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天的故事

2017-06-12李杭媛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现实梦想

做梦是人类的天性。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超越现实生活的彼岸世界的向往与想象,无论是对过往旧梦的重拾还是对未来梦想的展望,都寄托着人们对远方的想象和牵挂。本期主题蕴含一定的思辨性,既有浪漫的人文情怀,又有对现实的理性反思: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明天,展翅追梦,另一方面也考查学生能否关注现实,本着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进而反思:梦,落在哪里?

近年来,北京高考作文命题朝着规定文体、突出文体特征的方向发展,记叙文和议论文泾渭分明。这一方面是对过往学生喜欢写“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抒情散文的纠偏,另一方面也给语文写作教学指出一条新的可能路径:按照不同文体的思维特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记叙文训练叙事(讲故事)能力,议论文训练说理(逻辑思辨)能力。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材料解读透彻、主题把握准确、立意丰富深刻是文章选材、构思、成文的前提。“梦”看似虚无缥缈,却又要将其落到实处。面对这样一个既熟悉又不知从何下笔的主题,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思考呢?

一梦为何物:梦的多重内涵

“梦”既指“睡梦”,是人睡着后精神自由游走、想象力释放的状态:也指“梦想”,是人类在理性状态下对于未然、未知、未来的想象。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梦”是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折射,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梦”甚至是一种生存状态:或是超然于凡世尘埃的诗意栖居,或是执念于不可得的镜花水月。

学生在明白“梦”的浅层含义的基础上还需挖掘其深层内涵,才能将文章写实、写深。写议论文的考生如果只关注“梦想”层面,写梦想的重要性、人要有梦想才能成功,则容易流于表面:写记叙文的考生如果仅仅将“梦”作为故事的背景、道具,则容易流于形式。譬如很多学生写做了一个回到童年的梦,或是穿越历史与古人对话,或是穿梭时空到未来,做梦的内容却与“梦”的内涵毫无关系,“梦”只是服务于文章叙事层面的工具,并没有承担表意功能。这样的写法绕过了对主题“梦落在哪里”的思考,只是借“梦”的外壳写了一个与梦无关的故事。

其实要写梦中事未尝不可既在形式上突破创新,也观照内容主题。探梦中梦,访身外身。梦回故乡,感怀于儿时之梦在成长轨迹中的淡忘,重拾旧梦或是从梦中解脱;现实与梦境交错,探讨人生的桎梏与灵魂的自由,表现此岸与彼岸在梦中的交汇:梦访历史人物,英雄的梦唤醒“我”的梦:梦想未来,在未来世界里回望现实——今天人类的科技、文化、制度发展是否能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围绕“梦”的多层内涵,考生大有下笔空间。

二如何落梦:忆梦追梦思梦

梦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想象自我的可能。试想,人生如果无梦,该是多么平淡乏味。但有梦是藏于心间,还是要付诸行动?借用林语堂的话:“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梦本就是人类对现实的一种影射,亦成为驱动人类改变世界的动力。梦的种子只有落到现实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否则只能是痴人说梦。

所以破解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主题关键在于:如何将“虚”的梦落在“实”处?换言之,怎样对待彼岸之梦与此岸之实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妨进一步追问:如何落梦?落在哪里?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所有的梦都能在现实中开花结果吗?问题恐就不是那么容易回答了。假如旧梦已惘然,是否还要继续追寻?假如梦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是否还要孜孜不倦地求索?变质的种子,精心浇培也发不出芽;优良的种子,没有土壤的滋养,依然无法生长。

其实关于梦和梦的实现,自古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值得细细追问与反思。曹公红楼一梦,道尽人世悲喜,似乎揭示了一个悖论:对梦的执念转头成空。但更有众多知其不可而求索之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建构《理想国》,期待一个由哲人王统治的理想世界:英国人文主义政治家托马斯·莫尔撰写《乌托邦》,梦想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国”与“乌托邦”勾勒出人类社会两种截然相反的蓝图,可惜都未曾真正实现,然而却对后世的哲学、政治、文化、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梦,是否值得追寻?又将朝着何方求索?这亦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

三何人之梦:个人梦与家国梦

有的考生能够深入解读“梦”的内涵,又能将“梦”恰切地落诸笔端,但文章似乎格局不大,境界不高。何也?这就不得不提到作文之情怀、境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梦,无论是琐屑生活中的小确幸,还是成就伟业的大抱负。个人的梦有小大之境。无论是平凡的梦还是不平凡的梦,梦中只有自己,这样的梦是狭隘、单一的,梦落、梦碎或是梦醒,只有自己咀嚼个中滋味。梦中有他人,冲破“小我”的藩篱,获得“大我”的圆满,这样的梦才会更加充实、厚重。考生应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写作中思考梦的大小、生存的位置和人生的意义。

当然,这个“大我”之梦就必然涉及民族梦、国家梦。每个人的梦构成族群共同的梦,每个“民族梦”又构建出国家的未来之梦。有梦的人才能脱离平庸,有梦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有梦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所以,个人的梦一定要与民族梦和国家梦相结合,否则只能是自说自话,格局狭小。

其实个人的梦亦可以是家国之梦,二者本不矛盾。鲁迅的梦落在奋笔呐喊,唤醒东方“睡狮”冲破黑暗的牢笼:宇航员的梦落在浩瀚宇宙,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更有无数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着的追梦人,他们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共同浇铸着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之梦。

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构思,要么解梦、寻梦、实现梦,要么结合现实反思梦、追问梦。立意时有情怀、有深度,既看到“我”的梦、“你”的梦,也能关注到“他(们)”的梦:看到现实之外的诗和远方,更能看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相关。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一定能让“梦”的种子落笔生花!

题目一

梦,可以是朝花夕拾,旧梦重温;亦可以是诗和远方;还可以是对未知世界的奇思妙想。我的梦,你的梦,他的梦,又将落在何处呢?

请展开想象,以“梦,落在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要求:有故事,有细节,有描写。

标杆作文

梦,落在信纸上

陈果(北大附中高三)

日历翻过了一天又一天,我期待的却始终没有到来。跑到学校门口,望着半隐在那棵槐树下的邮筒发呆。它身上有斑驳的锈迹,地上有绿色的落漆,竟有些像老树脱落的皮。只是花开花谢,老樹的生命循环往复,它却再不会穿上绿色的新衣。

第一百零一次向收发室询问无果。望着大腹便便的邮筒,我有些怅然。

从南方来到北方求学,我不得不与挚友分离。一千七百公里的距离带来的是空间上的未知和情感上的茫然。她送我去火车站,临进站前我们约定要给对方寄一封长信。她说她要买一个白色的信封,还要画上无数个小人;我说我要挑一些“伪文艺”的明信片,再附上些酸死人不偿命的句子。周围晃着手机挥手告别的人来来往往,嘈杂又纷扰。我和挚友对视一眼,会心而笑。

我梦想收到一封信,大概已经盼望了多年。是“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的情趣,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的思念,也是“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书抵千金”的珍重。那些泛黄的信纸,承载着远方的喜悲,跨越千山万水,走过昨日今朝,连接了两地人的期盼和等待。情谊无法用价值衡量,而信纸也自然不能以它本身称重。

带着这份小小的期待来到北方,本以为终于有机会遥寄信笺了,却发现信纸的踪影已很难捕捉。我四处寻觅,终于在一家书店寻得至宝。我是那样珍而重之地拆开包装,工工整整一字一句地记录上我的发现和思念、幸福和烦忧。用红泥封印,我踮起脚尖儿把它投入绿色的邮筒。信封入底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从这只绿色“怪兽”嘴里伸出了挚友的手。

黑色的顺丰、红色的京东来了又去,但最终我也没等到绿色的中国邮政。第一百零一次向收发室询问无果。收发室大妈疑惑地问:“姑娘,现在通信这么发达,有什么事情非得是靠写信才能解决的?”我怔了一下,想说些什么却又终究没能说出口。

下课铃声响起,身边飘过一群欢声笑语的同学,微信、短信、电话的声音此起彼伏。我独自一人,傻傻地站在收发室前的邮筒旁,忽然感到好孤独。

大妈说得也没错。这是华为、三星、苹果的时代。三字一句,三句一条,文字被拆分成千万组数据飞入另一端的信号源,重新排列组合后又恢复原样,信息总能轻而易举地先于思考和情意抵达对方那里。大概那些慢慢悠悠而又回味无穷的相处节奏,比如你和友人温馨的小约定,早与信纸一起迷失在路上,消散在风中……

一阵风吹来,邮筒底部“嗡嗡”作响,像民国时期老旧阁楼上只拉给自己听的胡琴声,“咿咿呀呀”地悲咽着。我能听出,那是信纸无声的呐喊和沉默的悲伤。原来,它比我更孤独。

大梦方醒,我悻悻地离开。

是夜,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看到友人正拆着我那封戳上红泥封印的信,她笑得那样甜……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非常成功的以小见大、温婉隽永的好文,运笔自然娴熟,构思不着痕迹,显示出作者举重若轻的叙事功力。看似无处着梦,实则处处反思梦落在现实的尴尬处境。文章通过等信倒叙寄信的旧梦,看似写友情、伤别离,实则直指现代电子科技生活中手工制作、诗意情怀的缺失。一封小小的信不仅承载着作者对友人的玉壶冰心,更融入了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反思: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生活异常便捷,但是不是一些饱含情愫的传统文化、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书信、纸质书、毛笔在今天看来已沦为“无用”之物,殊不知其背后蕴含着多少故事、多少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沉淀,如同“梦”的存在一般,提醒着我们:生活不止机械复制时代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

(李杭媛)

梦,落在街对面

郑涵颖[北大附中高三]

腊月二十九的晚上,我坐在桌前兀自感到奇怪,总看见窗外有彩光闪烁,耳边还隐约传来音乐声。待我走近窗台,一切明了——是街对面的工地在搞联欢会。蒙着绿网的脚手架前不断变换着饱和度极高的蓝光、红光,显得有些俗气,但也增添了热闹的气氛;耳边问或传来喝彩与拍手声,一定是工人们在为台上表演的工友叫好。

平素自诩清高的我,不知为何,竟会丢下身旁满桌的习题集,站在窗口静静听着那俗气的“神曲”,盯着红蓝彩光出神,良久。

不知已有多久没听过音乐了。

夜里,我梦见了街对面的联欢会。在劣质彩光的照射下,工人们的脸显得更黑了,倒衬出牙齿的洁白,安全帽更亮得晃眼。他们举着啤酒瓶子豪放地碰杯,借着酒劲儿走到钢筋搭的舞台上唱歌嘶吼,引起台下一片叫好与笑骂。何其鄙俗!忽然,“咻”的一声,隔壁小区有人放起了烟花,又引起了工地新一轮的沸腾;铺满天空的烟火照着工人眼里的喜悦,越发真诚明亮——因为再干明天一天,他们便能回家过年了。回家看望独居老母含着泪光的笑颜,看妻子戴着套袖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还要把着儿子的手一起放烟花……一年奔忙,值了!

从梦中醒来,天才微亮,窗外又传来卡车的轰鸣声。我伏在窗前,看见工人们三两结伴从卡车上往下抬钢筋,还像往常一样,笑骂着互开玩笑。可当我吃完除夕的年夜饭,正坐在桌前发呆,突然听见一声鸣笛呼啸而过。我心头一惊,连忙跑到窗口,只见一辆救护车闪着红光,急速驶入工地,又急速驶出……

人影闪动,绿网前一片凌乱。

我仿佛感到有什么东西在工地上方破碎、坠落,抬头一看,是烟花。

我莫名有些茫然无措。

他们大概是回不去了。

当晚,我果然又做梦了。梦里,我戴着布满泥垢的安全帽,正搬着《辞海》一般厚的砖头,忽然听见头顶“咔嚓”一声。抬头一看,一根钢筋急速坠落……

我惊醒。依稀记得钢筋上写着“高考”二字。

又是一簇烟花在街对面炸开,却把黑夜映出了几分凄凉。一本题集从书桌上滑落,“啪”的一声,震开满目泪光——为什么总有什么东西要阻碍哪怕再小、再卑微的梦?为什么在随时可能坠落的“钢筋”下,工人们,我们,所有人,还要隐忍地、竭力地、充满希望地坚持?

新年的钟声悠然响起,我眼前仿佛应声浮现出一张张黝黑的脸庞,眼睛夹在泥垢和汗水里,依然闪耀着新年的光芒;那梦的喜悦从未凋亡,只越发明亮。

是的。生活有希望,自然也有苦难;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努力生活。

苦难终究炸不落梦里的绚烂烟花。

名师点评

这篇略有意识流之感的创作有些小小说的感觉,读罢不禁感叹小作者的构思能力,更惊呼其关注底层的现实情怀。从创作技巧看,文章以“梦”套“梦”,在现实与梦境之间自如切换,交织、展开两条线索:工人过年回家团聚的“梦”和我冲刺高考的“梦”,虚与实的映衬相得益彰。本文抓住了梦的三层内涵:既是做梦,也是无意识对现实欲求的影射,更是对梦想、对彼岸的憧憬。两次做梦构成小说的情节转折,从最初的不屑到发现“我”与“他们”追梦本质的同构性,最后升华为对人生之梦与现实关系的反思。作者十分细致地借用环境描写烘托,烟花的细节前后呼应,体现“我”情感的转变。铺垫细腻,描写生动。难能可贵的是在文章的主题立意方面,作者不囿于自己的“小梦”,而是关注到工人们的生存状态,写出了“我的梦”和“他们的梦”,并将二者融为一体:在生活的意外与困境中依然要有梦,意旨深远。

(李杭媛)

题目二

有人认为,有梦如果不能落到实处,远方的光亮只是幻象;还有人怀疑,如果辨不清方向,那么梦落之处究竟是理想国还是乌托邦?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角度自选,题目自拟,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我们在通往梦想的路上

齐恒慧[北大附中高三]

有梦想闪光的地方,哪怕是乌托邦,也是坚定无悔的前进方向。

在成长的路上,儿时的梦想逐渐湮没在众人“你做不到”的议论和自己“我做不到”的怀疑中,有不少人便是这样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诚然,人得有“自知之明”,不去做螳臂当车的“蠢事”,但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是件何等漫长的事,岂能一朝一夕就得出定论。固然,很多时候人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但过早地否定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件蠢事?要知道,有了梦想,妥协才有底线;有了梦想,才有去做的力量。

至于梦想究竟是乌托邦还是理想国,只有真正咬牙坚持走过去看的人才有资格定义,而在远处眺望驻足不前的人,终其一生也只能走在无风险的“正确”之路上碌碌而已。

《牛虻》中的亚瑟,少年时意外出卖同伴,犯下错误,但他一直心存革命理想,并努力寻找成功之道。终于,在南美经历过痛苦的、满是荆棘的革命磨炼后,他找到了通往梦想的道路,成为家乡革命的领导者。可见,实现梦想的道路不是站着看出来的,而是带着血与泪一步步摸索出来的。而那些害怕辨不清方向而退缩不前的人,怎能真正走向梦想呢?

心中的梦想也许是幻象,但若人人都只做“可行”之梦,人类的未来与发展又由谁来创造和推动呢?爱迪生“妄想”照亮黑夜,我们才有了如今似昼的灯火通明;懷特兄弟幻想让人类同鸟儿并肩飞翔,我们才得以“翱翔”在蓝天的怀抱。可见,只有勇于追逐心中幻象般的梦想,我们的生活才能超越现状,大步向前。

但“梦想”不能只是“梦”与“想”,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拼搏、毅力和决心,就只是“妄想”。表面的光彩照人和遥远的繁花锦簇都需要我们在眺望远方的同时不忘踩实脚下的每一步。简单的歌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述说出了世间不变的道理。通往梦想的路上注定要经受痛苦,甚至绝望,只要不忘初心,便无人能阻拦我们前进的方向。

抛下彷徨,心坚似钢,血流不枉,我们在通往梦想的路上。

名师点评

作者立论坚定,铿锵有力地驳斥了所谓落梦的“方向”是否正确的问题。无论方向正确与否、无论是否能够实现,至少梦想是对远方的无尽追求,这就是梦之于现实的意义。那些因为害怕失败而怀疑或放弃梦想的人,永远只能活在对现实的妥协中。文章思路清晰,论辩抓住要害,例证贴切,语言干净利索,当为一类议论文中的难得佳作。

(李杭媛)

脚踏实地,心向远方

张思原[北大附中高三]

不知从何时起,“梦想”成了一个高频词。各大媒体与社交平台经常为我们推送关于“梦想”的心灵鸡汤——“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学校里,老师更是频频教育我们——人要有梦想。久而久之,我竟心生疑惑:梦想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是不是有了梦想我们便无所不能?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诚然,年轻人应该有梦想。“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没有梦想的少年怕是和槁木死灰没有什么差别。然而,“想”固然必要,更重要的却是另一半——行动。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让梦想的光明引领我们走向远方。

然而,是否所有的梦想都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作为高中生,有些人把考上理想的大学视为梦想,那么梦想实现之后呢,人生是否就已圆满?又如众所周知的“陕北牧羊童”,将娶妻生子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世世代代皆囿于那小小的土窑之中。我认为,能称为梦想的,不能仅仅限于自身,而是能给自身之外的东西带来些许不同。而“考上理想大学”“娶妻生子”都不足以称为梦想,只能算漫漫人生路上的一个个小目标。

所谓梦想,是要心向远方,于他人甚至于社会有所裨益的——是有关家国情怀的。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入仕者兼济天下,教书者树人百年,学者继往开来,医者悬壶济世。古人多是忧国忧民的,正是因为传统价值取向中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信条,范仲淹在贬谪途中,仍能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慨叹;更有甚者,文天祥以死报国,支撑他的便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超越时空的伟大梦想。也许,当今社会正是缺乏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以众人皆囿于小我之利,而少了对天下苍生的关怀。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曾为外人道的梦想,或绮丽,或瑰怪,甚至是有点儿荒谬的“白日梦”。与其自顾自地异想天开,不如脚踏实地,仿效古人,先家国而后自己。故曰,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梦——当中华雄起于世之日,必当是每个人的梦想实现之时。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这般向着远方的心,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步入共同的理想国。

名师点评

文章自追问始,辩证地写出了“梦想”与“目标”的区别,得出梦想是“心向远方”的结论,再以“家国情怀”作解,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思辨性。论点集中,论述紧凑,观点、阐释和例证丝丝入扣。古语警句信手拈来,言辞句式规整工丽,显示出小作者较深的文字功底。难能可贵的是,能在每个人的梦中体察到胸怀之大小、境界之高低,既有对古代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的传承,也有对当下社会“小我之利”的反思,“先家国而后其身”的梦足显当代中学生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

(李杭媛)

猜你喜欢

现实梦想
“剧本杀”里的现实逃脱
如此梦想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小梦想
梦想
梦想
梦与现实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