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职业教育的“供给侧”

2017-06-10

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供给侧生源职业院校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曾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该论断充分突显了供给的作用。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深入分析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不仅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推进教育领域改革也颇有启示意义。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当前在发展中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关注需求端、用人端的同时,尤其需要关注供给端、培养端,做好深化供给侧改革这篇大文章。

首先,在专业设置上深化改革,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直接关系着课程的设计与学生的就业。现实中,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化、扩大化、跟风化、失衡化、随意化的趋向。许多院校新增专业未经过科学论证和市场调查。有的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调整不适应,专业链与产业链脱节。一些学校贪多求全,专业设置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专业重合最多的分别是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和制造类,重置率高达60%至80%。部分院校走粗放式发展模式,大量设置热门专业和低成本、低门槛的专业,丧失原有办学特色。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聚集的行业,增长趋势最明显的是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对此,职业院校迫切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停招淘汰与地方产业相关度低、重复设置率高、就业困难的专业,巩固传统优势专业,紧盯产业发展趋势,做好人才需求预测,把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新增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民生领域密切相关的新专业。要促进专业的集群化发展,推动课程、实训、师资相近的专业形成互相支撑、资源共享的特色专业群。

其次,在培养模式上深化改革,要提高育人环节的质量。普通职业院校的生源参差不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必须另辟蹊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其提供适宜的教育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同样如此,不能强行灌输,而应提供花样不同的各类菜谱,将盐自然融入其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许多职业院校采取先学后训的模式,不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往往由于间隔太久,实训操作时已将理论知识遗忘殆尽。因此,职业院校要树立理论课程为实践课程服务的理念,大力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工作中需要的即为课程中所教的,打破理论课程在前、实践课程在后的传统体系。在课程内容上,要及时更新,增加行业企业的新标准、新技术和新工艺,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同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一定要发挥好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作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鉴于我国没有德国“学徒制”的历史,法律法规及文化传统都不相同,企业缺乏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因此完全照搬德国“双元制”并不现实,关键是要领会其精髓,即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对此,可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采取“引企入校”,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做到学校就在企业身边,学生就在企业身旁。

最后,在入学机制上深化改革,要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当前,随着初高中毕业生数量下滑,生源危机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拦路虎,有些职业学校不惜以高价买学生、抢生源。职业教育固然面临生源短缺的生存危机,但是也应看到巨大的市场需求,瞄准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升级的加快,中国至少缺2400万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这个巨大的缺口中,高等職业劳动力占比高达67%,可见我国劳动力市场高端产业链上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目前,广大农民工和企业职工渴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待遇,但职业院校入学途径狭窄,培训科目单一,内容空洞抽象,服务能力有限,导致职工培训无门。对此,职业院校必须拓宽视野,在做好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创新职业教育的提供方式。要学习美国社区学院的模式,破除入学门槛,采取更为灵活的入学方式,让农民工能够边打工养家,边上学培训,采用夜校、节假日教学、网络教学、就近开设教学点等方式进行职业培训,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供给侧生源职业院校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