式”网上备课代替文本阅读,当“想当然”代替学生阅读的起始状态,教师的预设提问只能围绕教师的解读来设置,课堂上教师只能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答案钻,老师仍是主角,学生仍是配角,这样的课堂生成是僵硬的。如何修正这样的课前预设呢?

关键要抓好预习关。预习不要让学生走过场,应作要求。笔者在学生预习时要求他们针对读书的困惑,在课前以书面形式提出 2-3 个自读课文时最想解决的问题上交;然后教师在备课时删繁就简,突显主干,提炼出学生最关注的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祝福》为例,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1.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之死”呢?

2.祥林嫂的遭遇如此悲惨为什么没有人去关心她?

3.为什么每次写祥林嫂走投无路时都是在春节?

4.祥林嫂被赶出鲁家后为什么不去其他地方,而是在当地沦为乞丐呢?

5.“我”面对祥林嫂关于有无魂灵的提问时,为什么支支吾吾,避而不答?

从以上问题可以知道,学生的质疑是多角度的,笔者把这些问题提炼成两个探究性问题:祥林嫂是谁杀死的?祥林嫂如果不死有别的出路吗?问题虽然不多,但却“打蛇打七寸”,几乎涵盖了学生的困惑点。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没有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很可能采取一刀切的课前预设,结果学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没有着落,全部是一股脑门儿跟着老师的意愿去质疑、探究,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缺少个性化的解读,在课堂“对话”中,只能呈现外在的热闹,而不是心灵的共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种没有生成体验的语文课失去兴趣。因此,课前预设需要这样的问题清单,有了问题清单,教师在备课时,就能把“倾听”到的问题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就能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主动学习,自主地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触摸”作者的心灵。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他们的问题也会逐步浮出水面,享受到打捞思考“战利品”的乐趣,我们的教学也会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生成。

二、课中捕捉为有效生成拓展空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式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的预订要求。”这里提到的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是在教师、学生和文本有效对话的现场性的基础上,在灵感顿悟中,偶然生成的超越预设的瞬间行动。

要捕捉这一“瞬间行动”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创设能促使学生做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讨论记录。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在引领学生突破难点时,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1)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是什么?(2)假如没有骑车事件,别里科夫的婚事能成吗?(3)别里科夫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然后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要求:从作品出发,既求同也存异,最后形成讨论记录。

下面是学生讨论的部分记录:

问题(1)①表面上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病死的,实际上他是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别人的讥笑下羞死的。②在沙皇专制统治毒化下,别里科夫在性格上孤僻,害怕出乱子,恐惧变革,他在精神上给众人压抑,辖制大家,在客观上成为沙皇的专制帮凶,而他自己也成为专制毒害的产物,最终悄然死去。

问题(2)意见一是如果没有骑车事件,又沒有其他特殊事件发生,别里科夫的婚姻是可以成的。因为在他看来结婚是一种义务,也是他心目中另一个套子。加上他在本地影响力极大,也许他能改变妻子,使她也成为套中人。意见二是即使没有骑车事件,他们也成不了,因为他们不是同路人。

问题(3)①认为别里科夫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沙皇专制主义压制人们的思想,使人麻木不仁。②别里科夫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他死了但社会基础没有动摇,社会大背景没有变。③别里科夫的性格可能与他爸爸保守的家庭教育有关。

从这些记录,笔者可以看到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对别里科夫死亡原因及实质的探究,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开放;找出并分析文中初看不起眼的细节,细究大有意味的文字,更是开放,实现了还课堂予学生的理想。而且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感受、新的认识不断生成。在对别里科夫死亡原因的分析这个环节,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多,历史的,现实的;客观的,主观的;社会的,个人的……无形中拓宽了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有效生成中深切体会到了作品的价值。

三、课后巩固为有效生成储存空间

著名的特级教师郑桂华曾说过,语文课上学生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把自己的思考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感觉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有时候,在课堂上经老师的激情启发,学生在质疑、讨论、欣赏、感悟之后的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诚恳的、感人的,是课堂中宝贵的生成资源,更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很多时候,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这一明事懂理、感悟人生的生成得不到及时整理记录,造成生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了避免生成资源的浪费,我们可以通过课文学习后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写读后感、读书札记的形式加以巩固。例如教《〈物种起源〉导言》后,笔者布置写一篇《达尔文给我的启示》;教《兰亭集序》时笔者让学生自选话题写读后感;教《鸿门宴》时笔者让学生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以《达尔文给我的启示》为例,原以为学生只会根据上课的提示炒旧饭,没想到看了学生的读书笔记,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万不可低估学生的鉴赏力。有的學生读懂了达尔文的谦卑,有的读懂了达尔文的不服输,有的从达尔文身上读懂了成功总是垂青那些善于思考、随时准备迎接它的有心人,有的学生读懂了坚持真理的审慎……

如学生王小燕在读后感中写道:

“原本以为一部代表作是被一些称为‘文学家的人,在某个幽深的夜晚,灵感不请自来,然后即兴挥毫写下的。但当我学习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后,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浅薄!从 1831年的环球考查到 1859 年达尔文先生从没停止过收集、整理、思考、再思考并做札记,然后对札记充实,最后写成纲要。由此看来,伟人头上的光环不是你想戴就可以戴的,这一路上不是用泪水就是用鲜血铸成的!

达尔文先生对待科学工作严谨审慎的态度真是令人折服。想想自己又何尝不需要呢?眼前的一张张试卷,可别小看它。那可是老师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陷阱,稍不留神,就中招了。想想这几次考试,我大意失荆州,败走月考,就活活印证了这个道理。但如果我们能拿出达尔文先生那种严谨审慎的态度,那么即使身处迷宫题海,只要小心翼翼,高抬腿,轻迈步,在里面闪转腾挪……当我们做到这一点后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试卷呢?不过是老师和我们开的善意玩笑。”

这篇读后感,只是冰山一角。读后感、札记是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写作的自由天地,文本的多元解读,加上个性化的语言,使学生生成的资源得到及时、有效的储存,如果妥善地加以引导、合理地利用,这些可贵的素材将成为学生写作的生发点。

总之,课堂生成闪烁的光彩稍纵即逝,教师只有善于挖掘课前课中课后生成的可利用途径,在听说读写中,营造生命成长的课堂,才能使课堂成为师生智慧碰撞、心灵沟通的个性表演舞台。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昌元.名师课堂教学实录主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玉秋,余 昱.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黄海娟,崇左市高级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广西特级教师,广西名师工程培养对象,崇左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广西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