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材处理研究

2017-06-11周茂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8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新课程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初中语文是一个极具个性与情感的学科。其能够凸显出老师的教学职责,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扮演教学创造者的一个身份。接下来是笔者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处理研究来进行的意见总结。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材 研究

在新课程视域下全面实施初中语文教材,不管是编写大纲、体例制度,还是文本框架、教学目标等均产生了一系列转变,使知识难度进一步减弱,并且也紧跟时代潮流,真正地重视学生体验。其在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并且,在随着新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课程逐渐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点,其不单传授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同时将语文课堂认定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舞台,一个理想飞跃的场地,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将新一步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提高其创新力与想象力,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1]

一、作品身份的转变

作家能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渴望,可以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引起具有类似情感的读者的情感共鸣,以此来陶冶读者的道德情操。对此,在体验之后,读者还是需要细细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与内心,这就是所谓的换位思考。例如:寄情于物、寄情于事、寄情于人。对此,换位思考也存在不同的切入点。第一、换种想法去尝试。例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假若将“执”变成“拉、扯、抚”等,其表现效果是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在对比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利用不一样的动词来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第二、突出悬念进行思考。例如《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望着良辰美景,诗人为什么希望这些能够快点了结?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自然可以将诗人深深的忧愁展露出来,以此能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绵绵不绝的故国之恋。第三、抓住字眼进行思考。例如《扬州慢》中“空城”,能够将诗人的情感全面涌现出来。其它例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即可逐一突破,全面理解。[2]

二、深入作品,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感

无论是哪一个作品,需要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准确理解,首先务必要将语言转换成作者建立的意象,再使自己身临其境地进行体验。例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走进去深切地想象,能够感觉在眼前出现一个画面:雨后的山林青翠干净,明亮的月光透过树叶留下斑驳的影子,使人感受到格外的清幽;就在这时,山泉水变多,流量增加,泉水从岩石上流过,就好比是悦耳的奏鸣曲一般,真正地体现出山林的幽静。只有真正地亲身体验,我们方可感受到作者们的思想,通过语言进行表达来折射出情感的妙趣。当然,若要真正地亲身体验,感同身受,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3]

1.有情感地进行阅读

利用阅读,文字可以转变为极具有情感的符号。眼与心相结合,耳与口相结合,能够更加透彻地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与写作目的,理解作者的文章结构和语言应用。在“书读千遍”之后,能够把文章中的重音、语速、停顿、语调等进行准确地把握,那么其中的寓意自然可以体现出来。文章即可活化为一个极具有情感的意境,能够让学生自然地身临其中进行感受与体验。让人物活化,动之以情,这样才可以将心比心。不过,阅读训练也是有技巧的,老师需要进行示范,且进行全程指导。例如借助录音或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大大地提高阅读效果。若要增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一般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实现,例如场景表演、阅读比赛、角色阅读等。

2.绘声绘色地表达

从本质上来看,表达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利用文字更准确、更合理地进行意境化地想象。表达能够把学生脑海中的想象利用巧妙的语言进行转述,进一步表达出来。表达是能够不断地完善,也能够利用多个角色的互补进行填充。而进一步,也能够让想象中的意境变得更加地立体、多元、完美。

3.理性研究作品,寄情于理

在杜甫的《春望》中有一句诗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此强烈的情感则是通过诗人无比热爱祖国的理性思想体现出来的。我们可以真正地参透文章的奥妙,不过,参透情感相对肤浅一些,我们必须以此来了解作者的理性,借此对作品进行一个整体性地阐释,以此实现寄情于理地转变。由此来看,老师需要让学生真正地体验文学作品,真正地身临其境进行感受,并以此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内部结构进行理解,然后再提出一些具有信息量與难度的问题,且进行研究、归纳,借此来总结出文章的思想情感特点与规律特点,从而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其中的寓意。另外,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真正地揣摩文章的寓意与语境特点,使学生在“欲言又止,欲写又停”的条件下总结出相同点,同时鼓励他们勇敢地进行表达与书写。然后,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与感悟力,指导他们利用想象进行理性地探索与学习,通过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章中的每一个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教材的实施条件下,其推行的力度也是越来越大,尤其是已经真正地渗透到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思维观念中,这是一个彻底性改革的方向,语文老师务必要积极探索,突出平衡点,研究出一个更高效、更科学的教学方式,不单重视教学实践,也强调理论完善。教师务必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文学素质,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鉴赏能力。唯有硬功夫十足,方可将教材的教育优势凸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学语言知识教材的反思与设想[J]. 顾振彪.  课程·教材·教法. 2013(01)

[2]回望六十年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轨迹[J]. 顾振彪.  语文建设. 2015(Z1)

[3]关于语文教科书的选文问题[J]. 顾振彪.  语文建设. 2014(Z1)

[4]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 李海林.  中学语文教学. 2016(02)

作者简介

周茂芽(1984-9-23),女,民族:汉,籍贯:四川省邛崃市 当前职务:初中语文教学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究与教材分析。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新课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