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与诗意人生初探
2016-12-05吴盼尔雅
吴盼尔雅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索雕塑艺术与诗意人生之间的关联。通过内与外的学问、加与减的艺术、粗与细的哲学三个方面,将雕塑与人生进行比对,阐述雕塑艺术给人生带来的改变和提升。运用人生的雕塑法,引导人们走向诗意人生。
关键词:雕塑艺术、诗意、人生
关于雕塑,它就是种由各种材质形成的、凝固着的、供人欣赏和品鉴的物件吗?众多关于雕塑的释义,条理清晰地诉说了雕塑从何而来、由何而成,分何种类、有何功能等。雕塑以种仿佛是贴满了诠释标签的形象出现在视线中,我们运用审美的眼光去理解雕塑,然而却无法清晰地认识到它的完整性。
从女娲抟土造人的上古传说中,可以瞥见雕塑的影子,但这仅仅是个传说,塑造的重点在于其创造出来的是生命。这个具备生命力的结果甚至使这则传说变得神秘、生动和令人神往。
那么,存活于浩淼世界的狭小隅,在永恒流动的时间里偷取个静止的瞬间——天是屏息的天,地是安静的地,天地间是凝固的人与物。这样的个瞬间是不是由若干个雕塑组成的呢?而下个瞬间又是另组雕塑,这种感觉是奇妙的。如果这样去认识雕塑,将雕塑家们精心打造的那些形象看成是个凝固的瞬间,进而去探索这个瞬间在这座雕塑身上、身边所发生的切。
雕塑的奇妙,岂止于同拍照留影的兴致,又岂止于成为馆藏品被无限猜测与神圣化的趣味。雕塑,无论是从雕塑的作品而言,还是从雕塑的过程而言,都应从人生的角度去感恬各式材质下鼓动着的脉搏。
一内与外的学问
1.雕塑如是
雕塑的立体性意味着它不仅要有构成平面的上、下、左,右,还需构成形体的内与外。这里所指的雕塑的内与外的学问,有两层含义。
其,雕塑的内,体现在基本型;外,即是我们肉眼可观的外表。基本型与外表的关系为因内而外、因外而内,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使得雕塑所表达的思想体现得更为精准,还多了丝微妙的禅意。其二,内与外的学问还在于雕塑的内涵与表象,从这层含义来谈,则“内”成就了“外”,而“外”表达了“内”。至于成就与表达的方式,则与雕塑家的思想与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与外的存在,使得雕塑的形象不仅仅是在形体上变得立体,而且同时有了深度。这让我们在面对雕塑时,在与雕塑对话时,能够感受到雕塑身体里的温度。就拿距离我们的时代最为遥远的旧石器时期来说,作为生活在先进的科技文明中的当代人类,也许根本无法了解那个远古,陌生的时期,但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打捞出了大量的属于原始人类的小物件。那些用陶土、石头、骨头雕刻的造型,无不是贯通史今的桥梁,我们靠这座桥梁感知那个时期的温度。
外,是表象;内,是真相。一座没有真相徒有表象的雕塑,则没有灵魂;一座拥有真相,不具表象的雕塑,是不存在的。雕塑家将真相藏在表象之下,而我们则应从表象看出真相,感知真相,方能与之对话,与之为友。
2,人生如是
雕塑与人生,这本是不同属性的词却互为因果——雕塑是可抒人生的,人生是可被雕塑的。雕塑,需要把握内与外,雕塑人生,更得把握内与外。雕塑的内与外使得雕塑立体,而人生的内与外使得人生饱满。恰如雕塑,人生的内,是人生的基本型,是本质和真相,人生的外,是人生的外表,是包装和表象。
因内而外、因外而内的因果关系同样适用于人生。但相较于雕塑,人生稍加复杂,从内而外,夹杂着“横七竖八”的因素,导致从外而内,我们的视线无法长驱直入而是“九曲八拐”。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在人生的“内”通过种种障碍,必然会抵达人生的“外”,当我们的视线由“外”穿透层层雾霭,必然会抵达人生的“内”,所以内与外的因与果是必然联系的,只是从因到果和从果到因的连线过程复杂了些而已。
从人具备生命之时,就已开始了人生的雕塑工程,这时的父母是创作者;而从人出生时与人生初见起,父母变成了辅助者,而挥舞着粗短四肢的肉团小人儿,成为了人生的雕塑者。
那么,怎样从内至外,才能使得人生这尊”雕塑”是具有意义的、富含价值的、值得尊敬的和沾染诗意的呢?
人生是漫长、多端、诡秘、神妙的。人们在这样的人生里,做出了诸多设想与计划,诸如我要用什么样的工具、方式去达到、完成、实现某个状态、目标、结果,这就是在雕塑人生。在雕塑人生的过程中看清本质、认出真实、遇见初心,修得珍贵的“内”,并在漫长时间的洗练里,多端事件的变换中,未知因素的坎坷下,运用已知条件去推测、摸索、实践时,固守本质,坚持真实、不忘初心,在达到了预想的境地后,仍时念本质、葆有真实,唯记初心,此时方炼得闪亮的“外”。
二加与减的艺术
1.雕塑如是
雕塑艺术通过对材料的堆砌、塑造完成作品,是做加法的过程,如泥塑。而通过对材料的雕琢、篆刻完成作品,则是做减法的过程,如木雕。
技术是理性范畴,而艺术是感性范畴。雕塑需要理性的技术,以达到几何学上的成立,也需要感性的艺术,以达到心灵上的撞击。出于技术的加与减,会使得雕塑十分规范,而出于感性的加与减,会使得雕塑深入人心。所以雕塑终究是门艺术,带给人美丽与感动,而非严苛与刻板。而我更倾向于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发挥,将加与减视为具有情感的艺术加减法,在雕与塑之间做图画,而非做公式。
雕塑的加与减,为雕塑带来了复杂的选择性——哪些加,减,如何加、减,加、减多少,这为其创造了许多的可能性。我认为,科学仅允许逻辑必须严密,而艺术可允许逻辑合理脱离。所以,这些可能性在必然发生的基础上,应该发生些意外的偶然,才能让艺术进发火花。
在个大体的范围里,软性的材料更多被用于塑造,而稍硬性的材料更多被用于雕刻。当我在城市的景区、公园里见到同材质的环境雕塑,除却那些造型独特的,几乎不会产生新鲜的感觉。这就是必然,当加与减形成了定的公式以后,总是会得出那个标准的答案,这会促进种风格,模式的形成、兴盛,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与乏味。但是近些年出现的些新型的雕塑材料、形式,虽然有悖传统,却令人耳目
新。这就是偶然性造就出的不平凡。
雕塑的艺术加减法要用模糊的算式才能得出精准的答案。模糊所谓的标准,不去想这边应该刻几刀,那边应该添几克泥,甚至不去想方与圆,不去想美与丑,不去想像与不像,用这样的感觉,精准地撞击人类心灵里的某个点,精准地按下那个情感触发器。唯有艺术,使得雕塑间,一减加间,不等于无,而等于无穷。
2.人生如是
雕塑,是加与减的艺术,那么雕塑人生,也应该使用加与减的艺术。人生在世,在世事中浮沉,不少人都曾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做过成为人生赢家的梦。于是,我有了一个猜想:不断的加法,加到最后会得出人生赢家的结果吗?那么,一尊人生赢家的雕塑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命题让我回到雕塑人生的艺术加减法,它如同雕塑,却又稍有不同。加,是获取,是累积;减,是舍弃,是放下;加与减的艺术是平衡的艺术,是中和的艺术。在雕塑人生的过程中,拥有部分后,必然会面对失去另部分,这是人生的法则。我们每天都在成长,但是每天也在老去,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就雕塑而言,是不可能直做加法的,因为在塑形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去掉堆砌过多的部分,那么就人生而言,直做加法也是不现实的。真正的人生赢家,绝不是拥有最多的人生,而是拥有“近乎平衡”的人生。
雕塑人生的加减法艺术,难在普遍人类都会有的占有欲与贪欲,这种永不满足的潜意识会将人生塑造得乱七八糟,也许我们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想要雕塑尊怎样的人生,然后拿起刻刀,刮去人生这尊雕塑上面原本不需要的东西,再用适合的材料补上需要的东西。
三细与粗的哲学
1,雕塑如是
雕塑的细与粗,指的是雕塑造型外观表面处理的精细与粗糙。在我看来,这类感受对于理解雕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它鲜少引起我们的关注。
以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吻》为例,从雕塑表面的处理结果上可得到了这样些感受:粗糙的岩石将精细的人体烘托而出,这是画面的对比;岩石的粗糙给人以硬实的感觉,而人体的精细给人以温软的感觉,这是质感的对比;粗糙的岩石是沉重的,精细的人体是轻灵的,这是分量的对比。这尊雕塑给予我的直观感受,实际上是矛盾的,但是这矛盾又是十分必要而又合理的。这时雕塑的细与精便成为了雕塑意义的体现方式:极端的对比。粗糙的岩石烘托精细的人体,粗糙恰恰会给人种伸出无数触角的感觉,这些触角捆绑着平滑的拥吻着的男女。此时,将“烘托”一词换种说法,便是深嵌或是深陷,这个吻——深嵌于你我,深陷于情欲;硬实的粗糙岩石是寒凉僵硬的,温软的精细人体是炙热柔软的,这刚好是冷酷的现实与燃烧的人性,这个吻——是人性的爱,困在漠然的现实中;沉重的岩石是把枷锁,轻灵的人体是飘然的心,这个吻——是在渴求自由与爱,却囿于束缚。
处处是矛盾,处处是争锋,这样的体会,仅仅用了我对细与粗的感受,而这又是雕塑的其它细节无法做到的,原因很微妙:细与粗是雕塑中非常细致的细节,却同时是雕塑中非常容易忽略的粗糙。它是组对比词,但是我要这样精细而又粗糙地表述:它是对互相包含的对比词。这也正是它哲学意味的体现之处。完成雕塑的过程是精细的,但是对雕塑整体的把握是粗糙的。无数次精细的揉捏、雕刻后,才能达到那个粗糙的相似的感觉。由细致到粗糙,不是不好的结果,而是意境的上升。
2人生如是
人们对于粗与细的认识似乎稍有偏颇。普遍人们对于细与粗的初印象是细好过于粗,然而事实上这很难断定出一个结果。
雕塑人生的粗与细的第层,指的是过程。
人们不可能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未来的设想只是个大致的目标,这是粗化的,但向着粗化目标前行的每步,却又是细化的。而到达了个又个小的目标,对自我人生的把控技术愈加熟练后,设定的目标会越来越细致准确,因为此时人们对人生已经有了个大致的概念,这个概念又回归了粗的状态。所以雕塑人生不是只细不粗,也不是只粗不细。如果个人的每步都精打细算,结果定会迷失方向,因为缺少了对整个空间的粗化的把控。而个人的每步都随心所欲,结果也会摸不着头脑,因为缺少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层,就要谈到雕塑过程中粗为何用,细为何用——统称为做事的方法。粗是模糊法,细是精细法。
许多人追求完美,做每件事情都力求将细发挥到极致,终究会导致生活刻板、乏味。与此相反,许多人将粗发挥到极致,
辈子过着混沌的生活。所以,在雕塑人生这个过程中,要中和天性,不能味使用精细法,也不能味使用模糊法,而是视情况而定。
因此雕塑人生也就是在人生中漂泊的过程,处世为人,待人接物,便是粗与细的处世哲学。粗与细,是人生的左与右,用久了左手,会累,自然就想起了右手;粗与细,是人生的松与紧,腰带勒紧了,会不舒服,自然就想要松开裤头;粗与细,不是其他,就是人生的粗与细,粗糙而朴实,细致而精美,粗糙,有粗糙的细致;细致,也有细致的粗糙。
雕塑人生,就是在内与外,加与减、粗与细、对与锚、黑与白、善与恶等关系之中起伏、摇摆,才得以调试。这才是常态,一点儿也不奇怪,更是雕塑人生的趣味之所在。