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落日
2017-06-12刘涵
刘涵
我看过上海城市天际线示意图,线条波折而柔美。而在浙西的小城凭栏远眺,我看到的天际线平淡温和,像一首笔调温柔的诗。
太阳黄澄澄的,像一块又大又圆的月餅。落下去的地方,有高低错落的建筑物的轮廓;然而当它渐渐消逝在地平线时却并无起伏,只有一条平平的线,像用刀切开的月饼那样规整。或许这里面有什么物理学知识,但我只看到它一点点地以无可挽回的姿态落下,再落下。
曾读过无数描写烟霞的诗篇,大多描绘得阔大辉煌,但此刻却少了一点儿惊心动魄。我只看见太阳落山后依然明亮的天边有一点点红色的光,却不耀眼。
但它于我,是独一无二的。
天空将暗未暗,香樟树举目可望。摆好桌椅,在树下,看落日。桌子上摆着诱人的美食,瓷碗里的汤面上漂着红色的辣椒,颜色浓重的卤汁熏得空气都很美味。而那样的天色,令我难以形容:比蓝色深,比墨色浅;比月白色厚重,比深灰色清淡;颜色近乎水墨里层层晕染过的蓝,而气势却恢宏得多。如果非要形容,就叫“将暮时的烟雨色”。没有塞北的风沙,没有华南的燥热,也不似诗里的那种江南。微雨杏花也是有的,青石巷姑娘撑着油纸伞留下惊鸿一瞥都是有的,然而却并非生活的主色调。吴侬软语,口味也清淡软糯,带着淡淡的甜;而位于浙西的家乡,更喜欢重麻重辣的精彩。
我们的生活,一旦被定义就不再属于我们自己,它便只活在口耳相传的琐碎言语里。而存在于我们头顶的那一片天幕,却有着最寡淡的落日景象,有着我心底最厚重的爱。
若逢雷雨天气,便是另一番景象。那时的天色很厚重,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面对黑云压城也只是微微一笑。“风起云涌”这四个字,是我能想到的最美丽的注解。大朵大朵的云聚集在一起,风“唰啦啦”地刮着,樟树叶“簌簌”作响,仿佛在表达着内心的恐惧。此时天空的颜色浓得几乎化不开,却出人意料地十分明亮。盛夏时节,在白天的暑气几乎散尽的时候,朝远处的地平线望去,能看见一点儿光。微弱,却挣扎着不肯消散。姿态妩媚而优雅,让人想起格陵兰岛弯如缎带的极光的美好。一幅泼墨写意画就此展开,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如果非要形容,就叫“将雨前的暮色”。
这一场落日上演了千年,不老不休。落日光辉下的我们孑然一身,或许了无痕迹,但曾有落日在侧。
后来,我曾写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余日出知恩楼,时天色将沉,苍穹如蓝绡泼墨,唯见东方落日熔金。遥见天际树枝横斜,支离天幕。千载倏忽而过,落日如初;浪沙淘尽英雄,夕阳如故。余顿生三分豪情,使得圆日为盘,酿得彩云为酒,摆案桑榆,自吟自酌,饕餮天下。义山才笔不假,赋得“夕阳无限好”千载传唱。然待豪情俱尽,好似梦醒惘然。
落日,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是一首写不完的诗。
佳作点评
落日景象,是有地域之别的:大漠落日熔金,海边落日泛银。而作者偏爱故乡的落日,那是浙西小城的落日,是群山掩映、碧水环绕的落日。这落日中有江南的温婉,也不乏关中的浓烈。一如这座城市名字中的“衢”字,四通八达,文化交汇。作者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将对家乡的热爱融入落日景色之中。文采优美,大气磅礴。
(周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