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玄学之美
2017-06-11李永章
李永章
摘 要:陶渊明生活在玄学风靡的哲学背景下,他的诗歌深深地镌上了玄学的烙印,但他又有诗意的创新,将哲理与悠远旷达的意象相结合,创造出了朴素自然、简洁真诚的诗境。
关键词:玄学;陶渊明;诗歌;文学;创作;化身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是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作为一种本体之学,对魏晋六朝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玄学影响到魏晋士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是一个偏安的王朝,山河破碎,最高统治者以及士大夫们难以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而玄学的崇无清虚的要旨与社会的精神需要恰好吻合,故东晋一代,玄学大畅其风。玄学与文学多方位交互渗透,甚或达到水乳交融之境。在玄学思潮占主流的大背景下,陶渊明不可能不受玄学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到处可以见到玄学影响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像其他玄學家平典似道德论的说教,而是一种如水中之盐、花中之蜜的别样的玄学之美。陶诗语淡情深,与自然浑然天成,其中透露着玄学中的“自然”之思,处处与玄理暗合,相得益彰。陶渊明的作品是魏晋玄学渗入文学之中所结出的硕果。可以说陶渊明即是“自然”和“真”之玄学的化身,即所谓的“真人”。他的作品也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了玄学的要义。
陶渊明诗歌大部分内容围绕乡村生活,充满玄学之美和田园气息。
陶诗所写内容皆是最平常的乡村之事,但在平常的景物中,却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涵,具有空灵的意境,充满着田园气息。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的住所虽然建在喧闹的环境中,却察觉不到车马的喧哗,这表明他的内心是恬忍隐退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这里体现了作者所强调的归隐是心灵的归隐而非身体的归隐,以及对争名夺利的世界的冷漠的态度。紧接着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飞鸟呼朋引伴而归,大自然的一切显得那么有生机,此时诗人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自然界与人的心界此刻达到了“和谐”之美,即所谓的“真意”。而对这种“真意”却“欲辩已忘言”。从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对玄学中“言意”之辨的态度,这正是老庄思想所说的“得意忘言”含义之体现。全诗清新自然,写出了诗人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感情。完美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真谛: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陶诗塑造了更加浑融的艺术境界,在思想上创造了更加“自然”的玄学境界。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田园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参加了一定田园劳动)兴趣的一部分。”如《归园田居》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有田园的景物,又抒写了胸中之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准确描绘了陶渊明对村舍风光的感悟,也蕴含着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性”、“虚”、“闲”等皆为玄学家经常言及的语词。其中“自然”一词,是魏晋玄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陶渊明眼中,农村风景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他以诗人的心胸面对田园世界,田园世界亦培植了陶渊明心中的诗意。陶渊明在对诗画境界的赏会与田园世界的诗意感悟的同时,已把玄学思想融入其中。
陶渊明性格是诗性浪漫的。他数次出仕,终归田园,这源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和“质性自然”的本性。回归田园之后,他主要从事农事劳作。但他与普通的农夫有着本质的不同,他的农事生活只不过是一种生命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是纯粹的乡村劳作暮归之景,是极普通的农家生活,没有渲染,没有藻饰,只有淡淡的叙述和平静的对农家生活的真实描摹,其形迹与普通农夫无异。但陶渊明诗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这种极普通的田园生活描写中做深层次的体悟,在普通的农事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诗中虽然没有玄学的概念,但却充溢着一种名士风度和由玄学人生观所蕴含着的生命情调。
陶渊明身处东晋玄学风靡的哲学大背景下,在极普通的田园自然描写中,用朴素简洁,洗净铅华的语言,将哲理和悠远、旷达的意象结合在诗歌中,创作出了浑融无间,意味隽永的天籁一般的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