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写句子要关注隐性要求

2017-06-12李彬

高中生·高考指导 2017年5期
关键词:喻体直尺显性

李彬

仿写句子这种题型似易实难。考生答题时需要注意审题,不仅要审显性要求,更要特别注意隐性要求。

例1在下文横线处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与画线句的句式相似。并且文意贯通。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有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___,依旧遗憾;___,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答题病例]见了大海的浩瀚没有见过草原的辽阔见了草原的辽阔没有见过沙漠的荒凉

此例在仿写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例句在句式、修辞、字数等方面的特点,唯独在语意上考虑不周,句子看似连贯,但感情色彩不协调。结合“大山的巍峨”“大海的浩瀚”和“不绝的风景”等,考生可以判断:“见过”或“见了”的风景理应是正面的、美好的。因此,答题病例中的“沙漠的荒凉”可改为“大漠的无垠”。

可见,考生在答仿写句子题时,既要把握题干中明确指出的仿写要求(常指“形似”,主要是结构方面的要求),又要挖掘出题干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暗含的答题要求(如逻辑关系、修辞手法等)。

仿写句子题的隐性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仿写的句子有时必须符合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给定的材料与仿写的内容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仿写的句子与材料可能构成对比关系,可能构成类比关系,也可能构成总分关系或者递进关系。

例2在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首先,横线前面的句子中,“一汪水塘”与“海洋”形成对比,前者极小,而后者极大,但从“一汪水塘”能发现“海洋的气息”,这是“小中见大”。其次,仿写的句子必须采用“每一……里,都有……”的格式。再次,仿写的句子要与“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共同构成表示并列关系的排比句。这三个分句又同最后一句(结句暗示了整段的意蕴)构成总分关系(先分后总)。

[参考答案]每一片树林里

都有森林的奥秘每一块绿地里都有草原的生机

2,仿写的句子有时必须采用例句的写法

例3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

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

橡皮:一点一点牺牲自己,时刻修正别人的错误。

此题例句对仿写在写法上作了规定——应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无论选择“橡皮”“圆规”,还是选择“直尺”作为表述对象,仿写出的句子都要既符合该事物自身的特点,又蕴含人世的哲理。

[参考答案]

圆规:绕了一圈又回到起点,为的是把事办得圆满。

直尺:不追求曲折离奇的经历,始终保持正直的品格和不变的方向。

有些试题并没有在题干中要求仿写的句子使用修辞手法,但所给的例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所以仿写的句子也要使用修辞手法。这是一种隐性要求。

3.仿写的句子要注意在内容选择上的隐性规定

例4根据例句。按要求再仿写一个句子。

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上的古松,也不是屈身于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株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新绿。

要求:(1)请使用“我不是……也不是……而是……”的格式。

(2)运用比喻。

(3)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或愿望。

这道题看起来比较容易,要求也明确而具体,但不少考生在答题时出现了失误。失误的原因在于有些考生只注意到了显性要求,而没有注意隐性要求。

细细分析起来,例句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合乎显性要求,而且体现了内容选择上的隐性要求。例句中的三个喻体都属于同一类(古松、盆景和小草都是植物),这样才便于比較。

[参考答案]我不是搏击长空的雄鹰,也不是栖息于檐下的麻雀。而是祖国大花园中的一只蜜蜂——为勤劳的人们酿造一份甘甜。

4.仿写的句子有时必须注意感情色彩的一致

还是以例4为例。例句中的三个喻体各有特点。第一个喻体从感情色彩上来说是褒义,而且具有高大、雄伟、壮观等特征,但其中蕴含难以企及的意味,喻指社会上取得非凡成就的伟人或英雄。第二个喻体在感情色彩上具有贬义,喻指社会上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人。第三个喻体喻指能恰当地找准人生位置的人,特别指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人。

下面是两个考生的答案。

甲考生我不是闪耀在皇冠上的明珠,也不是光彩照人的钻石,而是宽广马路上的一颗铺路石子——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所有。

乙考生我不是高悬天宇的太阳。也不是萦绕在草间的萤火,而是炉膛中的一缕火苗——为寒冷的人们送去一丝温暖。

甲考生的答案不仅符合显性要求,而且符合内容选择上的隐性要求,三个喻体“明珠”“钻石”“铺路石”基本可以算作同一类事物。但是,甲考生的答案前两个喻体“明珠”和“钻石”都是褒义词,并且两者颇为近似,对比的意味不够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符合感情色彩上的隐性要求。

乙考生的答案除了具备甲考生的答案的优点外,前两个喻体“太阳”“萤火”构成对比关系,符合题目的隐性要求。

通过对以上例题的分析,考生应该明白仿写句子这种题型似易实难的特点,在审出试题的显性要求之后,一定要分析出试题的隐性要求。

我们可以借用闻一多先生讲到格律诗的特点时打的一个比方——“带着镣铐的舞蹈”——来形容仿写句子,“镣铐”就是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明确了这些,“带着镣铐跳舞”,就会跳得更好。

猜你喜欢

喻体直尺显性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一样长吗?
三角板“牵手”直尺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圆规和直尺
直尺计算器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