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角度谈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2017-06-11陈艺虹

教育界·上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导学案培养

陈艺虹

【摘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导学案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是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有效载体。以培养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导学案编写和使用的基本原则,是提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导学案;培养

一、关于史料实证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史料,什么是史料实证。

史料就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现行的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资源做了这样的界定:“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定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从历史教育的目的来看,史料实证素养更强调过程性知识的引导,它是进一步养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及历史反思素养的基础。史料实证素养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是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养成的基本素养。

高中阶段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应关注以下方面:

1.了解和辨析各种史料,掌握基本的史料搜集方法与途径;

2.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3.正确认识史料的价值及作用;

4.恰当地运用史料,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

5.培养史料实证精神,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程资源——史料的作用,导学案无疑是适应新要求,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载体之一。

二、关于导学案

从编写目的看,导学案即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学实践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真正达到“减资增效”“高效课堂”的目的。

从表现形式看,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

从教学有效性看,导学案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等融于一体,是高效课堂体系的主要支撑点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路线图”“指南针”。

历史学习是由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程。传统教学方法仅发挥教师给学生呈现信息的单一功能,未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石本无火,相击而发光。”有备而来的主动接受知识,明显优于没有预习的被动接受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实际中,少一些知识再现性的问题,多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少一些死记硬背的过程,多一些感悟领会的过程。导学案则能很好地发挥知识引领、思维引领的作用。

三、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一)重视史料的选取

导学案编写的精髓为“导”,即导学、导思、导练。导学案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要体现导学的目标性、梯度性和启发性。因此,史料的选取为导学案编写的关键。

1.注意史料选取的有效性

教材囿于篇幅的限制,表述一般较为简练。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势必需要进行有效的补充,这是在日常导学案编写过程中要处理的关键问题。选取史料是为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不是再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围绕教材主旨选择史料是首先要遵循的原则。

2.注意史料选取的针对性

如何向45分钟要效率?有针对性的史料,能够在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过程中,集中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从而使课堂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实现最大的效益。选取史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注重史料的针对性,则能很好地完成史料教學的目的和任务。

3.注重史料选取的多样性

多样的史料,符合《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看,多样的史料也能避免单一文字材料带来的枯燥感和乏味感,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减轻学生疲劳感,从而增强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力。因此,除文字史料外,还可选择对教学有益的多种史料,如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的图片、数据图表、地图、艺术作品等。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1.增加学生独立处理史料的机会

导学案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笔者编写的导学案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分为“知识梳理”和“知识理解与运用”两部分。

(1)“知识梳理”部分——史料实证的基础

“知识梳理”主要是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历史学科究竟需不需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掌握基础知识?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历史学科讲究史论结合。无史实的丰富储备,何来解题中的分析评价和辩证思维?因此,设计导学案时,首先要预设好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如何落实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最初也采纳了许多教师常用的模式,即填空。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关键词的留白,引导学生在预习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掌握本课主体知识。但是,这样的设计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已经预先代替学生整合出了知识结构,虽然落实了具体的细化的知识点,但忽视了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后来笔者采用表格填充的方式来落实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如针对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课“顺乎世界的潮流”设计表格如下:

以此表格指导学生预习,在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了学生分类归纳知识的能力。

教材也是一种史料,运用表格设计模式相较于填空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整合史料——历史教材的能力。

(2)“知识理解与运用”部分——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主战场”

“知识理解与运用”即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论是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运用,都需要通过恰当的材料解析来达到目的。因此,在导学案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时,笔者主要采用了“知识链接”和“问题探究”两种模式。

“知识链接”属于叙述型材料,其一是就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例如必修三专题二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链接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在介绍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相应时期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认知文化生活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二是拓展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知识。例如“中国的古代艺术”这一课也链接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分类”,再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不同类别的画作,在图文结合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生动化,极大地豐富了本课的教学。

“问题探究”是这一环节中采用最多的模式。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事件所构成的社会发展史。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在掌握相应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探寻事件发生的起因及我们对其的认知。因此,问题主要围绕“起因”和“评价”两部分来设置。

对于历史事件的起因和评价,不外乎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或从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进行分析;或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等等。因此,结合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特征,根据预设选取相应的材料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既能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增加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

设计和运用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但因为学生能力的差异,并非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按教师预设的方向完成好导学案。如果都等教师在课堂上讲评时再进行补充,一则课堂重新“控制”在教师手中,二则违背了导学案设计和运用的初衷。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采用了分组活动的方式。小组活动是合作探究模式的基本载体,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它能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集思广益,在问题的提出和讨论解疑的过程中,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参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小组成员代表反馈导学案中的探究结果的同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也真正发挥了导学案“引导学习”的功效。

以上是笔者在导学案教学模式改革中将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融入导学案编写的粗浅实践。笔者希望通过导学案这个载体,将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同伴互助学习的开展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最终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01):111-115.

[2]王巧琴.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教学研究,2016(29):62-64.

[3]关燕云.新课程“导学案”的创新设计和运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03):44-47.

[4]朱卫平,冯翠典.一个有意义的追问:理想的导学案是什么样的[J].当代教育科学,2011(08):42-45.

猜你喜欢

导学案培养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