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相关问题分析

2017-06-11童玲

教育界·上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兴趣

童玲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众多研究者和教师也对该教学方式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想法。文章从三大方面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和相关教学经验,以期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厌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以学生为基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模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学习时间,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结合学生特点,合理分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集体才是教育的真正工具。”很多著名教育专家的教育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的教授更多地来源于其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同龄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为了摈弃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绝对论”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和积极的探究者,从而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合作性,切实达到“1+1﹥2”的效果。

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步是合理分组,其中,“合理”尤为关键。小学生在性格、爱好、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性。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在分组时没有综合地考虑这些因素,而是为了方便,按照座位随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于没有切实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很容易造成一些小组讨论热烈而一些小组讨论效率低甚至抵触讨论等情况,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教学效果更糟。因此,小组分组应强调“求同存异”,即小组之间应该“求同”,而小组成员之间要求“存异”。所谓小组之间的“求同”,是指每个小组之间的实力要差不多,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学习的正常进行;小组成员之间要求“互异”,即成员的搭配要有层次感,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为避免小组合作出现优秀生成为讨论的“独场秀”而学困生走过场的情况,教师在进行分组后,在学生正式讨论前要向学生讲明白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方法,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以切实做到“人人参与”。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表内乘法”教学为例,很多学生之前已经在家长的辅导下会背诵一些简单的算式,因此笔者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将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按照4-6人分为一组,先让学生共同回忆并整理所学过的乘法口诀:“同学们首先想一想自己都学过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哪句?都在纸上列出来,看看谁学得多,学得好。”小学生都有好胜心理,如此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通过让学生自主分析整理学过的乘法口诀表,更进一步理解其中的一些规律。然后,再以相互背诵的形式,让小组内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学习,并互相监督将乘法口诀写在卡片上,进行班级展览。最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部分小组成员向大家交流小诀窍和心得。如此,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大大提升了乘法口诀的理解能力,小组成员在互相合作中获得知识技能与学习能力的双重提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内容枯燥乏味,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好玩心较重,面对单调的数字与运算符号经常容易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小学生年纪幼小,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這种好奇心理创设良好的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探究的状态。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同样也需要创设情境以达到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热情的目的,以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从而达到认知与情感统一的过程。此过程不但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集体荣誉观和合作意识形成的过程,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奖励,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参与度的提升。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三角形”这一单元中,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图形的拼组四小节,属于几何和图形领域,内容较为枯燥,却是教学重难点。在教授第一小节“三角形的特性”时,笔者先创设了一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状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知道的三角形物品,然后由小组长进行班级展览。如此既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对“三角形”这一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这之后笔者再创设一个情境:一起合作用三角形来建造房子。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小木棒发给学生后,所有学生都兴趣激昂,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尤为活跃。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毕竟年纪较小,自主探究能力也较弱,因此,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切忌完全置身事外。此外,在学生完成好“建造房子”这一环节后,笔者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有效评价,并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表扬,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以自行车的支架为例指出:“三角形的东西比较牢固,三角形不易变形,除了自行车的支架以外,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物品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呢?”通过如此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去探究生活中所蕴含的更多的数学原理和问题,从而将三角形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问题中,方便了学生对三角形内容的掌握,且印象深刻,知识掌握程度十分牢固。

三、把握时机,指导合作灵活化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但并非合作次数越多越好。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一有问题就让学生合作讨论,短短四十分钟的课时学生合作讨论次数高达七八次,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长此以往还有可能造成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厌倦。其实就笔者结合实践经验看,小学数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中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并不是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既要考虑学生的数学认知,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切忌盲目地开展。只有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能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综合把握:①学生个人思考无法完成时;②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③解答开放性问题时;④需要几人活动游戏时;⑤教学内容是重点、难点时。

如,一年级上有一些开放性练习题“□+□=10”“8-□=□”等,这些题目答案多样且解题思路众多,很多学生都能又快又好地独立写出若干个答案。通过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几乎都可以从同组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另外的答案。同时,学生很快在小组讨论中发现如果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规律,很容易就能说出所学范围内的所有答案,如此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寻找规律、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很好地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教学效果良好。

又如,“圆锥的体积公式”堪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很多小学生因个人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有限,很难记住该推导公式。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圆锥体积的推导运算过程。教学时笔者先抛出问题:“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先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有学生很快答出圆柱,教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讨论:“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拿出材料袋一一进行操作,包括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等。同学们经过观察、比较、分析,顺利發现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如此,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对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善于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目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误区,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万能的。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更大作用和效果,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纪振辉.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224-225.

[2]陆爱红.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初探[J].学周刊,2013(04):46.

[3]袁兵叶.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J].新教育时代,2015(14):271.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兴趣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