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建设的艺术干预

2017-06-10陈斌

商情 2017年17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家农民

陈斌

【摘要】在中国现有的诸多现代化问题当中,乡村问题最为棘手也最牵动人心。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并未惠及到中国为数众多的农民,相反,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日益凋敝,乡村问题从经济萧条到文化衰败,甚至连自组织结构也尽数瓦解。从晏阳初、梁漱溟时代开始,知识分子就积极为乡村建设奔走,如今,出身不同但同样心系乡村的学者知识分子也投入到了乡村建设当中去。其中,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模式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在国家政策主导的“新农村建设”之外开辟了新的乡建路径。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国内外文献,从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可能性、艺术家在乡村的实践、当代艺术与中国农民三个方面来展示现有的艺术介入乡村的研究成果与研究不足,并对该领域的研究作前景展望。

【关键词】乡村建设 艺术干预

一、艺术介入乡村的可能性

王春辰认为“介入的实质是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我们有必要从一种艺术对社会的积极姿态——介入角度去看待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它可以揭示出艺术发展的一个维度,也揭示出中国现代艺术具有的一个强大理论与实践传统,同时显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存在着这样一种重要的艺术方式,就是艺术在介入社会”(王春辰,2012)。欧洲先锋主义艺术运动之后,艺术家通过艺术品创作和艺术行为来激发公众被隐藏的力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前卫艺术开始从现代主义形态向当代形态进行转化。现代主义艺术关心的是审美问题:语言、形式、材料、个人样式等等;当代艺术关心文化问题,,它强调艺术与当代文化的对应关系,,强调艺术的文化批判立场和针对现实社会的问题意识”(孙振华,2015)。正是出于积极的介入的态度,使得艺术介入乡村有了可能性。

二、艺术家在乡村的实践

当前,艺术介入乡村最为成功的模式当属:渠岩的许村计划、欧宁和左靖的碧山计划,此外胡项城的金泽古镇工程、谢泽的崔岗艺术村也走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台湾地区的乡村建设由于开始时间早,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功的介入模式被大陆乡建者广为推崇,著名案例是台南市土沟村的乡村美术馆,被引用最多的国外案例是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中文文献中现有的介入实践分析还比较保守,出现“社会运动”和“公民权利”的字眼较少,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引发的社会运动并没有在分析中得到展現。Yannan Ding和Nick Schuermans在对第二届合肥双年展,黄桥(音译)项目中的分析中提到,艺术实践和它所激起的线上线下的讨论,公共艺术在争取住房、教育、城市空间的平等权力的斗争上有教育潜力。通过对这个事件(即合肥双年展)地理和教育维度的特殊关注,我们认为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公民斗争中发挥作用。通过将事物和人移出他们所存在的日常空间,艺术家成功塑造了之前不能但现在可以看到、思考和行动的空间黄桥(音译)展览结束后很久,在线上线下激发了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平等的讨论(Yannan Ding & Nick Schuermans,2012)。

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邱正伦一针见血的指出“在近年来的乡村公共艺术实践中,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过多,他们不注意与村民实际情况联系,造成目前的乡村公共艺术实践的主体定位不明确,艺术项目与村民脱节,创作价值取向模糊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目前的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中公共性的缺失”(邱正伦,2015)。刘天剑分条列举了艺术介入的局限性,包括:陷入经济诉求的“观光陷阱”、重文化而轻生产、形式上的局限、表面上的融合。在研究者提到的困境当中,对于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过多、与村民联系不强等问题是介入者本身难以觉察到或者不愿承认的事实。

三、当代艺术与中国农民

“当代艺术在重视它的文化身份的同时,一直忽略了自己社会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如果没有‘社会身份作为前提,它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是谁的艺术?”(孙振华,2015)。孙振华强调,农民的问题是当代中国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解放农民,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为迫切的任务,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最具有当代性。因此,当代艺术不能忽视这个中国最为庞大的社会阶层也是最需要关怀的群体——农民,只要这样当代艺术才能找回自己的身份。然而,真正关心农民生存状态的的艺术却非常之少。

乡村建设是近年来较热的话题,乡村传统文化的衰落、自组织结构的崩溃、经济的凋敝都是现如今农村的现状,农民作为主体,自然也是分析乡建不可缺失的一环。但遗憾的是,在艺术介入乡建的文章当中,过度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艺术家在乡村中的实践,对农民与乡村现状以及艺术介入给农村未来的政治、经济带来的变化的分析却几乎不可见。毕竟,只在文化层面实现乡村复兴是远远不够的。这是造成实践和研究中作为真正主体——农民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在《当代公共艺术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组织发展》一文中,卢健松描绘了艺术介入乡村之后的发展前景:将有效提升村落的开放程度,加强村落与外部环境在信息、资金、物资上的交流;除此,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环境中的应用,将有效提升村民的社区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其乡土意识,有利于乡村自治的推行与实施;另外,实施过程中的培训,也有利于当地人劳动技能的增加(卢健松,2012)。

参考文献:

[1]刘雅平.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3.

[2]李爽.公共艺术介入新农村社区建设之可行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4.

[3]刘天剑.新返乡实验的困境与反思——“艺术介入”的多个案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艺术家农民
耕牛和农民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农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