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融合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17-06-11王哲石晶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融合

王哲+石晶

【摘 要】校企融合是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利用好学校现有资源,引入企业公司,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不断探索校企融合的新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作用。

【关键词】校企融合;高职院校;地方经济

当今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在这个全新转变的时期,作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化的高级人才,打破以往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充分发挥校企融合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校企融合,共建地方经济服务平台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育,更注重教学中的实践技能的培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准确找到学校与社会的切入点,要整合学校现有资源,确立服务方针及服务对象,制定相关政策,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多元化服务平台,多方位、系统化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企业对员工知识素养的培训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大部分的员工来自农村文化水平较低,只靠单纯的手工技能维持生活已经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就需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给他们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与企业培训相比,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资源、设备、场地、实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等条件,面向社会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发展现状与长远规划,从企业需求出发,由浅入深地对员工进行培训。采取“校进企”、“企进校”的培训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学校现有的各项资源,又为企业节省了各种培训费用,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校企共研,创新产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将高校的科研项目和专利产品服务于地方经济,从而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找到一个载体,而中小企业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现阶段,虽然有些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与高职院校的结合,但是大都还只趋于形式,没有进行深入融合,企业生产一线与科研成果严重脱节,有些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被搁浅,只是停留在论文和研究报告上。因此,要想实现中小企业的飞跃,就必须注重产学研的结合,进行校企融合,合理、科学、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科研项目的导入,注重科研项目的市场研发,为中小企业将科研转化为产品服务。

要想实现高职院校的科研入企,带动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就必须将高职院校和中小企业捆绑到一起,将其作为科研项目进行立项,将问题带回学校,将项目成果带回企业。这样既解决了技术和专业问题,又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作为中小企业,则需要提升自己的经营理念,转变运作模式,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设备、人员等资源,形成一个由高校教师、企业管理者的项目小组,将科研项目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产品和效益。

三、创建四位一体的经济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的校企融合合作方式是多样化的:就办学形式来说,如企业办学、某企业“订单班”、社会与学校联合办学等;就师资队伍而言,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或特聘教授,高校教师也可以到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就教学而言,教学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按照社会岗位需求安排教学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到“教、学、做、验”一体化。但是上述校企合作方式都还过于简单,范围不够广泛,还可以通过其它形式进行校企的深度融合。

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的“互惠互利”是校企深度融合的根本目的,共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就学校而言,其价值在于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并将科研项目转化为经济效益。此外,学校还为企业提供师资力量、专业场地、员工培训等相关服务。就社会而言,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下岗工人和社会无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繁荣经济的作用。

四、校企统一体,建设地方特色经济

要想做到校企融合,实现校企之间的互惠互利,就必须建立校企统一体。校企融合是基础,需要将学校资源与企业有机结合,将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企业对接,进而形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要真正做到校企融合,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要走“校企统一、工学交替”的双元化道路。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为例,本专业通过“政府搭桥、企业支持”的方式,与青岛市盛世德建材市场联姻,成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中心,在真正做到校企融合的同时,还形成了以下几个统一体:一是公司经理与专业主任的统一体,专业主任既是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又是公司的经理,亲身投入到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二是教师与师傅的统一体,现有专业教师可以转化角色,在公司担当设计总监,做到教师走下讲台,到生产一线中发挥专业特长;三是学生与徒弟的统一体,学生既是在校学习的主体又是工人,同时企业中的员工也是学生;四是教室与车间的统一体,学校可以利用实训场地大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生产车间,从而做到资源共享实现“学校设专业、专业联车间、车间产业化”。

五、结语

总之,校企融合是校企双方共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凸出办学特色,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探寻校企融合新的合作模式中,要確保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调动全社会力量为校企融合搭建桥梁,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王哲(1978-),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石晶(1980-),女,山东青岛人,副教授,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余克泉,彭泽立,李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7):39-42.

[2]崔俊明,高庆柱.关于校企合作的作用、模式及存在困难的分析与思考[J].职业,2010(7):11-12.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