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欺骗研究综述:发生、发展、测量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2017-06-11海东王娟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4期

海东 王娟

[摘要]儿童欺骗是指儿童作为欺骗者企图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以至于他人产生错误的观点或行为。近三十年来,儿童欺骗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在发生发展的理论建构、测量方案的建构以及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研究不足,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究。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各流派之间的观点差异,并提出儿童欺骗研究可能的新方向,以期为国内的儿童欺骗研究及儿童教育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儿童欺骗;错误信念;心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 B8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4-012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4024

一、引言

欺骗是指欺骗者通过掌控他人得到的信息,使他人获得对现实的一种错误信念,最终达到掌控他人行为的目的[1]。欺骗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个体的生存适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儿童欺骗是指儿童作为欺骗者企图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以至于他人产生错误的观点或行为[2]。由于儿童欺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社会价值,儿童欺骗的研究一直都是心理学家们关注的重点。首先,不同于成人欺骗的复杂性,大多数儿童进行欺骗只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3]。通过对儿童欺骗发生发展的研究可以更明确地探究人类欺骗的起源[4]。其次,在社会交往中欺骗也是非常重要的行为方式之一,如善意的谎言和玩笑,对个体社会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5]。最后,儿童欺骗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会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年幼儿童最初仅通过行为的结果判断责任的大小,而当他们意识到决定自己得到奖励还是惩罚取决于自己的意图而非行为的结果时[6],他们在考虑行为结果的基础上也会考虑行为的意图,这也就是儿童的社会道德从“道德实在论”的判断标准向“道德相对论”的判断标准转变的过程。可以说,儿童欺骗的发展进程就是儿童社会化、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的过程[7]。

近三十年,儿童欺骗受到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在儿童欺骗发生、发展的理论建构、儿童欺骗测量方案的提出与改进以及对儿童欺骗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探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成果的发表集中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到的关于儿童欺骗的中文研究只有23篇。因此,本研究在详细阅读和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儿童欺骗未来研究可能的新方向,以期为国内儿童欺骗研究及儿童教育提供参考。

二、儿童欺骗的发生与发展

儿童欺骗发生的观点主要有先天论、早期论和晚期论。先天论认为儿童天生就能进行欺骗,任何年龄阶段的个体包括婴儿在内都自动拥有一些关于他人心理的前理解能力[8]。一些动物习性学家研究发现,动物有时也能进行欺骗,为先天论的这一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早期论认为儿童在2-3岁时拥有心理的似理论理解,也就拥有了欺骗的能力。儿童在2岁时就能成功的区分真实和伪装、能从事交流活动、能有效地应用各种心理状态的术语和概念等,这验证了早期论的观点。此外,2-3岁的儿童除了能意识到影响物体感知能力的条件外,还会花费精力去注意那些不久后可能会消失在眼前的事物等,这更进一步证实年幼儿童存在早期心理的理论[9]。晚期论则认为,4岁以后的儿童才能够真正获得对信念的信念,才能进行欺骗。只有当儿童能区分涉及外界事实状态的一级知识和其所假设的元表征之间的差别时,他们才能运用心理概念并借助简明扼要的意图状态语言进行交流[10]。而4岁以下的兒童还不能做到这一点。

在儿童欺骗的发展理论中,Leekam的“欺骗三水平说”和Polak与Harris的“欺骗三阶段说”比较有代表性。Leekam认为,儿童欺骗存在操纵行为、操纵信念和操纵关于意图的信念三个水平。其中,操纵行为是指儿童试图通过陈述他们知道或相信是虚假的某事来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操纵信念是指儿童试图通过影响他人对自己谎话的信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虚假陈述只是为了掩盖真相,他们已经知道别人可能把自己的话当成是谎言,也可能把自己的话当成是真话;而操纵关于意图的信念的儿童试图通过虚假陈述影响被欺骗者对于自己意图的信念,他們已经认识到他人接受的除了内容外,还有自己的意图和信念,也知道让他人相信自己的话是真实的很重要,让他人相信自己是诚实的更重要[11]。Polak与Harris认为欺骗在学前阶段是一种正处于发展中的技巧,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3岁以前,这一阶段的儿童还无法做到理解错误信念,欺骗也只是否认行为结果而已;第二阶段为3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很好的理解错误信念,也能够出示操纵信念为基础的欺骗方式;第三阶段一般在5、6岁以后,通常是以儿童开始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作为起始标志,此时的儿童不仅拥有高超的欺骗技巧,也能够假装无知进行欺骗[12]。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刘秀丽对儿童欺骗的阶段性发展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她认为儿童欺骗至少存在三个发展阶段,即行为主义水平的欺骗阶段、一级信念的心理主义水平的欺骗阶段和二级信念的心理主义水平的欺骗阶段[13]。处于行为主义水平的儿童欺骗仅仅是为了避免消极的后果,他们进行欺骗的目的只是为了影响他人的行为而非他人的信念;而处于心理主义水平的儿童欺骗则是想要通过影响他人的信念来达到让他人错误的相信某事的目的。

由此可见,儿童欺骗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能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欺骗具有不同的特征。对比儿童欺骗的发生观点与发展观点可以发现,先天论、早期论以及晚期论所认为的儿童欺骗分别对应着儿童欺骗三水平说的操纵行为、操纵信念以及操纵关于意图的信念。先天论与操纵行为水平的欺骗中儿童都只是简单陈述虚假的内容,不涉及信念与意图;早期论与操纵信念水平的欺骗中儿童已经能够开始理解错误信念了;晚期论和操纵关于意图的信念水平的欺骗中儿童不仅能够理解错误信念,还能够理解意图在欺骗中的作用。因此,儿童欺骗的发生与发展应当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作为一种社会认知能力,儿童欺骗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受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言语交流能力以及意图理解能力三种能力的影响[14]。当儿童的社会认知技能发展成熟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欺骗就会出现,而在此之前由于年龄、社会经历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儿童的能力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儿童欺骗的表现水平出现较大差异,进而导致各个理论流派之间的观点对立。

三、儿童欺骗的测量方案

皮亚杰是最早对儿童的欺骗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7岁以前的儿童在进行欺骗判断时不会考虑动机,他们会把所有与事实不符的表述都当成是谎言[15]。但皮亚杰得出该结论的研究方案最初是用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因此,他的结论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Wimmer等人在严格控制的实验中对皮亚杰的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当说谎者的动机很明确时,儿童也会考虑动机,皮亚杰的结论只能算是对了一半[16]。在此之后,心理学研究者们设计了众多以研究欺骗为根本目的的研究方案来对儿童欺骗进行全面的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一)“抵制诱惑情境”研究方案[17]

Lewis等人最初是让儿童进入放有玩具的房间,并告诉儿童当实验者不在房间内时不能偷看玩具。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方案测试的是谎言而非欺骗,并且儿童说谎也可能是因为忘记自己曾经偷看过。于是,Lewis等人在此基础设计了两个新方案。在方案1中,研究者把玩具放在儿童面前,并告诉第1组的儿童当实验者不在时不准偷摸玩具,对第2组的儿童不作任何要求。在方案2中,研究者向儿童出示了1个盒子,并告诉第1组的儿童当实验者不在时不准偷看盒子里面有什么,对第2组的儿童不作任何要求。

(二)“藏与找”研究方案

Lafernieer设计的“藏与找”任务是先给儿童1个玩具熊,让儿童把玩具熊藏起来,并要求儿童在被问玩具熊藏在哪里时欺骗询问的人[18]。但这一任务的情境不够自然,对年幼儿童而言游戏设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于是,Hala和Chandler等人对“藏与找”任务做了改进,在新的实验方案中,实验者以游戏的形式向儿童出示3个容器,并告诉儿童,当坏人不在时,木偶把一些财宝藏在了某個容器中,但是木偶在离开的时候不小心留下了一行带有墨汁的脚印,这会告诉其他人财宝的隐藏地点,儿童要做的是帮助木偶把财宝更好的藏起来[19]。

(三)“选玩具”研究方案[20]

Peskin认为在自然情境中测试儿童隐藏自己意图的能力效果最好。因此,他设计的研究方案非常贴近儿童实际生活。在他的研究方案中,儿童有2个木偶伙伴,一个自私自利,总是抢儿童喜欢的东西;一个为人着想,即使自己吃亏也不抢儿童喜欢的东西。实验中为儿童准备了4根木棍,其中只有一根是完好并且儿童非常想要这根木棍,但是儿童必须在木偶选择木棍之后才可以选择,本方案试图考察儿童是否会因为自己想要完好的木棍而欺骗自私自利的木偶,并对为人着想的木偶说真话。

这三个研究方案分别测量的是操纵行为、操纵信念以及操纵关于意图信息水平的欺骗,都是儿童欺骗的某一水平阶段,其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儿童欺骗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这些方案存在些许不足。首先,“抵制诱惑情境”研究方案通过询问否认自己偷看过盒子的儿童是否知道盒子里面放的是什么,来保证自己最终测得的是欺骗而非说谎,但这里的儿童欺骗并不带有目的性,儿童说出了盒子里面放的是什么可能只是觉得说真话和说假话并没有区别,如果附加上一定的奖励或惩罚措施可能会保证儿童有进行欺骗的目的。其次,“藏与找”研究方案中儿童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让坏人错误的认为财宝在另一个容器中或不在真正的那个容器中,但是这需要相当完善的欺骗技巧,而欺骗技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的欺骗技巧程度的高低可能會对儿童的任务表现产生影响。最后,“选玩具”研究方案用贴近实际生活的研究设计很好测得了儿童意图对欺骗的影响,但是方案中儿童的意图都是从自身出发的,都是自私的,而事实上儿童欺骗除了自私的意图外还有从亲社会的意图,如善意的谎言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为对方着想而进行欺骗。

四、儿童欺骗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心理理论指的是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信念、愿望、意图等的认知,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21]。由于欺骗来源于欺骗者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因此,有些心理学研究者推测欺骗和心理理论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也有研究者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二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自此,欺骗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成为发展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关于欺骗与心理理论的关系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Sobian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只有拥有心理理论的儿童才能进行欺骗。Sobian等人在研究儿童心理理论和早期欺骗时发现,4岁以前的儿童能根据所获得的提示进行欺骗,只不过他们几乎不会考虑到要影响他人的信念,4岁以后的儿童能根据角色要求的不同进行有区分性的欺骗[22]。在此基础上,Leekam研究证实,儿童说谎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对他人信念理解的增长[23]。因此,他们总结认为,儿童只有在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之后,即获得一种完整的心理理论之后,才能够进行欺骗。与之相反,以Chandler等人为代表的第二种观点对此持否定观点,他们认为儿童欺骗与心理理论无关。首先,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直接证明儿童欺骗与心理理论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此外,Chandler在对儿童欺骗进行研究时发现,儿童在2岁时就已经学会了如何进行策略性欺骗,在3岁时不仅能够做到熟练的保密,还能隐藏自己那些不受他人欢迎的行为[24]。正是因为Chandler等人发现4岁以前的儿童就能够欺骗,所以才否认Sobian等人只有拥有心理理论的儿童才能进行欺骗的观点。对于Chandler等人的反驳,Sobian解释道,2-3岁的年幼儿童虽然能够欺骗,但他们此时的欺骗只是功能主义或行为主义水平上的欺骗,欺骗的手段很简单,只有否认事实、说谎等。事实上,儿童4岁以后才能够出现真正的、心理主义水平的、涉及到信念和意图的欺骗。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意识到,在解决心理理论任务时,不仅要把问题表征为一种一级心理状态,还必须表征为一种二级心理状态或内嵌心理状态,甚至是表征为一种三级心理状态。因此,他们认为,儿童欺骗会随着心理理论水平的提高而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由于心理理论的局限,4岁以前的儿童即使能够表现出欺骗行为也常常是失败的;随着心理理论的发展和自身经验的增加,4-7岁的儿童不仅可以操纵他人的信念,还能够使用创造性的谎言进行欺骗,儿童欺骗行为的表现及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此后,随着心理理论的持续发展以及道德和环境的影响,7岁以后儿童的欺骗行为开始具有道德判断性质,会逐渐地发展成与成人欺骗相类似的欺骗[25]。因此,我们认为儿童欺骗与心理理论存在一定的相关,不是Sobian等人所认为的因果关系,也不是Chandler等人所认为的完全无关。虽有研究表明,只有正确的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以及清楚的理解自己与对方的心理状态差距,儿童才能够有效的误导对方、成功的进行欺骗[26]。但这只能够说明欺骗与心理理论在二级信念上相关[27],并不能说明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儿童欺骗与心理理论同属于社会认知能力,都是基于错误信念的理解,二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在理解错误信念之后儿童欺骗与心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存在很大的区别。儿童在获得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后,心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Perner 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是从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Chandler 等人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是由复制式心理理论发展到解释性心理理论;Wellman 等人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由仅包括信念和欲望发展到还包括具有稳定性的人格特质[28]。而儿童欺骗,一般认为,儿童只有在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之后,才能够进行欺骗[29]。之后的儿童欺骗由于道德和环境的影响,开始具有道德判断性质,会逐渐地发展成与成人欺骗相类似的欺骗。因此,我们推测认为错误信念理解在儿童欺骗与心理理论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效应,即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通过错误信念间接的影响儿童欺骗的表现。

五、研究展望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第三个研究浪潮“心理理论”出现以后,发展心理学家们开始站在社会心理能力获得的角度重新审视儿童欺骗[30], 而不是仅仅只站在道德或行为问题的角度。心理学者们把欺骗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能力,从其概念界定、社会认知条件以及发生发展阶段和水平,整体的探讨儿童欺骗,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在儿童欺骗的影响因素中,大部分心理学研究者只关注年龄及情境因素,如丁晓攀等人通过猜硬币实验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欺骗行为的发生率会降低[31]。Jensen和Graziano研究发现,儿童的欺骗行为会随着外部情境尤其是情境压力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当成人没有明确告知欺骗是不对时,儿童会尝试欺骗;当发现进行欺骗会获得更多的奖励时,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欺骗行为[32]。但除此之外,诸如性別因素、文化因素、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等因素却很少有人进行研究。

第二,虽然目前的心理学界对心理理论与欺骗的关系研究还没有定论,但大多数心理学研究者都认为欺骗与心理理论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并且部分心理学研究者正试图将儿童欺骗研究与心理理论研究相结合,以达到在日常生活中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目的[33]。然而,除了心理理论之外,欺骗与其他心理能力如认知能力等存在怎样的关系也需进一步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国内外心理学者对儿童欺骗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与争议,并且这些分歧与争议都有合理之处。但欺骗是否存在机理或内在机制,如果存在,这些机理或内在机制又是如何的,这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第三,在当前的儿童欺骗研究中,研究对象大多是正常儿童,很少有研究者采纳特殊儿童为被试。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障碍,其欺骗的发展水平可能会滞后于正常儿童,比如聋童,由于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会言语交流,聋童心理理论以及社会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理论水平要远远低于正常儿童。而已有研究显示,欺骗与心理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我们推测聋童欺骗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其心理理论的提高,但这仍需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与研究。除此之外,对于聋童的欺骗能力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还需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成人对儿童欺骗的态度常常是否定的,一旦儿童出现了欺骗行为,家长和老师就会采取严厉的手段对儿童进行批评教育,试图杜绝欺骗行为的再度发生。然而,这样的做法对兒童来说未必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儿童的正常发展。通过研究可以帮助家长与老师正确的认识儿童欺骗,当儿童出现欺骗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当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儿童欺骗,立足于控制儿童欺骗的产生环境,给予儿童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34]。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当以身作则,给儿童树立正面的榜样,在家庭与学校中建立和谐、民主、愉悦的氛围,让儿童敢于将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诚实的告诉家长和老师,减少欺骗行为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13]刘秀丽,张娜从心理理论视角诠释儿童的欺骗[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46-250

[2]Sodia,BThe development of deception in young children[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1(9): 173-18

[3]DePaulo,BM,Lindsay,JJ,Malone,BE,Muhlenbruck,L,Charlton,K,&Cooper,HCues to decep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129 (1):74-118

[4]Hyman,RThe psychology of deception[J]. Annual Rewiew of Psychology, 1989(40): 133-154

[5][18]Lewis,M,Sullivan,MW&Stanger, CDeception in 3yearold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9(25): 439-443

[6]Feinfield,KA,Lee,PP,Flavell,ER,Green,FL,&Flavell,JH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intention[J].Cognitive Development,1999,14(1):463-486

[7]Bussey,K&Bandura,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4):676-713

[8][19]Chandler,M J,Fritz,AS&Hala,SSmall scale deceit:Deception as a marker of 2,3,and 4yearolds early theories of mind[J]. Child Development, 1989( 60): 1263-1277

[9]刘秀丽,车文博西方关于欺骗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 2005, 28(1):122-124

[10]Ruffman,T,Olson,DR,Ash,T&Keenan,TThe ABCs of deception: do young children understand deception the same way as adult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3(29): 74-87

[11][23]Leekam,SRBelieving and deceiving:steps to be a good liar[J].Hillsdale,NJ:Erlbaum, 1992:47-62

[12]Polak,A,Harris,PLDeception by young children following noncomplianc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9, 35(2): 561-568

[14]劉秀丽,车文博学前儿童欺骗的阶段性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340-1345

[15]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栓,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99-102

[16]Perner,J,Leekam,SR& Wimmer,HThreeyearoldsdfficulty with false belief: The case for a conceptual deficit[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7(5): 125-137

[17]Lewis,M,Stanger,C&Sullivan,MWDeception in 3yearold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9(25): 439-443

[20]Peskin,JRuse and Representations on Childrens Ability to Conceal Informatio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2(28): 84-89

[21]Happe,FG,Winner,E,Brownell,HThe getting of wisdom: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34): 358-362

[22]Sodian,B,Schneider,WChilderns understanding of cognitive cuing:How to manipulate cues to fool a competitor[J].Child Development,1990(61): 697 -704

[24]Chandler,MJ,AfifiOn marking a virtue out of telling lies(TruthTelling,Lying and SelfDeception)[J].Social Research,1996(63):731-763

[25]陳静欣,苏彦捷儿童欺骗行为的发展[J].教育探索, 2005(10):89-90

[26]徐芬,包雪华儿童 “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6(2):54-57,65

[27]Him Cheung,TikSze Carrey Siu,Lan ChenThe roles of liar intention,lie content,and theory of mind in childrens evaluation of l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5:1-13

[28]王美芳,陈会昌错误信念理解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 , 17(2):45-49

[29]Moore C,Frge D Eds Childrens theories of mind[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1

[30]刘秀丽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及欺骗发展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21(4):13-18

[31]丁晓攀欺骗行为的发展及其社会认知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2]史冰,苏彦捷儿童欺骗的情境依赖[J].心理科學,2005,28(4):816-819

[33]Newton P, Reddy V, Bull R Childrens everyday deception and performance on falsebelief tasks[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18):297-317

[34]吕芳,陆玲,刘云艳儿童心理理论中有关儿童欺骗的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15(5):27-29

Abstract: Childrens deception means that children attempt to cultivate the false belief of other person, so that others may have wrong ideas or actions.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occurrence, development, measur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oryofmind,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which demanded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for the researchers.The study summarizes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combs the opposition disputes between various theories, put forward our views and analysis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of children decep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children deception and children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childrens deception; false belief; theoryofmind

(責任编辑:平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