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因探究而精彩*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7-06-12何淑龙真光中学广东广州510380
●何淑龙 (真光中学 广东广州 510380)
课堂教学因探究而精彩*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何淑龙 (真光中学 广东广州 510380)
文章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课堂上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实验探究,生成概念;辨析对比,深化概念探究;类比探究,推导关键知识;应用探究,深化理解知识,同时阐述了对课堂进行探究性教学设计的思考.
实验探究;类比探究;变式探究;教学思考
1 教学背景
最近,笔者回想起2015年1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参加的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第3届实验区高质量课堂展示活动暨实验区联席会议”.当时,笔者在重庆市铁路中学主讲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常规,学习难度不大,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但要在如此普通的课中创新出彩,得到专家、同行的认同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为了上好这节课,笔者进行了认真地学习与研究.首先分析了学情:重庆市铁路中学是重庆市重点中学,学生素质较高,为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研究了教材和课程标准:此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椭圆之后学习的另一种圆锥曲线,椭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为双曲线的学习作了铺垫,学习方法可以迁移,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参考.最终笔者确立了“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探究,笔者最终获得了讲课比赛一等奖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教学效果如何呢?且看下面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 教学实践
2.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方法之一是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达到激发其探究欲望的目的[1].为此,笔者通过对椭圆知识的复习回顾,引出新的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教学片断1
师:今天有幸来到重庆市铁路中学,首先参观了美丽的校园,了解到学校的光辉历史,老师为同学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而感到骄傲.当参观运动场时,老师不自觉地联想到我们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椭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学过椭圆的哪些知识?
生1: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
师:生1回答得很好,那么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呢?
生2:到2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生3:不对,需要条件:在平面内,即在平面内到2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生4:还不完美,还需要条件,定长大于2个定点之间的距离.
师:不错,为刚刚发言的几位同学点赞.经过这几位同学的补充,我们得到了椭圆的定义:在平面内,到2个定点距离之和为定长(记作2a,大于2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2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记作F1,F2,这2个定点之间的距离|F1F2|=2c叫做焦距.当2a>2c时,轨迹是椭圆,那么2a=2c,2a<2c所对应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呢?
生5:当2a=2c时,点的轨迹为线段F1F2;当2a<2c时,点的轨迹不存在.
师:非常好,同学们对椭圆定义掌握得非常好.是否有同学会思考如下问题:在平面内,到2个定点距离之和为定长(大于2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叫椭圆,那么到2个定点距离之差为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呢?
教学感悟 由于是异地上课,“怎样让学生接纳教师”是摆在笔者面前的一个问题.自然亲切的开场白,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对椭圆相关概念的复习,为双曲线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类比导出了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2 实验探究,抽象生成概念
探究性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好的素材,提供合适的材料是实现探究活动的重要保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材料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合适的学习材料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源泉.那么,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才能解决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呢?笔者从做实验开始,通过分析实验的条件与结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双曲线的定义.
教学片断2
师:现在请2位同学到讲台上做2个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由实验的条件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1 如图1,取一条拉链,拉开它的一部分,在拉开的2条边上选择其中一边用剪刀剪断,再拉开它的一部分,将2边的端点分别固定在点F1,F2上:把笔尖放在点M处,把拉链逐渐拉开或者闭拢,笔尖所经过的点就画出一条曲线.
图1 图2
实验2 如图2,将实验1中的拉链调换一下位置,重新操作一次,笔尖经过的点又画出一条曲线.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2个实验,分析一下实验的条件如何,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6:实验1中的条件是F1,F2为2个定点,实验2也是如此.
生7:实验1还有条件|MF1|-|MF2|=|F2F|,实验2的条件是|MF2|-|MF1|=|F1F|.
生8:在实验1中,既然|F2F|剪断了,则|F2F|可看作是常数;|MF1|-|MF2|=常数,F1,F2是定点,笔尖经过的轨迹是一条曲线.
师:生8所说的一条曲线,我们称它为双曲线的一支,能给它下个定义吗?
生9:到2个定点距离之差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的一支.
生10:将实验1和实验2结合起来,可得出到2个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2支双曲线.
师:2支双曲线合起来,我们称之为双曲线,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类比椭圆的定义,能对双曲线做一下总结吗?
生11:在平面内,到2个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
师:非常好,双曲线是这样定义的:在平面内与2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2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这2个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2个焦点的距离叫双曲线的焦距,其符号语言为||MF1|-|MF2||=2a(其中2a为常数,且2a<|F1F2|).
教学感悟 让学生动手做拉链实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是从实践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让学生分析实验条件与结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双曲线的定义.尽管学生的概括归纳可能不完美,但随着交流、探讨的深入,学生们能逐渐完善地给出了双曲线的定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让学生说,让学生评,让学生体验[2].
2.3 辨析对比,深化概念探究
探究导向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实现理解性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理解就是把新知识点吸纳、融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为了深化对双曲线定义的理解,需要类比椭圆,然后对双曲线定义的条件进行辨析.
教学片断3
师:在平面内,点M满足||MF1|-|MF2||=2a(其中2a为常数,F1,F2为定点),其轨迹一定是双曲线吗?为什么要加上“小于2个定点之间的距离”?
生12:当常数2a<|F1F2|时,点M的轨迹是双曲线;当常数2a=|F1F2|时,点M的轨迹是2条射线;当常数2a>|F1F2|时,点M不存在.
师:为什么呢?
生12:根据三角形的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若在平面内点M满足|MF1|-|MF2|=2a(其中2a为常数,且2a<|F1F2|),其轨迹是什么呢?
生13:还是双曲线.
生14:点M到F1的距离比到F2的距离长,其轨迹是双曲线的一支(右支).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利用定义时,我们要注意双曲线的条件,特别是与椭圆的对比时,不能生搬硬套.
教学感悟 通过问题导学,类比椭圆的学习,让学生去辨析双曲线的概念.在辨析中学生对双曲线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导”,而学生多在讨论、交流、争辩.
2.4 类比探究,推导方程
把握学生探究活动的起点,营造独立探究的机会,是实现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认知理论认为:理解是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要使新旧知识能相互作用、发生联系,前提是帮助学生准备好已有的认知结构[3].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方程的推导,推导双曲线的方程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推导,然后相互交流.
教学片断4
图3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双曲线的定义,能否根据定义推出双曲线的方程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推导,有问题可与同桌合作.
(10分钟后,教师展示学生的成果.)
生15(投影):建立如图3所示的坐标系,其中F1(-c,0),F2(c,0).由||MF1|-|MF2||=2a(其中2a<2c),设M(x,y),可知
2边平方得
(x+c)2+y2+(x-c)2+y2-
师:生15做到此就做不下去了,有同学能继续吗?
生16:生15根据求轨迹的方法建系、设点、列式,都做得很好,但化简方面做得不好,太繁了,以致于做不下去.我认为只要计算能力足够强,还是能做下去的.
师:生16分析得非常好,我们看看下一位同学做得怎么样?
生17:建立如图3所示的坐标系,F1(-c,0),F2(c,0),由||MF1|-|MF2||=2a(其中2a<2c),设M(x,y),则
即
亦即
再2边平方,整理得
(c2-a2)x2-a2y2=a2(c2-a2).
师:非常好,若上式2边同时除以a2(a2-c2),则
这样的结构是不是非常简洁呢?接下去该如何做?
师:生17做得如何,能给出评价吗?
生18:生17做得很好,像推导椭圆方程一样,移项平方,2边可消去很多项,再移项平方,就得出了结果.
师:还有别的推导方法吗?
化简得
2边平方得
a2t-c2x2=a4,
于是
a2(x2+y2+c2)-c2x2=a4,
化简得 (c2-a2)x2-a2y2=a2(c2-a2),
即
师:生19做得非常棒,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为他的创新鼓掌.
(学生纷纷鼓掌庆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若焦点在y轴上,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
教学感悟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椭圆时曾经推导过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师相信,学生通过类比椭圆的学习可自行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因此放手让学生推导,并展示其成果.对其中不太好的做法,也是引导学生找出其闪光点,并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感到有信心和希望.对其中好的做法,加以肯定,展示其成功之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没想到教学时还有学生想到创新的做法,令师生大开眼界.教学时,教师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相互评价.
2.5 变式探究,提升能力
采用变式探究是实现探究活动的重要举措.变式探究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运用双曲线的定义和方程解题时可考虑采用变式探究,以深化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能力.
教学片断5
师:刚才学习了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现在我们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1 已知双曲线的2个焦点坐标为F1(-5,0),F2(5,0),双曲线上一点P到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8,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b2=c2-a2=9,
师:生21做得非常好,若将题目变为:在平面内,P(x,y)满足
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什么?
师:非常好,理解得很深刻.还能编写一些题目吗?
生24: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坐标为F1(0,-5),F2(0,5),双曲线上一点P到F1,F2的距离之差等于8,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生25:若点P(x,y)满足
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什么?
生26:若点P(x,y)满足
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什么?
师:非常好,刚才同学们编写的都是用定义求双曲线标准方程的问题.
教学感悟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理解知识的必要环节.教学时教师从一道简单题进行变式,让学生理解与领悟双曲线定义的不同表述,并让学生自己编题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也许学生的编题不成熟,有些是模仿的,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3 教学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学生兴趣浓厚,思维积极,课后也得到了大多数听课教师的好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笔者有如下思考:
1)这节课为什么要进行探究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呢?
从学习内容说,学生不是第1次学习圆锥曲线,前面已学习过椭圆.双曲线与椭圆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只需类比、对比即可,而类比、对比的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中经常用到.
从教学重、难点看,重点是双曲线定义及其辨析,难点是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在突出重点的过程中,与椭圆类比,先做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条件与结果.类比椭圆得出定义,用拉链动手实验,而不是电脑操作实验,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从难点的突破方面看,推导双曲线的方程与椭圆方程的推导是类似的,只不过多了绝对值,对学生来说增加了难度.从学生生源来看,学生的素质高、自主学习能力强,为实现探究性教学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合作,学生的探究工作就能做得非常好.
2)教学如何实现“探究式教学”?
实现探究式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若教学内容太难,学生无法达到的,则不能采用,如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就不能用此法.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做到“敢降”“敢放”“敢等”.“敢降”即是教师要“降低”自己的“教师身份”与学生“平起平坐”,把问题设计得平易近人,降低问题的起点,让学生参与进来;“敢放”就是教师要有收放自如的底气与能力,创设情境开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与探究,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敢等”是教师的一种气质,就是教师要有把握时机的耐心与从容,耐心地等待学生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笔者原先“不敢降”“不敢放”“不敢等”,但是有听课师生的鼓励与支持,就大胆地进行了尝试,事实上效果还是不错的.
[1] 林婷.突出主体地位 追寻高效复习[J].数学通讯,2013(3):47-51.
[2] 金明.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尽情地“说”[J].中学数学,2013(5):9-12.
[3] 何淑龙,金明.解题教学应探寻解题思路之源——从一道考题谈数列不等式的证明策略[J].中学数学研究,2013(2):34-36.
2017-02-11;
2017-03-13
2016广州市教育规划课题(1201574155);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YQJK080)
何淑龙(1976-),男,湖南祁阳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O123.1
A
1003-6407(2017)0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