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2017-06-11黄佳彤卜凡

知与行 2017年9期
关键词: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黄佳彤 卜凡

[摘要]近年来,文化自信被作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新话语,受到了学界的一致关注。文化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它来自人类的实践生活,是人类生活的观念表达和精神体现,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积极认同与价值肯定。文化自信彰显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时代性品格,其中既包含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特征,又具有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特质。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基础前提、不竭动力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发展。文化自信的提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方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展现了我国文化的魅力与活力,彰显了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0;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9-0064-0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将其作为第四个自信充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在其从实践、历史等维度和逻辑对文化自信内涵的阐述中,可知对文化问题以及当代我国文化特性的探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与文化自信的概念及本质

在当下,我们所倡导的文化与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而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出发的。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关乎人的生产与生活,而人类的生活实践呈现为一定的生活方式与观念系统,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具体表现即是文化。“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及其劳动实践出发,阐明了文化由以生发的内在根据,确认了人们的观念文化不过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观念表达和精神体现。”[2]文化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更可以影响制度、科技和经济的创造和发展。作为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系统,文化涵盖了存在于人类一切实践活动之中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世界的把握和掌控,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记录了人类生产生活和精神发展的轨迹,对于社会国家整体而言,文化承担着国家、民族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文化本身處于不断发展和生成过程之中,它并不是固定、僵化、一成不变的,而在不同的地域、时代以及不同的人群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都来自于特定人群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其独特的社会实践,代表着该时代和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观念。因而在文化的本质之中蕴含着历史性与现实性,它们决定了文化本身与时俱进的基本属性,也展现出了文化不断更迭和发展的生成性。对于一个处于不断生成和发展状态中的民族而言,文化自信彰显着人们对于自身传统精神和未来前进方向正确性的坚定信念。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包含着人们对于自身国家、民族文化的内容和价值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认识,它要求人们结合以往的历史传统与当下的社会形势和现实,以理性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自觉意识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进而,文化自信体现了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积极认同与价值肯定。文化自信意味着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自身所处的时代、社会、国家的文化的积极认同,体现了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自信,也表明了主体与客体间的良性互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当今,传承了中华民族血脉的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指导下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积极探索,以及与外来文化中先进成果的碰撞和融合,一起构成了当代社会中的中国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坚信我们已有并不断生成和发展中的文化,可以解决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以完全适用并促进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二、当代中国文化的时代品格

文化无法脱离时代而存在,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即是把握文化的时代性品格。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文化对时代品格的有力彰显,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时代性通常与现实性、历史性相联系,这也决定了理论和思想不斷发展的开放性和超越性。当代中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领域,其时代性品格既是文化自信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要求、世界形势及社会现实中考察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机理;同时,注意到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不断生成性,以及文化发展自身的超越性和创新性特征。

(一)当代中国文化应涵盖与时俱进、“与势俱新”兼容并蓄的品性

一种先进的文化既需要有传承,又需要有发扬。传承的是传统,是在历史上走过的路,是对以往的总结。对我国而言,这种传统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发展的精华,也包括了党和人民在过去奋斗和探索中遭受的挫折、经历的辉煌以及收获的革命总结、发展经验,而发扬的是对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的吸收,兼收并蓄、去粗取精。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当代文化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儒家文化为内核,是一个多种文化兼容并包的实体集合,它从思想、文字和语言出发,逐渐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更包含了丰富的爱国情怀、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宝贵的精神资源。近年来,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正处于不断升温的态势,这反映了民族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极大活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与国情、民心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元素,中国传统文化让人们对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了亲切感和认同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民众的精神在灵魂上融为一体的“适应剂”和“融合剂”。

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封建社会,而今我们已然走向了现代社会,其文明几经更迭,从农业到工业,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社会形态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当代中国而言,更多历史性、现实性的文化内容正在不断被充实进来。我国现代史中恢宏磅礴的红色记忆,如今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共产党人从艰辛的斗争中走来,凝练出了一系列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智慧,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奋斗实践中,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获得了彻底的解放,也获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和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走向了民主和富裕的新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结合时代创新发展的文化精神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已日渐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和发展的带头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时代发展的驱动下,永不停歇地创造和实践推动着祖国复兴的伟大事业,开辟了我国文化的新篇章。

此外,尽管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和国际接轨,然而我们的文化也并非是舶来的文化和全盘西化的产物。近代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其中既包括“本土文化中心论”“中体西用论”等,也在改革开放之后学习了外国在各个领域所累积的先进经验,将其中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部分积极运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中,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今对于当下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考察,必须着眼于现如今全球化的新形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化面临着来自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现如今的部分当代中国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是不同的思维在全新的世界形势中碰撞、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不是在肤浅的层面上追捧“洋节”“西餐”,也不是要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直接混合和对接,而是要达到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完成了视域的融合。

(二)当代的中国文化应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的特质

开放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开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时都必须注重的部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内在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都无法脱离世界整体而存在,都需要在全新的世界大背景下尋求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要实现文化自信,必须重视对思想的更新,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文化环境,对原有的思想文化进行重新构建和清理,致力于用不断发展的新文化来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积极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积极的开放性是任何一种先进的文化都必须具备的特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优势,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但我们所谈的对传统文化的自我坚持和肯定,无法脱离开放性原则而存在,否则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封闭、僵化的固守,认为自己的文化“尽善尽美”,这会产生一种保守性、封闭性的倾向,不仅会阻碍文化发展中创造性的实现,而且会导致文化侵略等现象的产生,让文化本身从开放走向僵死,从积极走向消极。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开放性同样是中国文化吸收先进文化、实现自身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秉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中国特色”,并不是彻底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在全新时代背景,构建一个完整的时代语境,完成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诠释与交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必须要注意到文化的开放性与超越性,认识到文化在吸取和碰撞中是不斷生长的“活的过程”。

文化发展的创造性也主要是从时代性出发而展开的。习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4]。不论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由于其发端与形成的时代、社会背景与当下的中国社会不同,当其被置于当今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被应用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时,必须进行适当的创造性转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并不是单纯的照搬与简单移植,而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达到的真正融合,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理与我国各个领域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此,这一过程并不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直接混合和对接,而是把其中各自生成和应用于西方社会、封建时代的东西剔除,把其中超越时代的精神进行解放和融合,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实现国家的进步和腾飞。

三、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在我国当今社会发展中不仅本身处于基础性地位,而文化中所蕴含的时代性品格,更昭示了新时期文化建构与进步的内在动力与未来指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所必需的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谈到的:“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三个自信的根基和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在道路问题上,历史的发展体现为特殊经验和人类基本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人类的基本经验是靠文化来延续,并在历史中保留的。当我们在文化视野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进行历史回溯,不难发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来自于我国长久以来的人民意愿和历史选择。在道路问题上,文化验证了革命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选择的重要性,道路的选择也成为我国文化实力的有力彰显。在特定的历史时刻,中国人民从众多意识形态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不仅在当时使我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并使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结合时代特点和我国国情开拓创新,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无数辉煌的成就。这一过程既凸显了中华民族传承了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也有赖于党领导人民在伟大征程中探索,才能取得辉煌的经验和成果,这是历史和现实为这一道路正确性留下的印记。蓬勃发展的文化使我们的道路拥有了时代性特质,成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科学道路,更成为国家软实力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集中体现。文化成为道路选择和不断发展的根基、柱石与动力。

理论本身即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它既是对实践的概括,也是对实践的凝练和总结。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的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旨归,也是理论自信的力量之源。包含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在各时期的不同体现。这一系列理论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基本原则,是针对我国现实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量体裁衣”,体现了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时代性维度。这种“中国特色”来自于中国文化积淀与现实的变革,创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话语、中国思维,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鲜活的形象与时代化发展的全新图景。制度是内在文化的外在表现,文化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同时作为社会价值的风向标也指导着实践活动。因而在实质上,文化决定了制度的思想基础、运行方式以及实施的基本条件,任何一种制度都无法脱离其产生的文化环境而存在,因此我国制度的建设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同时,对我国而言,文化的历史现实性和时代性为制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进一步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使它们形成内外协同作用的合力,成了一种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构成了制度本身强大的精神之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当代中国经济与政治实践的现实体现,如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根基牢不可分,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爱民、重民、恤民理念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结合的现实体现。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制度的建设过程既是治国安民的政治实践,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弘扬。

四、结语

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提出,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首先,文化自信的提出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体系内涵,将文化强国的理念深入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践行的各个领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文化自信为在时代潮流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提供了力量之源。其次,將文化自信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底蕴和根源,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重新将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国际形势相融合,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彰显了我国文化的魅力与活力,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展示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舞台。最后,文化自信彰显了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我们的文化自信反映了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的坚持,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反映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反映了对党和人民未来前进提供思想基础的决心,反映了“不忘初心”的坚强意志品质。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石,它的现实性与时代性所带来的开放、创新维度,也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新时期新发展的方向和历史性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3).

[2]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6]康渝生.文化自信:构建民族复兴大业的动力源[J].奋斗,2016,(8).

[7]丁立群.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路径[J].哲学动态,2016,(6).

[8]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诗词的时代性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