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

2017-06-11李冬梅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

李冬梅

【摘 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开设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民族理論、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并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完善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纲领和方法。在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进行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落实到实处,重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合理性,有效培养学生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本文会围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展开讨论,希望更多人认识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

一、从课程目标方面分析,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全面统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一门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政策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之后,通过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才能对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源有更为科学的认识,进而才会树立起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世界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使更多的学生形成有效促进各民族进步和团结观念,形成不断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正确的民族意识。大学生是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更应该处理好这些关系,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通过对民族发展历史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是做的最妥当的,任何其他国家都无人能及,这个根源还是在我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对党的民族政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且还要对民族政策带来的成就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学生们在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政策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充分的认识,进而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自觉成为我党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宣传者。

二、自教学内容方面分析,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新时代的精神注入到新的民族理论中去

所有理论都离不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样如此。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理论,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新理论全面贯穿到民族理论和政策的课堂教学中去。除此之外,还要将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在党的科学民族政策指导下,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贯穿到教学中去,这样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促使其执行党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的自觉性。特别是在新时期下,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民族政策的改革和发展,这使得我国的民族政策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庄严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曾多次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所以,我们把新时代的精神纳入到民族理论教学的内容里,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三、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认真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全面结合

民族理论课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是因为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孔洞而且乏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课程吸引力、感染力和时效性,让民族理论课生动且活泼起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民族知识的兴趣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第一,教师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好要寓教于乐。现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应用范围扩大,在民族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尝试着多运用多媒体技术,选择那些学生容易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对案例展开讨论和剖析。另外,学生还要从课堂走到社会,结合本地资源,组织参观、访问民族文化保护基地、博物馆、民俗村等,提升学生学习民族理论的兴趣。除此以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民族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灵活多变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的民族知识得以增加,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增长学生的见识,进而教学成果也能有所上升。第二,一定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对世界民族和民族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前提上,对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且是深深地扎根在民族地区的土壤中。学生们在学习民族理论时不能只注重理论,而是要结合国情、结合区情、结合盟情,用它来处理具体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第三,在教学设计上,一方面要重视讲清、讲透一些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政策, 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学生运用党的民族政策来处理民族关系, 自觉地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和社会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问题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解决学生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秦位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1-154,169.

[2]叶缤,杨群.民族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文教资料,2007(27):124-126.

猜你喜欢

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地区的实践效应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浅谈中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论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