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唐墓室图像中的女性形象演变成因
2017-06-10宋扬
宋扬
摘 要:墓室图像作为美术的一个分支,在丧葬领域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古代的丧葬思想,人们相信灵魂不灭生命不息的观念,衍伸出了墓葬的多样化的形制,汉唐作为墓葬风气盛行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墓室图像的形成与他们的政治背景与文化风俗息息相关。在整个汉唐墓室图像中女性形象的变迁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变化包括女性形象由纤细到丰肥,女性地位由自由到束缚再到略微开放,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由外界社会生活逐渐转移至家庭内部,这一系列变化皆是与当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都是植根于这个两个时期不同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关键词:墓室图像;画像石;壁画;女性形象;变迁原因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136-02
一、前言
女性形象是众多文化体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性形象并非单纯的指代作为性别是女的社会人,而是艺术家们由现实生活的表现加上自我内心对女性形象的预期而构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态。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变化对其形象的塑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艺术作品能让人产生共鸣并且记忆深刻。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王朝周王室日渐衰微,社会权利逐渐转移到各个诸侯王手中,政治社会更加关注经济以及军事实力,其中秦始皇陵作为早期墓葬典型的代表,以墓为丧葬形式凸显家庭和个人地位与权利,由此带来宗族祖庙地位的下降。发展到了汉代,社会更加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死观念,与此相应的丧葬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汉代的墓葬中墓室图像种类主要有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等。而发展到了唐代,墓室壁画依旧是贵族社会才有的墓葬美术形式,而画像石与像砖则随着汉代社会的终结而终结了,唐代的墓室壁画遗存数量丰富,比起汉代的墓室壁画可谓是壮观非常,虽然唐代对死后世界也比较重视,但是在题材内容上却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描摹,用唐代男性独有的审美视角创作出影响后世的壁画。
汉代墓室图像中的女性形象的主要艺术形象有贵族妇女,民间劳作女子,列女,舞女以及超现实女性。唐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这个期间的墓室图像以壁画为主,不同于汉代时期的题材多样,这个时期女性形象主要表现为仕女和乐舞百戏的艺技。
二、汉唐墓室图像中女性形象造型差异
汉代墓室图像中的女性在服饰的装饰造型上图案多为龙凤,款式设计上也更为艺术化,女性服饰不仅是美的象征也是艺术欣赏价值的体现,前面的内容提到过拥彗侍者图,画面线条粗犷、稚拙,身上的衣纹和图案丰富华丽,上身除了领口和袖口还有天文装的图案,下身则缀满了鳞片形状的装饰,这些图案被穿插有序的安排在女主人身上,丝毫不显得复杂。从这幅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除了写实性以外,对于细节和线条的刻画处理,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唐代,墓室图像主要以壁画为主,而壁画中的女性形象以仕女居多。
初唐时期,人物画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艺术表现形式也有着差别,这个时期墓室壁画人物形象俊伟,面部及双手清淡细润,晕色自然,衣纹细致。从侍女的发髻和服饰上可以看到隋代乃至北周的遗风,头大身子小,谨慎的形象与落落大方的形象相得益彰,这个时期的壁画人物形象比较多元化,也是初唐时期独有的艺术风格。
盛唐前期壁画中的侍女身材匀称高挑,并更融入了印度佛教文化的因素,侍女摆出迷人的“S”形身段,和早期僵硬的侍女相比,形象更妩媚动人。一改往日的纤细凸显出了一种丰肥美,脸庞丰满,体胖,发髻多变,衣服纹路稠密,这个时期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妆容就是“曉霞妆”。
到了晚唐时期,在女性形象的造型上沿袭了盛唐后期的基本形象,在此就不多描述。
三、汉唐墓室图像中女性形象变迁成因
(一)汉唐的政治思想对女性要求的不同
女性形象的构造和演变是与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由汉至唐,从社会制度上看,汉代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礼教趋于完善,在西汉初年,制度上沿袭了秦朝和六国的传统,这个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很高,也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也是围绕中央集权形成了服饰标准的开始,服饰也反映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手段,服饰文化是国家文化的一部分,集合了当时朝代人们的自然属性与人文思想,即贴合人自然生长的规律也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反映时代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空间指向。这个时期还没有发展成为严格规范女性的社会制度,很多的女性还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施展着自己的才一华,如吕后外戚干政,以及随军妇女的出现。
到了汉武帝时期,吸取了汉初女权过剩带来的弊端对这个时期的女性地位做了一定的调整,董仲舒的阴阳学就被运用了起来,与此同时刘向的《列女传》也应运而生,把妇女的行为准则具体化书面化。东汉时期女性的德行标准再一次产生了变化,把曾经只在上层社会流传的道德标准普及化,并且把贞洁顺义变成了评价女子的唯一标准。
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中,男主外女主内,女性被斥到公共领域之外,只能在社会生产中的生育和家务劳动方面起作用,地位随着男性地位而变化,家庭内部一夫多妇、等级分明,强调嫡妾有别和长幼有序。随着这种礼教束缚的增强,女性尤其是上层社会女性的行为逐渐开始受到了规范和制约,但是其他社会阶层的女性由于在个性上也存在差异,再加上东汉末年盛行个性思想的解放思潮,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比较后代来说没有那么强烈。虽然汉武帝对女性专权做出了调整,但是女性在政权上的影响依然存在。
唐代上承魏晋南北朝动荡割据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疆域辽阔,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发展。
隋唐以汉民族的礼制为统治基础,承袭了汉晋南朝的官制,在其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门阀大族势力逐步减弱,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发展人民安定,采用先进的用人制度,并且对少数民族以及外来民族采取包容的姿态,经济发展,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妇女的性别特色不是由简单的生理因素所决定,社会性别制度在女性形象形成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这种性别制度秦汉时期形成唐宋时期得到严密的强化,性别的不同规定了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不同,这既是一种政治压迫,也是一种经济压迫,封建皇帝和中央政权依靠一系列的教育和教化表彰制度巩固父权制,在全社会风化风俗,并用法律保障父亲和丈夫在家庭中的权力。君主们倡导贞孝节烈、禁淫乱,颂扬遵循妇德的模范妇女,直接干预家庭生活,惩戒违背礼制的女子。
唐代君主就多次表彰贤妇烈女,下诏令赞美那些在家族面临危机的时刻保全家族、忠于国家的女子。唐代贵族妇女的形象演变比汉代更为丰富,从墓室壁画中女子的形象衣着上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汉代家庭伦理规范,但是这种开放式的仅限于唐朝男性思维的开放与需求,女性服饰妆容的流行本质上还是迎合着欣赏者眼光的。
(二)汉唐女性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容不同
两汉时期,社会中对灵魂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在汉代灵魂不仅是不朽的,还主导着人的生命和思维,灵魂是不灭的,身体的死亡不代表灵魂的死亡,汉代的厚葬之风受到了儒道思想的影响盛行以孝为先,这种观念信仰主导着墓室壁画不断地发展繁荣。
在汉代墓室图像中频繁出现的神仙祥瑞题材,里面的神仙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灵魂不灭发展下的人们思想的产物,通过人物或者半人半兽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不死的追求。神仙思想仅限于上层社会,到了西汉后期,渐渐发展至民间。唐代诗歌小说中女性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女性些形象产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反映了古代社会性别制度发展的状况。
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唐代女性的生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汉民族的传统妇德、代北少数民族的胡俗和自印度传入的佛教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她们的面貌。唐代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极为丰富多彩、普遍以柔弱婉顺为特点、贤妇是社会主流文化所推崇的的模范女性形象。同它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一样,唐代的思想文化在传承了汉民族礼制的同时也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受到胡风胡俗的影响,女性也可以参加社会活动。
古代上层社会的女子生活差异不大,后宫女子多为自己容貌衣衫烦忧,并不会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但是这种现象在民间就完全不同了,民间女子受到男耕女织的传统思想,女性不止要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还要担负生产生活中的重任,比如采桑、养蚕、缫丝、织布、刺绣、制衣等等,都成为古代女性经常参与的活动,是非常普及的一种劳作,有些甚至是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在汉代墓室图像中以这些劳动题材作为表现内容的也较为丰富。既表现出汉代女子的日常生活也社会地位也从侧面表现了劳动妇女的衣着与发饰,不同于汉代贵族妇女的繁杂,民间女子的衣着颇为简单,便于生产劳动。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唐代,但是并未在墓室图像中有所体现,从唐代的诗歌小说中可以看出唐代民间女子依然过着凄苦劳作的生活。
(三)汉唐对女性审美要求的不同
在墓室图像的变迁中,审美习俗因素仅次于政治制度因素,审美习俗不仅由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还包括创作者的主观思维,女性形象简单来说是性别为女的人物形象,但是美术中任何的人物造型都是带有创作者自身的感情因素和社会经历在其中的,两个同时期的画师不可能创作出相同的人物形象,类似却不同,这就是艺术创作的魅力,也是墓室图像之所以富有特色的依据。
无论是汉朝还是唐代,女性人物由工匠创作,代表的是这个时期统治者以及社会中的男性对女性的看法,与其说女性形象是表现女子服饰妆容等造型的,不如说是社会中的男性所希望女子成为什么样子而产生的女性形象。
造成两个朝代女性形象的变迁的不仅仅是社会中男性的审美变化,还有艺术家的创作手法的变迁,线条是艺术家表现人物形态所使用的基本手段,使用富有弹性的毛笔,通过用笔的轻重缓急,用墨的光滑或者微涩的不同线条,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美,表达不同的神态特征。
四、结语
汉唐墓室图像产生变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思想决定社会生活习惯。当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必然产生变动,如果不跟着发展进步,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动荡变得不稳定,政治统治就会受到威胁。政治思想与文化习俗和社会主导者的审美决定女性以何种姿态面对社会,从服饰到发型,再到身形以及妆容,都是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统治者对于自身需求的演化,进而在服饰变迁上,内容丰富,形制变化复杂,身形由纤细到丰肥,妆容有悲啼到华丽,但是有一点却始终没有变,女性的柔美和温婉,无论在什么时期,无论外形产生何种变化,都没有改变社会对女性整体且始终如一的诉求。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班昭.女戒[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陈履生.汉画主神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4]杜芳琴,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7]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M]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8]季伟.汉代乐舞百戏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9]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
[11]汪小洋,姚义斌.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2008.
[12]汪维玲,王定祥.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13]王维堤.衣冠古国—中国服饰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19.
[14]巫鸿.礼仪中的美术[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5]萧亢达.汉代樂舞百戏艺术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
[16]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四库全书本,2013.
[18]昭陵博物馆.昭陵唐墓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19]赵超,熊存瑞.衣冠灿烂—中国古代服饰巡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