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雕塑作品中的塑痕与中国审美的契合

2017-06-10陈兆慧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

陈兆慧

摘 要:雕塑塑痕是泥塑在制作过程中手或工具留下的痕迹,是雕塑艺术重要的表现元素。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时期雕塑作品中运用塑痕的宝贵经验,阐述雕塑塑痕运用的历史渊源,并点明雕塑泥味与中国的审美的艺术契合。说明洗练的塑痕具有能够通过走势记录艺术家塑造过程中的情绪,并且能够表现出艺术家高超的造型控制力。不同的塑痕所呈现出来的肌理特点和光影效果能够更加凸显创作的意图。塑痕中所具有的不完全可控性与中国笔墨的性质相类。对塑痕的恰当保留和运用与中国的审美追求相通。对塑痕的作用和不完全可控性的理解与运用,对于中国雕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雕塑艺术;中国审美;塑痕

中图分类号:J212;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020-01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塑痕是雕塑塑造过程中在泥塑上留下的制作痕迹,是雕塑艺术独特的艺术元素,每个艺术家所留下的塑痕都是独特的,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和触觉效果。塑痕这一泥塑造型的基本元素,也体现着雕塑家自身的艺术气质,审美取向。因此,塑痕样式的选择和留存是重要的,历史上许多艺术家把塑痕作为雕塑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加以探索和运用,并达成了贴切优异的艺术效果。

二、塑痕在西方雕塑作品中的运用

西方在原始雕塑艺术中均有塑痕的留存,比如说原始陶俑,原始雕塑制作较为简练粗放,并非有意识地对塑痕进行运用,部分塑痕能够表现对象表面的肌理特点。

随后塑痕逐渐被有意识的留存在雕塑作品上作为视觉表现的一种元素,其中雕塑家罗丹最具代表性。在雕塑手法上一反以往掩盖制作痕迹的追求,果断的在雕塑上留下自己所需要的痕迹,作品《巴尔扎特》在造型上运用近似中国式的大写意手法,没有精雕细琢,而是简洁概括,轻松随意,形体上的每一处塑痕都是一次对塑造过程中瞬间的记录,自然而不突兀。展现出巴尔扎克豪放不羁的人格魅力。罗丹在这件作品中通过塑痕的保留强化了形象的视觉感染力,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可见罗丹在塑造过程中忘却了自我,将自己也融入在雕塑之中,他的拇指,双手,肘臂都是塑刀,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贾科梅蒂雕塑作品《行走的人》中放弃了不必要的细节,只塑造出人物的大形,形体消瘦,干枯压缩。作者用手在泥塑上自由的捏塑,指纹和揉捏的痕迹都完全保留了下来,他的泥塑痕迹是复杂多变的。

以上的西方雕塑作品在艺术上与中国的审美有相通之处,用简练形体来强调物体的造型特征,表面肌理具有大气磅礴之美。

三、塑痕与中国审美的共通

塑痕在雕塑家的手中已经成为了表现元素之一。塑痕快速流动且具有运动感的线条,紧扣形体的起伏与延伸,变化或粗或细,或实或虚,且带有偶然因素。在不完全可控性方面与源于老庄哲学追求浑然天成的中国艺术审美相通,如国画中水墨在生宣上自然扩散的晕染,皴擦的肌理,与洗练的塑痕在塑造过程中留下的自然印记同类,都具有不完全可控的因素。

塑痕在塑造手法上与中国写意画用笔相似,中国画落笔果断肯定,概括洗练,所谓“笔才一二,像以生焉”,写意中国画不求形似,寥寥几笔,确是恰到好处。洗练概括的塑痕与中国画的笔法相似。此外对“意”的表达是中国画创作的追求,一切手段都要体现“意”字,雕塑家的塑痕就像中国画的笔墨线条,常常是随性而发,表现出艺术家无所顾忌的真性情。在塑造过程中,塑痕游走的节奏也体现出中国画中对运笔与气韵的追求。塑造过程中留下的塑痕与刀法所带有节奏感,与中国画笔墨在宣纸上轻,重,缓,急的游走,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相类似都能作为创作的表现元素,也能体现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境变化。

四、塑痕在中国当代雕塑作品中的运用

当代中国雕塑家从中国审美角度出发对塑痕的运用更为充分,雕塑家吴为山的作品恰如大写意的中国画,大刀阔斧的手法在泥塑上清楚可见,气势磅礴,直叙胸意。如他的作品《齐白石》,从作品的塑造痕迹中能够展现出作者并不拘泥于对现实形象的忠实还原,而是从整体上用大块面概括出白石老人的体态特征,小的细节上也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点到为止。人物的面部表情,垂下的衣褶,手以及胡须的处理像是作者无意间的笔触,却和整体融为一体。塑造过程中塑痕轻重、急缓、虚实变化丰富、气韵生动,手法恰如毛笔在宣纸上纵情挥洒般,体现了作者塑造时随心所欲的心境和高超的掌控能力。作品凭借自然形成的不完全可控的塑痕,撕出曲折的边缘,留下光影斑驳的肌理,使简单概括的形体显得浑然天成。吴为山将中国审美精神融入进雕塑作品中,做到了神形兼备、淋漓酣畅。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不同的塑痕所呈现出来的肌理特点和光影效果能够更加凸显创作的表现意图,增强作品的视觉感染力。塑痕中所具有的不完全可控性与中国笔墨的性质相类。可见对塑痕的恰当保留和运用与中国的审美追求相通。对塑痕上述作用和不完全可控性的理解、運用与探索,对于中国特色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勇智.肌理在雕塑中的作用[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04).

[2]刘玉庭.浅谈雕塑中的塑造痕迹[J].美术观察,2014(10).

[3]冉国强,何东.罗丹雕塑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3(10).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
中国当代背景下雕塑艺术的文化取向
试论河南汉唐陶鸡造型及其相关问题
以摩尔雕塑为例解读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从欣赏的角度略谈雕塑艺术的特点
以东方的视野展现我国古代雕塑永恒之美
雕塑艺术与诗意人生初探
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佛教雕塑
当代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