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访谈:老校与老校文化

2017-06-10张秀红

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百年老遗产大学

张秀红

汪明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教育》: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如何继承自身的教育遗产?

汪明:百年老校,承载着教育的精华,是珍贵的教育遗产。一座百年老校的搬迁总会引起很多人重视,有人支持,优化当地的教育资源;有人反对,不尊重教育规律,无视名校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出于各种原因的学校搬迁在各地非常普遍,要想保证学校搬迁工作顺利实施,搬迁理由要正当。目前很多地方的学校搬迁,有的是因为城市重新规划布局的需要,学校不得已搬迁;还有的是因为现有校园规模难以支撑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主动寻求搬迁。但不论是被动也好,主动也罢,都需要有让人信服的理由。

《教育》:百年老校搬迁应遵循哪些原则?

汪明:学校搬迁要有充分论证。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搬迁学校,在正式启动之前需要进行充分论证,主动听取各方面人士意见,尤其要听取家长和教师的意见。事实上,进行充分论证,既有利于保证搬迁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也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赢得理解和支持。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尽管学校搬迁非常必要,但由于缺少民主程序,而更多体现的是行政意志,因而往往得不到家长、教师的理解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因此,在做出一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决策时,能够更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本身就是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学校搬迁理应遵循这一基本要求。

学校搬迁要有缜密操作。很多地方的中小学校因为城市改造导致学生被迫流浪,实际就是学校搬迁的操作环节出了问题。由于这些被列入拆迁范围的学校很难再回到原址,多数是异址重建,因此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如果同步的安置措施不够缜密,学生的流浪似乎也就难以避免。可以说,避免搬迁规划与具体实施相脱节,确保操作环节更加缜密,也是学校搬迁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士导师。

《教育》:百年老校搬迁意义及作用?

王竹立:对于老房子和旧建筑,拆和不拆,永远都是一个问题。从当年北京古城墙的拆掉,到改革开放期间各地文物建筑大规模的拆迁和重建,历来都有争论,而且永无止息。拆了,可能让我们失去了一部分历史记忆,同时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人是有感情的,对许多熟悉的事物,都难免留恋与缅怀。因为那已不单是一个建筑,已经成为我们过往生活的一部分,上面承载了太多的情感与回忆。对于那些反对拆掉旧建筑的人,我能理解他们的感情。何况有些老房子还没到必须拆掉的期限,很多修修还能继续使用,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拆掉,岂非不必要的浪费?

不拆,则可能让我们没有发展的空间,丧失旧貎换新颜的机会。也许有人说,可以不拆老房子,在旁边另找一个地方建新房子。这话说说容易,但实际上另择新址并非易事,或者会大大增加代价和成本。因为空间总是有限的,试想,如果从古到今我们都只建不拆的话,今天的人们早已没有立足之地了。而且拆和建都需要有很多条件,例如资金和机会,这些往往稍纵即逝,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教育》:一座百年老校的搬迁,牵引了许多人的心,有支持,亦有反对;您如何看待百年老校搬迁?

王竹立:破坏与重建,是一切变革时代的永恒主题。几年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拆掉小谷围岛上的一些民居建大学城的时候,我记得在高校教师中也是反对声一片。现在,大家都觉得大学城还是拓展了广东高校的发展空间,反对声就很少听见了。有很多老房子、老建筑只剩文物和观光价值,早已不适应今天的需要了。这样的建筑,只需保留一些有代表性的作为纪念就可以了。我发现这几乎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规律:拆之前,大家一片反对,并拍照留念;重建之后大家又感到焕然一新,又一窝蜂去浏览观光,拍照留念。沧海桑田,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意见,非常正常。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百年老校厚重的教育资源应该如何继承?

熊丙奇:从我国各地已发生的学校搬迁和大学城建设看,不少地方存在由政府决策,学校被动执行,结果导致学校搬迁产生争议,搬迁之后影响学校办学的问题。教师还是住在城区,每天在城区和校区间奔忙,一下课就集体坐上校车回城,偌大的校园只留下学生;学生们无法体会到寄宿制大学学习的真谛,没有和教师共同学习、生活、成长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布局调整,更多的是师生的抱怨。

本来,把大学从大城市闹市区搬迁到城郊,甚至地级市,是一件促进市政建设、学校发展和三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多赢的事。在美国,不少一流大学就建在小地方,甚至镇上,学校不仅是教师、学生安心做学问的地方,此举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在我国,原来建在地级市的大学,现在却准备朝省会城市搬迁。

《教育》:同是大学,为什么却出现截然相反的搬迁现象?

熊丙奇:我国的公办大学,办学经费的来源是政府拨款,而政府的资源,又往往集中在大城市,拨款的方式,也是由政府结合行政评估结果进行,因此,学校要获得资源,就要搞好和政府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举办地就显得很重要。而国外的大学,学校获得资源的渠道多元,来自政府的拨款也无须学校去公关——教育拨款由拨款委员会决定预算,并监督政府落实,因此,在小镇的学校,照样有充足的办学经费。然而,我国建在三线城市的大学,还经常抱怨学生没有实习机会,找工作也有诸多不便,这还导致学校的招生受到影响。

《教育》:国外大学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我们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熊丙奇:国外一流大学,在校内就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包括做独立实验,开展课题研究,另外,學校很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尤其是发挥寄宿制和导师制的作用,让学生在和教师共同的校园生活中,感受大学精神和文化。这就要求大学在建设校舍时,给教师的公寓留下位置,而不是只盖学生宿舍,让老师回城。

这就给大学布局调整设计提出两方面要求。一是,应该在布局调整时,充分听取学校师生的意见,要不要搬迁?怎样搬迁?搬迁后如何办学?这些问题,都必须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二是,应该就是否接受学校布局调整,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学校的搬迁建设,不但影响师生学习、生活,也会对地方老百姓带来影响。

我国大学的布局调整,要借鉴国外经验,其中,这种民主决策的方式,是最应该借鉴的。如果不借鉴民主决策方式,而只是由政府部门按照国外大学和城区、社区的外部形态来构思布局调整,也许会形似而无神似,最终南橘北枳。

钱振明

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民进苏州市委主委。

《教育》:您认为百年老校厚重的校园历史文化应该如何传承?

钱振明:作为教育遗产,百年老校的校园本身就是一部培养人才的实物教科书。百年积淀下来的那些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校园文化和环境氛围,以及历史流传和留存下来的各种人才成长故事、足迹、痕迹,能使生长其间的一颗颗幼小的学子心灵从中获得浸润滋养,在濡染熏陶中成长,成才。百年老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实物教科书作用是独特的。这也是新时期,百年老校人才培养依然成就卓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百年老校是不可移动的教育遺产。百年校园里,那些可以解释和印证教育历史事件,传递历史信息的各种教育建筑物、教育环境,是百年老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移动,或不恰当地拆旧建新,其历史文脉可能就此中断。加之建筑修缮技术、人才、材料方面的原因,仿建的百年老校,缺乏作为教育遗产的应有价值,即使名存也大多实亡,徒具虚名而已。

《教育》:如何优化教育资源,使百年老校旧貌换新颜?

钱振明:由于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现存的特别是那些仍在原址办学的百年老校大多处于城镇中心,甚至处于繁华大都市的商业中心。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老校园、老建筑,正被一些人看作是可以带来可观经济利益的物质资源。

优化教育资源,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让百年老校旧貌换新颜,有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观念认识上有偏差。百年老校的教育遗产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有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百年老校空间狭小、建筑破旧,不适应教育条件现代化的新要求,应当撤并搬迁或异地新建;所在土地处于黄金地段,具有重新开发利用的巨大商业价值。二是规划缺失,法律保护体系不完善。与那些历经千百年沧桑的文物古迹相比,百年老校的教育建筑显得比较年轻。正因为“年轻”,许多属于教育遗产的东西并没有纳入文物保护的范围之内,而是游离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法律保护体系之外,其保护往往被忽视,破坏和损毁也因此变得比较严重。三是具体的保护措施缺乏。那些未达到文物保护标准,未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因此未纳入法定保护体系进行保护的教育遗产,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更缺乏具体有效的保护措施。

《教育》:如何保存具有历史积淀的百年老校文化?百年老校如何不被商业侵蚀?

钱振明:各级政府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承担起更多的保护百年老校的责任。为此,我建议:第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要进一步支持和拓展百年老校研究,挖掘、阐释百年老校资源的现代价值。要大力宣传百年老校作为教育遗产的价值,增强全社会对百年老校及其他教育遗产保护的意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尤其是旧城改造过程中,规划、建设、土地部门更要意识到百年老校的保护价值,充分考虑和保证中心城区的教育用地。不仅要重视新城建设中的学校新建,更要重视旧城改造中的老校改建和扩建,给百年老校的留存和发展予以必要的用地保障。 第二,完善法规制度,制定“保护条例”。要通过立法,完善保护制度。制定《苏州教育遗产保护条例》,确立百年老校及其他教育遗产保护的内容、原则、方法,明确保护的机构、职责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将教育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三,公布保护名录,设立保护标志。要为百年老校及各类近现代教育建筑登记造册,分批公布保护名录。经鉴定具备条件的百年老校、老校建筑要及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控制保护建筑名录,纳入法律保护体系。

猜你喜欢

百年老遗产大学
第二届百年老校数学竞赛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遗产怎么分
百年老校的新活力
千万遗产
盖尔玛 百年老企转战直销
致中和 百年老号直销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