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讲评课中的应用
2017-06-11刘登海
刘登海
【摘要】试卷(练习)讲评课是高三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矫正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运用思维导图是增强高三地理讲评课有效性的方式之一。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谈论了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讲评课中的应用模式。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三地理;讲评课
【基金项目】三明市级立项课题《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JYKT-15057)论文。
高三地理讲评课,能调整、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生已学习过的地理知识进行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是一种特殊的复习形式。一节好的讲评课能发现和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和技巧,促使高考地理复习向纵深方向发展。讲评课的有效性将直接促进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其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运用思维导图是增强地理讲评课有效性的方式之一。思维导图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学者托尼·巴赞最早提出。所谓思维导图,就是把知识连成线、结成网,使记忆图像化,思维可视化,知识结构化,目标明确化。思维导图由标有关键词的中心图和分支构成,以发散的图形和其上的关键词或图标来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是一种高效的图式思维工具。依据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可视化等特点,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地理讲评课的有效性。
在高三地理讲评课中,笔者通过实践,探索思维导图的运用模式如下。
一、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求。它能有效避免备课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运用思维导图是实现有效备课的重要途径。高三地理试题一般以高中地理必修主干知识为基础,以地理图像为载体,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在备课中,教师认真钻研试题,领悟命题思路,以考点核心内容为中心主题,运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和整理,以点带面,帮助学生理清地理主干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或运用思维导图演绎推理过程,在推理中帮助学生不断地发现图文材料中显性的地理信息,挖掘隐性的地理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地理规律、原理和方法,搭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提高学生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思维导图备课可以有效解决讲评课中“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二、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答题模式,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为了减轻高三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在试题的讲评过程中要对常见的地理问题进行归类,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相应的答题模式,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解答一个问题,找到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2014年全国Ⅱ卷第36题1小题中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当讲评到这题时,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并绘出“沼泽成因”这类问题的思维导图母版,最后学生就可以在新情境中,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分析并得出答案。
在高三很多的试题讲评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建模,通过解答某一题来解决这一类问题,从而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高考地理考纲要求的四大能力
依据考試大纲,高考地理考核的能力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全国卷非常重视对这四大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把对学生四大能力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平常的教学中。在对试题的讲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疏理主干知识或思维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四大地理能力。
例如,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有关知识答题。对比图中纽约、兰辛、得梅因三地同一时间的温度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等温线的判读及影响气温因素的分析”这一高频考点。讲评时,学生分析解题思路:首先根据等温线图得出同一时间(冬季)三地气温由高到低分别是纽约、兰辛、得梅因,接着回顾已构建的“影响气温因素”的思维导图分析母版,从纬度、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等方面逐一地从图中寻找相关信息或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分析。但部分学生因为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并不能完整地分析到位。最后在笔者的引导、同学们的共同参与下,完成了分析过程,具体如下:第一,从图中可知三地的纬度差异不大;第二,从等高线图中读出纽约地处沿海,海拔最低,从海陆位置看,冬季沿海的纽约气温要高于同纬度内陆地区;第三,从大气环流角度看,结合美国的气候知识,此时来自高纬冬季风影响该区域,结合等高线图,纽约西北有山地阻挡,受冬季风的降温影响小,而兰辛、得梅因无地形阻挡,降温幅度较大;第四,从洋流来看,结合洋流知识,纽约以东海域有暖流,对纽约有一定的增温作用;第五,从下垫面状况来看,图中显示兰辛地处五大湖南岸,故冬季气温较得梅因要温暖。
通过以上案例可发现,运用思维导图建模,不仅明确了分析思路,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繁杂的图文材料中提取对解题有帮助的信息。通过探讨、分析,学生可以不断地提高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表述能力。笔者相信,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知识的缺漏会越来越少,地理学科素养可以不断地得到提升。这与全国高考中地理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要求相符。
四、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缺陷、突破思维障碍
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发展关键是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教师更多充当的是‘导的角色”。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传统的讲评课,教师一味地讲知识,讲方法,讲注意事项。结果,学生依然一错再错。因为缺少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不知道学生究竟为何做错,没有找到学生的症结所在,不能有效排除思维障碍,使得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始终无法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评课中也要大胆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暴露自己的思路,特别是错误的思路,教师要做的则是聆听和诊断。
例如:(2016年福建省质检)水培蔬菜是指大部分根系生长在营养液中,通过营养液提供养分、水分等进行栽培的蔬菜,其生产管理主要是对营养液加液时间和次数进行调节。图示意某管道式水培蔬菜种植。读图完成下题。
试题:正常年份6月中下旬,下列城市中蔬菜生长旺盛期加液次数最少的是( )
A.天津 B.合肥 C.西安 D.广州
本题错误率很高,很多同学误选D。讲评时,其中一位误选D的同学的思路是这样的:看到题中“正常年份6月中下旬”想到了锋面雨带推移到江淮地区,北方地区雨季未开始,降水少,需水量大,需要的加液次数多,先排除A和C,再根据我国降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减少,广州降水多于合肥,需加液量次数更少,故选D。又有一位选B(正确选项)的同学的思路是:看到题中“正常年份6月中下旬”想到了这是江淮地区梅雨发生的时间,而合肥恰处在这个区域,此时降水较多,根据材料中“通过营养液提供水分等进行栽培的蔬菜”,所以需要补充的水分量少,加液次数少。
在听完两位同学的思路后,发现虽然一对一错,但其实他们的思维过程是差不多的,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找到了症结所在,接着引导:影响蔬菜生长的气候因子包括光照、热量、水分等。6月,我国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故四个城市气温差别不大;再看图,我们可以发现水培蔬菜的根系都在营养液中,只留一个蔬菜径大小的口子与外界相通,而仅靠这个小口能接受降水吗? (不行) 也就是说蔬菜的生长与四地降水多少关系不大。两位同学都想到了水分影响却忽略了光照影响……四地光照差异与蔬菜对营养液(养分)需求量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当光照强时,蔬菜生长快,需要养分量多,加液次数多;反之,加液次数少。最后师生共同理顺该题思路,绘制思维导图如下:
以上案例,两位学生的症结都一样,考虑问题并不全面,夸大了降水对蔬菜生长的影响而忽略了光照对水培蔬菜的影响。选D项的同学相对于选B项的同学又多暴露了一个问题,把“我国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这一规律运用到“正常年份6月中下旬”这个时间点,反映出该生审题不认真,基础不扎实。如果用传统方式,教师无法发现这些问题。所以,教师要尝试着多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聆听学生说、观察学生做,才能发现教学中的盲区——原来学生是这么想的或者学生虽然“对了”但非“会了”。若师生在其中能借助思维导图表达思维过程,让思维可视化,则有利于发现学生的认知误区,突破思维障碍,从而增强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傅聲晔.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3]李亚倩.试卷讲评“七重”助力地理高考[J].学周刊,2015(1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